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侗族大歌

黔東南侗族大歌

黔東南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的重要的一種,被譽為最能體現侗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音樂,其以歌代字的特點以及“眾低獨高”、復調多聲部合唱方式的歌唱結構都是世界音樂史上少見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錙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黔東南侗族大歌
  • 起源地:黔東南
  • 起源種族:侗族
  • 特點:眾低獨高
黔東南侗族大歌簡介,以歌代字,大歌的結構,視歌為寶,

黔東南侗族大歌簡介

黔東南州是全國人口最多、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自治州。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能體現侗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音樂,它以演唱者人數眾多而成名。被譽為“雲貴高原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和中國“侗歌之鄉”的小黃,位於高增鄉東部,距從江縣城20公里。這裡四周青山環抱,村寨與村寨之間花橋相連,一條小溪從寨中潺潺流過,構成了一幅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畫。
黔東南侗族大歌

以歌代字

由於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多部和聲藝術,復調音樂僅存於西方。上個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國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偶然發現。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時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復調音樂:即若干旋律同時進行而組成有機整體的一種音樂形式。)的說法。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大歌的結構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復調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來構成;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鼓樓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侗族大歌分為四大類:聲音大歌(侗語稱“嘎所”)、柔聲大歌(侗語稱“嘎嘛”)、倫理大歌(侗語稱“嘎想”)、敘事大歌(侗語稱“嘎吉”),其中的聲音大歌是最精華的部分,聲音的標題常以昆蟲鳥獸或季節時令的名稱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聽了侗族大歌后激動地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

視歌為寶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