鼉甲(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鼉甲,中藥材名。本品為鼉科動物揚子鱷的鱗甲。功能主治為:逐瘀,消積,殺蟲,治症瘕積聚,崩中帶下,瘡疥,惡瘡。①《本經》:主心腹症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瘡疥死肌。②《別錄》:主五邪涕泣時驚,腰中重痛,小兒氣癃,眥潰。③《藥性論》:治婦人帶下,除腹內血,積聚伏堅相引結痛。④《本草拾遺》:主惡瘡,腹內症瘕。炙燒浸酒,主瘰癧,殺蟲,瘺瘡,風頑疥瘙。功用同鱉甲。⑤《日華子太草》;治齒疳匿宣露。⑥《綱目》:治陰瘧。⑦《本草圖經》:皮及骨,燒灰研末,米飲服,主腸風痔疾。甚者加入紅雞冠花末,白礬灰末和之,空腹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鼉甲
  • 漢語名稱:Tuo Jia
  • 別名:鮀魚甲(《本經》)。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生產區域,注意事項,化學成份,特別說明,

來源

本品為鼉科動物揚子鱷的鱗甲。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微溫。
②《別錄》:有毒。
③《藥性論》:甘,平。有小毒。
④《綱目》:酸,微溫,有毒。

功能主治

逐瘀,消積,殺蟲,治症瘕積聚,崩中帶下,瘡疥,惡瘡。
①《本經》:主心腹症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瘡疥死肌。
②《別錄》:主五邪涕泣時驚,腰中重痛,小兒氣癃,眥潰。
③《藥性論》:治婦人帶下,除腹內血,積聚伏堅相引結痛。
④《本草拾遺》:主惡瘡,腹內症瘕。炙燒浸酒,主瘰癧,殺蟲,瘺瘡,風頑疥瘙。功用同鱉甲。
⑤《日華子太草》;治齒疳匿宣露。
⑥《綱目》:治陰瘧。
⑦《本草圖經》:皮及骨,燒灰研末,米飲服,主腸風痔疾。甚者加入紅雞冠花末,白礬灰末和之,空腹服。

形態特徵

揚子鱷,又名:D魚(《本經》),鼉(陶弘景),土龍(《續博物志》),鼉龍(《綱目》),豬婆龍。形如蜥蜴而體極長大,大者全長達2米餘。全體被有鱗甲。頭部扁平;吻短而寬,鈍圓;上頜海側有圓錐狀齒18枚,下頜海側齒為19枚。眼大,有上下眼瞼及瞬膜,瞳孔垂直。耳孔呈裂縫狀,有瓣膜可合閉。鼻孔1對,開口於吻前端上方,有活瓣,能自由開閉。頸部較細,有2對具縱棱的鱗片。軀幹部較扁平。背面近黑綠色,散有黃色斑紋,背部由前至後有17排矩形鱗片,橫貫於背部的有6行,鱗上有縱棱。腹面灰色。腹部鱗片28排,略成矩形。前肢5指,無蹼;後肢較長,具4趾,趾間有蹼;指、趾端均有爪。尾長而側扁,有灰黑色相間的環紋,近尾端甲片鋒利。棲於江河沿岸,掘穴而居。以魚、蛙、鼠、龜、鱉及鳥類等動物為食。10月至翌年3月底冬眠。本動物的肉(鼉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產區域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一帶。

注意事項

《本草經集注》: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化學成份

外殼表皮由β-角蛋白質(β-keratin)組成。鱗甲含大量骨膠原。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