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陽陽戲

黔陽陽戲

黔陽地方戲,與儺堂(願)戲,民間花燈有著密切關係。“病癒還願,謂之陽戲”。常是陽戲、花燈、師公戲(即儺願戲)兼而演之。

昔日陽戲不開臉,只戴臉子殼。故陽戲與巫教師公戲淵源甚深。灘願戲的"三大戲”即《孟姜女》、《龍王女》、<<龐氏大》亦是陽戲保留的傳統節目。至今在老藝人中仍有“巫教為內教,陽戲為外教”、“陽戲頭、燈戲尾"之說。
新中國建立前,黔陽陽戲堂子甚多,屬上河流派,主要有岩壠的陳三元(1851~1931)、伍才毛(1893~1940)、姚漢臣、欽伯成,黔城的黃秀炳(又名黃細毛)、申伯連、王伯剛,江市的朱德海(又名朱老二)、楊思梅,雙溪的石玉堂、向培強,沙灣的黃幀元(又名黃如得)、向法純(又名長疤子),岔頭的龍
開培,安江的彭宏盛(又名彭三嫖)、向法兵(又名金和尚)、向四吉等。故黔陽有“陽戲窩子”之稱。新中國建立後,黔城黃細毛、江市朱老二、沙灣黃如德等仍授有藝徒,在農村演出。江市老團陽戲老藝人楊思梅,其家祖孫四代皆唱陽戲。
黔陽陽戲劇目多為“二小”(小丑、小旦)或“三小”(小丑、小生、小旦)戲,故事比較接近農民生活,鄉土氣息甚濃,運用方言,形式活潑,甚至用漏桶或幾張桌子拼攏來也可演出,頗受鄉民歡迎。後受漢戲影響,向地方大戲多行當發展,形成整本大陽戲。大陽戲多正劇、悲劇;小陽戲多為喜劇。大陽戲劇目有:《貧富上壽》、《血汗衫》、《雪山趕羊》、《拷打金銀》、《劉海戲蟾》、《白猿戲梅》、《亂石山》、《雙妖臨凡》、《紫金杯》、《荷花配》;小陽戲劇目有《山伯訪友》、《南山耕田》、《姐妹玩龍》、《化子盤學》、《洗裙調情》、《丁狗兒講書》、《酒漏子鬧店》、《表妹打樣》、《趕舅圓房》、《抱子過房》、《雙賣紗》、《單賣紗》、《上工舂碓》、《工木匠打嫁妝》以及來自花燈的《撿菌》、
〈盤花》、<<扯筍》、<<摘菜苔》、婀鋯草》等。陽戲中還有一種“打求財”的藝術形式,一醜一旦,無固定唱詞,全憑演員即興創作,隨口編唱,互相盤問,至高潮時,未上場的演員和台下的觀眾亦可參加對唱,甚至幾天幾夜,興盡方休。黔陽的戲名醜伍才毛,朱二毛均系“打求財”的好手。諸詼幽默,遠近聞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