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鰓雙鋸鯊

黑鰓雙鋸鯊

黑鰓雙鋸學名Parmaturus melanobranchus (Chan, 1966) ,屬於真鯊貓鯊科雙鋸鯊屬。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等海域,菲律賓有存疑記錄。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香港東南135海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鰓雙鋸鯊
  • 拉丁學名:Parmaturus melanobranchus (Chan, 1966) 
  • 二名法:Figaromelanobranchus (Chan, 1965)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目
  • 真鯊
  • 亞目:貓鯊亞目
  • :貓鯊科
  • :雙鋸鯊屬
  • :黑鰓雙鋸鯊
簡介,原始文獻,模式產地,資料來源,形態特徵,分布,棲息環境,漁業方法,

簡介

編號:5126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目名:真鯊目
拉丁亞目:Scyliorhinoidei
中文亞目:貓鯊亞目
中文科名:貓鯊科
拉丁科名:Scyliorhinidae
中文屬名:雙鋸鯊屬
拉丁屬名:Figaro
拉丁種名:melanobranchus
定名人:(Chan)
年代:1965
中文名:黑鰓雙鋸鯊
ogenus:Dichichthys

原始文獻

J. Zool. Lond., 148:226, fig. 2.

模式產地

香港東南135海里
國內分布:南海, 東海

資料來源

東海深海魚類:25-26.

形態特徵

體型修長,近似圓柱形或稍縱扁。頭短而寬扁;尾部細長側扁。吻短,小於口寬之半。眼大,長橢圓形。鼻孔斜列,位於口前,前鼻瓣有三角形突出,後鼻瓣發達,被前鼻瓣所覆蓋。口寬大,亞弧形;上下唇褶發達;齒細小,正中齒小,3齒尖型,兩側4-5齒尖型,多行使用。噴水孔小,近圓形,位於眼後。盾鱗近尖盾形,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小,約為第二背鰭的1/2,起點與腹鰭基底後部相對,前邊緣微凸,後緣圓鈍形;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幾同形,起點在臀鰭基底中央的上方;臀鰭較高,後端微凹,后角微凸;腹鰭小於第二背鰭;胸鰭中大,近長圓形;尾鰭狹長,背及腹緣各具2-3縱行鋸齒狀大鱗;上葉發達,下葉前部微突出,與中部連合,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呈截形。體淡褐色,眼邊緣及各鰭邊緣深褐色,鰓腔黑褐色。
黑鰓雙鋸鯊黑鰓雙鋸鯊

分布

世界分布:台灣至南中國海。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南中國海及台灣南部海域。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漁業方法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