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道中行記

《黔南道中行記》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作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紹聖元年,作者以修《神宗實錄》不實之罪,從著作佐郎被貶為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涪陵縣)別駕,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縣)安置。此文即為作者赴黔州途經三峽時所作。文章以日記形式記載了峽中的所作所聞,通篇語言清新奇峭,瘦硬蒼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黔南道中行記
  • 作者黃庭堅
  • 創作年代:宋代
  • 出處:《全宋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黔南道中行記
紹聖二年三月辛亥,次下牢關,同伯氏元明、巫山尉辛紘傍厓尋三游洞,繞山行竹間二百步許,得僧舍,號大悲院。才有小屋五六間,僧貧甚,不能為客煎茶。過大悲,遵微行高,下二里許至三游,間一徑棧閣繞山腹下,視深溪悚仄,一徑穿山腹,黮闇出洞,乃明洞中略可容百人,有石乳,久乃一滴。中有空處,深二丈餘,可立,嘗有道人晏居不耐,久而去。壬子堯夫舟先發,不相待日中,乃至蝦蟆碚,從舟中望之,頤頷口吻,甚類蝦蟆也。予從元明尋泉源入洞中,石氣清寒,流泉激激,泉水出石腰,骨若虬龍糾結之狀,洞中有崩石,平潤可容數人晏坐也。水流循蝦蟆背,垂鼻口間乃入江耳。泉味亦不極甘,但冷熨人齒,亦其源深來遠故耶。壬子之夕宿黃牛峽,明日癸丑,舟人以豚酒享黃牛神,兩舟人飲福,皆醉。長年三老請少駐,乃得同元明堯夫曳杖,清樾間觀歐陽文忠公詩及蘇子瞻記,丁元珍夢中事觀只耳,石馬道出神祠背,得石泉甚壯,急命僕夫運石去沙,泉且清,因憶陸羽《茶經》,紀黃牛峽茶可飲,因令舟人求之,有媼賣新茶一籠與草葉,無異山中無好事者,故耳癸丑夕宿鹿角灘下,亂石如囷,廩無復寸土,步亂石間見堯夫坐石據琴,兒大方侍側,蕭然在事物之外,元明呼酌,堯夫隨盤石為几案床,座夜闌乃見北斗在天中,堯夫為履霜烈女之曲,已而風激濤波,灘聲洶洶,大方抱琴而歸,初余在峽州問士大夫夷陵茶,皆雲觕澀不可飲,試問小吏,雲唯僧茶味善。試令求之,得十餅,價甚平也,攜至黃牛峽,置風爐清樾間,身候湯手得味,既以享黃牛神且酌,元明、堯夫雲不減江南茶味也。乃知夷陵士大夫但以貌取之耳,可因人告傅子正也。

創作背景

此文作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據作者自己說,這一年是他作文的轉折點(見《答洪駒父書》中“老夫紹聖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紹聖以後,始知作文章”)。紹聖元年,作者以修《神宗實錄》不實之罪,從著作佐郎被貶為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涪陵縣)別駕,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縣)安置。此文即為作者赴黔州途經三峽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章以日記形式記載了峽中的所作所聞,形式頗為新穎,為此文特點之一。另一特點是注重細節描寫,且又手法不一,頗為引人人勝。寫游蝦蟆碚由遠及近、由身感寒氣至口嘗清泉,漸次遞進,讀之有隨其同游之感:“日中乃至蝦蟆碚,從舟中望之,頤頷口吻,甚類蝦蟆也。予從元明尋泉源人洞中,石氣清寒,流泉激激。泉中出石,腰骨若虬龍糾結之狀”,“水流循蝦蟆背,垂鼻口間,乃入江耳。泉味亦不極甘,但冷熨人齒,亦其源深來遠故耶”。及至寫辛堯夫於亂石間彈琴,則又換了一種手法,以環境烘托人物的神韻,頗有一舉兩得、相形益彰之妙:“步亂石間,見堯夫坐石據琴,兒大方侍側,蕭然在事物之外。元明呼酒酌堯夫,隨磐石為几案床座。夜闌,乃見北斗在天中。堯夫為《履霜》《烈女》之曲。已而,風激濤波,灘聲洶洶。”通篇語言清新奇峭,瘦硬蒼勁,與其詩相類,但較其詩暢達。周必大曾在《跋黃魯直蜀中詩詞》中評日:“詩如此,文亦如此,可謂得江山之助也。”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治平四年( 1067)進士及第,官至鄂州知州。詩與蘇軾齊名,稱“蘇黃”。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