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鰭副葉蝦虎魚

黑鰭副葉蝦虎魚

黑鰭副葉蝦虎魚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蝦虎魚亞目蝦虎魚科蝦虎魚亞科副葉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物學描述,分類討論,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VI, I-9~10;臀鰭I-8~9;胸鰭21~23;腹鰭I-5;尾鰭17。縱列鱗21~22;橫列鱗10;背鰭前鱗0。
體長為體高3.2~3.4倍,為頭長3.4~3.6倍。頭長為吻長4.2~4.5倍,為眼徑3.8~4.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1~1.2倍。
體稍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較短。頭大,稍側扁,短而高,長度和高度約相等,圓球形,頭的背緣圓鈍,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頭長稍小於體高。頭部具4個感覺管孔(B', C, E, F)。頰部隆起,僅散具數個感覺乳突(圖503)。吻短,前端圓鈍。眼中大,大於吻長,上側位,距頭部前緣頗近,眼上緣接近於頭的背緣。眼間隔寬,圓凸,稍小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均具短管:前鼻孔位近上唇,圓形;後鼻孔裂縫狀,位於眼前緣。口中大,前上位,口裂頗斜,幾乎垂直。下頜稍短於上頜,口閉時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向後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兩頜各具齒多行,外行齒稍擴大,下頜縫合部內側具1對向後彎曲的小犬齒。唇發達,較厚。舌窄,前端圓形。鰓孔垂直,側位,裂縫狀,較狹,寬度與胸鰭基底寬相等,下端約與胸鰭基底的下端相對,在同一水平線上。鰓蓋骨上方有1個感覺管孔(H′),前鰓蓋骨後緣具3個感覺管孔(M', N, O')(圖503)。峽部頗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鰓耙細弱而短,成微細刺突。
頭部裸露無鱗,吻部、頰部、鰓蓋部和頭的腹面均密具較短小的毛狀乳突。體側被較大櫛鱗;項部、第一背鰭基底附近和胸部裸露無鱗。
背鰭2個,相距頗近,兩背鰭基底以鰭膜相連,中間具1深凹刻;第一背鰭較低,鰭棘柔軟,始於胸鰭基部上方,第三、第四鰭棘最長;第二背鰭鰭條較長,幾乎等於眼後頭長,後緣圓鈍,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基底較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約在第二背鰭起點的稍後下方,稍短於第二背鰭,後緣圓鈍,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邊緣圓鈍,胸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向後伸達第二背鰭前基的1/3處下方。腹鰭頗短小,左、右腹鰭癒合成1圓杯狀吸盤,後端不伸達臀鰭起點下方。尾鰭較短,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圓形。肛門乳突狹長而扁。
頭部呈紅褐色,體側乳白色,腹鰭深灰色,其餘各鰭深黑色。

生物學描述

黑鰭副葉蝦虎魚為暖水性沿岸小型蝦虎魚類,棲息於珊瑚叢中。不常見,具觀賞價值。體長15~25mm

分類討論

黑鰭副葉蝦虎魚首次由Matsuura、Shibukawa、Shinohara和Liu於2001年在海南三亞的大東海沿岸採獲。我們未採到黑鰭副葉蝦虎魚的標本,以上描述依日本宮內廳生物學御研究所的標本及摘自文獻(Akihito et al., 1988, 1993, 2000a, 2002)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海南三亞沿岸,日本琉球列島,印度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