鼓則秧歌

鼓則秧歌

鼓子秧歌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孕育於春秋戰國的齊魯文化,始於秦漢,成於唐宋,興於明清,發展至今。鼓子秧歌之所以被時代所厚愛,是因為它有著深刻的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商河鼓子秧歌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它以粗獷豪放的表演風格,剛健有力的舞姿,無往而不勝的英雄氣勢,豐富多變的舞蹈陣圖,引起全國各族人民的矚目,被譽為中國民間舞蹈的典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鼓則秧歌
  • 地理標誌:山東濟南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簡介,動作,節奏,

簡介

鼓子秧歌分傘、鼓、棒、花、醜五大角色。秧歌中的傘舞蒼勁幹練,瀟灑穩健,莊重而風趣。鼓子從它的舞姿氣質、神情等方面的特點,體現著一種剛毅勁健,雄豪奔放,粗獷有力的藝術風格,具有男性的雄壯和力度。棒灑脫利落,步法輕盈自如。花動作優美,潑辣大方。醜風趣幽默。鼓子秧歌舞者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宏,它是傳統舞蹈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動作

鼓子秧歌中的傘舞在秧歌的表演中起著點鼓開場、換場和剎場的統帥作用。傘舞分插傘、扛傘、舉傘三種,它們具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動作穩健大力,具有美、情、神的藝術魅力。
插傘
插傘在民間稱為架子傘,又稱大傘、頂傘。傘頭的直徑約80公分,長約110公分(可根據演員的身高而定)。插傘又分頭傘和花傘,頭傘領鼓,花傘領棒花。花傘的動作不多,也非常簡單,插傘的動作主要有甩傘、挖傘、跑傘、溜傘、踢傘、蹲傘、翻傘、跳傘、擰傘。
插傘插傘
就傘舞的步伐而言,最典型的是扒地步,左手持傘隨著鼓點轉動,左腳大步近出,右腳在後蹬起,此步伐在跑傘、溜傘中最為突出,一步一拍,步大有力奔放堅實,有著柔中帶剛的韌性。蹲傘步“騎馬蹲襠”是中國古典武術中常用的健腿、健身的基本動作。傘在秧歌表演過程中,舞者左手持傘,右手從面部前斜方劃八字推掌,隨鼓點,兩腳不斷地跺著地,沉重,自然,仿佛是在尋根,它是祖祖輩輩勤勞、勇敢、聰慧的顯現。
傘舞舒展穩健,瀟灑飄逸。甩傘、挖傘是傘舞在跑場或變隊形時做的,甩傘時左手持傘從上往下左甩,身體前探。挖傘也叫抖傘,左手持傘從左向右,由底向高挖起,身體前探。翻傘在跑場時也叫“里外翻傘”、“前後翻傘”。起范兒時傘頭倒向前方位,180度轉體起跳。這一瞬間的美,很有爆發性,出現一個飽含情緒,富於美感,龍騰跳躍的大將風度,“里外翻傘”在“四門斗”,“漩海眼”場子中最能體現。“前後翻傘”在“四趟街”、“八趟街”場子中最為突出。楊廟、前街等村秧歌中的傘舞在“里外翻傘”、“前後翻傘”的動作中,幅度大,節奏穩,輕盈自如。跳傘時的蹲起、甩、跳幅度大,彈跳力強。起范兒時踢腿跳起,180度轉體抖傘大蹲,起身甩傘一個八拍完成,非常完整,利落。跳傘是插傘風格中獨有的一種跳法。擰傘也是插傘中的一種,所謂擰傘,就是傘隨身體向後擰,再擰向前,起范兒後從左擰向後180度,再擰過來,似一陣旋風,飄逸流暢。
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雙肘、雙腕不斷擺動,全身有節奏的律動和柔剛結合的動態,不僅是鼓子秧歌的特徵所在,而且也是極富有個性的形像表現。
