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鷺

黑鷺

黑鷺(學名:Egretta ardesiaca):屬中型涉禽,身長42-66厘米,翼展90-95厘米。雌雄同色。全身具黑色的羽毛,黃色的腿和腳。黑喙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體羽疏鬆,具深色條紋。背和前頸下部具有絲狀蓑羽。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時,這兩部分是重要的炫耀特徵。

黑鷺捕魚方法獨特,它站在水中,翅膀張開來,圍成一圈,圍成傘的形狀,然後頭蜷縮在傘的當中,而尖銳的喙靜等獵物的出現。翅膀搭成涼棚能夠吸引魚類。食性以魚類為主,但也會吃水生昆蟲,甲殼類動物和兩棲動物。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鷺
  • 拉丁學名:Egretta ardesiac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鸛形目
  • 鷺科
  • 白鷺屬
  • :黑鷺
  • 命名者及年代:Wagler, 1827
  • 英文名稱:Pied Heron
  • 英文名稱:Black Heron
  • 英文名稱:Black Egret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黑鷺屬中型涉禽,身長42-66厘米,翼展90-95厘米。雌雄同色。全身具黑色的羽毛,黃色的腿和腳。黑喙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體羽疏鬆,具深色條紋。背和前頸下部具有絲狀蓑羽,繁殖期尤為突出。喙長、頸長、腿長。體形呈紡錘形,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時,這兩部分是重要的炫耀特徵。腿部被羽,脛部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
沒有明顯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個食道都能儲存食物。具有發達的羽毛粉(冉羽),在胸、腹和脅部成斑塊分布。

棲息環境

黑鷺主要活動於濕地及附近林地,白晝或展昏活動,一般在湖泊、河岸,潮汐淹沒的小溪和草地上出沒。

生活習性

黑鷺特別喜歡在日落的時間捕食。食性以魚類為主,但也會吃水生昆蟲,甲殼類動物和兩棲動物,如蛙類、蛇類、軟體動物及小型嚙齒類。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
黑鷺的捕魚方法獨特,它站在水中,翅膀張開來,圍成一圈,圍成傘的形狀,然後頭蜷縮在傘的當中,而尖銳的喙靜等獵物的出現。翅膀搭成涼棚能夠吸引魚類。因為那些小魚和小蝦,喜歡往岸邊水淺而又蔭涼的地方去,比如樹蔭下或者高大水生植物的陰影里。 於是,黑鷺靜靜地等著,一條小魚來了,又是一條,鑽進它的“陰涼”之下。它用這種幾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就能“坐等”著獵物送上門來。那些小魚於是便只有死路一條了。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貝寧、波札那、蒲隆地、喀麥隆、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黑鷺分布圖黑鷺分布圖
旅鳥:布吉納法索、維德角、加彭、以色列、阿曼、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史瓦濟蘭、葉門。

繁殖方式

黑鷺的巢建造在水邊的樹木、灌木和蘆葦床上,用枝條築造淺巢,形成很堅實的結構。每巢產卵2-4枚,卵呈深藍色。雌雄共同孵卵。雛為晚成性。

亞種分化

單一型,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