扛傘
扛傘的傘頭直徑和插傘差不多,只不過是扛在肩、傘頭向後、傘把的下頭是平的而不是尖的。扛傘的主要動作有蹲傘、跑傘、踢傘、擰傘。
扛傘扛傘
扛傘的蹲傘,要大蹲,兩腿一前一後,左手轉手,右手幅度小胳膊肘抬起,不停地上下動。“跑手”扛傘的跑傘和插傘的跑傘完全不一樣。扛傘的跑傘跑起來兩腿彎曲,步大,昂頭,左手扛傘,右手不劃八字,胳膊端起,上下擺動,兩臂的線條表現出直而硬的韻味,似雄鷹展翅,自由而快意。以扛傘為特徵的北路秧歌主要是三帽村、商家村,東路有沙河街村、史家廟村、大胡家村等。扛傘的踢傘,踢傘起范兒時,雙腳同時起,二起跳踢右腳,轉身180度,動作起伏大而有力。扛傘的擰傘,扛傘的擰傘與插傘的擰傘,區別只在於一個扛一個插。起范兒時雙腳跳起,擰身180度,再轉向前。在鼓子秧歌的表演隊伍中,扛傘風格的秧歌隊要比插傘和舉傘少。
舉傘
舉傘也稱小傘。傘的直徑約60公分,四周彩綢裝飾,傘桿長約70公分,跳舉傘風格的村,村與村之間的跳法,傘的拿法也都不一樣。有的村是右手舉傘,有的村是左手舉傘,還有的村是雙手舉傘。主要動作有舉傘,擰傘,扣傘,踢傘,蹲傘,甩傘。舉傘的風格特點是,文場節奏快,不擊鼓,主要是駁花為主。武場節奏慢,擊鼓,鏗鏘有力。開場精神灑脫,剎場乾淨利落,具有美、情、神的藝術魅力。
舉傘舉傘
在鼓子秧歌表演中,大傘和小傘的作用都是一樣的,但它們的風格卻大不一樣。大傘(插傘)右手持駁錘,小傘(舉傘)左手或右手持毛巾或搖鈴。就跑傘而言,插傘左手由里向外不停地轉傘,左手起弧線,腳下趴地步,步大有力,奔放堅實。舉傘沒有跑,叫走傘。走傘就是跑傘,兩臂上下顫,腳下不停地向前走或駁花。十分灑脫,不拖泥帶水。就跳傘而言,插傘的幅度比舉傘的幅度大,插傘轉身180度或360度跳起。舉傘沒有,轉身是很自然地轉過去,跳起來的動作很少,插傘在表演過程中最基本的就是騎馬蹲襠,而舉傘有的是全蹲,有的是騎馬蹲襠,有的是站立的。
小傘與大傘的拿法、跳法、節奏,村與村都不一樣。大部分村都是右手持傘,柳官莊村、林東村、錢鋪西街、毛王店村的動作大同小異,都是蹲、起、踢腿;孔王村、崔家,邊龐村是左手持傘。懷仁的周集村、東信村、西信村是雙手持傘,做起動作來各有特點。孔王村的小傘起伏大,起、蹲、踢流暢自如,共8拍完成。先蹲再起踢左腿,轉身再踢左腿,再轉身踢右腿再踢右腿,動作連貫。整個肢體的律動突出一種勇猛頑強,不屈不撓的性格。賈莊欒窪的小傘帶有武術色彩,一步一動,蹲、起、撲、跳,穩沉有力,舒緩明快。白集村的小傘似駿馬奔騰,舞者張開雙臂,放鬆肢體,原地4拍,回傘、甩傘、騎馬蹲襠,看上去似雄鷹、如駿馬,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想像力。

節奏

在表演中,有的武場的節奏是單點(慢點),文場是花點(快點),也就是跑場。欒窪村的秧歌最為突出,在武場中表演者隨著鏗鏘有力的大鼓點(單點),雙臂與腰部旋擰的力度,腿下的撲步,腳下的起跳,都是一下一步慢的完成。到了文場鼓點速度加快。開始跑場,小鼓不擊,傘鼓花駁花(走場圖)。但也有武場、文場節奏既快又強的,白集村就是這樣,動作和鼓點緊緊相扣,節奏一開始就非常快,前2拍回傘,後2拍兩臂打開,騎馬蹲襠,相似“叫鼓亮相”,充滿激情。
鼓手秧歌無論是插傘、扛傘、舉傘它們都具有帶頭人的心理定式,起著指揮的作用,在隊形變化中起著領隊的作用。
鼓子秧歌之所以經久不衰,世世代代被人們所喜愛,就是因為它已經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表演流派,有新派、有舊派,也有戲曲派。在保持獨有的特點中有著新時代的特徵,反映新時代的精神。
鼓子秧歌源遠流長,這支民族藝術之花將會開放得更加燦爛、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