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粉刺痣

黑頭粉刺痣在1895年首先被報導並描述,根據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又被命名為痤瘡樣痣、毛囊角化痣。

本病多於幼年開始發病,臨床表現為黑頭粉刺樣丘疹,呈帶狀排列,多單側分布。好發於顏面、頸、上臂、胸前和腹部,皮膚表麵皮脂腺毛囊口發生角化,形成黑色角質栓。這種角質栓又粗又大,局限在皮居常部位,為散在黑頭粉刺,故稱黑頭粉刺痣。由於毛囊皮脂腺單元發育異常,常發生皮下囊腫、皮下膿腫,經常破潰流膿,反反覆覆發生,令患者不能忍受而皮損表面呈橘皮狀,局部皮膚外形也很難看。

基本介紹

  • 別稱:痤瘡樣痣、毛囊角化痣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嬰兒
  • 常見發病部位:顏面、頸、上臂、胸前和腹部
  • 常見病因:由於毛囊在胚胎期向毛囊發育的上皮幹細胞分化異常引起
  • 常見症狀:伴發感染時可有疼痛,可伴有先天性發育異常,如與皮損同側的白內障,偶有神經、骨骼異常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屬於一種先天性毛囊皮脂腺單元發育畸形而形成特殊的黑頭粉刺樣痣,一般認為黑頭粉刺痣是由於毛囊在胚胎期向毛囊發育的上皮幹細胞分化異常引起的。

臨床表現

常於出生時或生後不久發病,成長時皮疹有增多趨勢,兩性無顯著差異。皮損主要是群集的黑頭粉刺樣丘疹,排列成線狀或帶狀,丘疹中央有黑、硬而大的角栓,類似黑頭粉刺,擠出角栓後可見火山口樣凹陷,整體觀似橘皮樣。損害一般分布於軀體的一側,少數兩側分布,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好發部位為面、頸、軀幹,也有發生於掌跖和頭皮的報導。
黑頭粉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皮損是黑頭粉刺,另外一種在粉刺的基礎上發生了炎性改變,可形成結節、囊腫,最後形成瘢痕、瘺管等後遺症。
兒童伴隨成長有增多趨勢。患者一般情況良好,伴發感染時可有疼痛。一些患者可伴有先天性發育異常,如伴發與皮損同側的白內障,偶有神經、骨骼的異常。

檢查

皮膚科檢查及視診。組織病理可見黑頭粉刺凹陷於皮膚平面,充滿了角蛋白。在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可有異常的毛囊,在毛囊內有毛髮樣結構,毛囊周圍可以有發育良好或未發育的皮脂腺。周圍有少量的炎症細胞浸潤,並發感染可見典型的炎症病理表現。

診斷

診斷要點:
1.多見於10歲以前兒童或出生時即有。
2.好發於顏面、頸、胸前、後背。常為單側分布,排列成線狀或帶狀,偶或零亂分布。
3.皮損為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大小一致,頂部中央有黑硬的角質栓,狀似黑頭粉刺,剝去後留有火山口樣凹陷。
4.常無自覺症狀。如皮損繼發感染,可形成膿瘍,愈後留有瘢痕。
5.大多出生時就已存在,但要到青春期才變得明顯,男女發病相等。
6.組織病理為一寬而深的表皮凹陷,其中央充滿角質,類似擴張的毛囊。

鑑別診斷

1.新生兒痤瘡。新生兒痤瘡在出生時或第一周發病,皮損為主要發生在面部的丘疹、粉刺和膿皰,損害無特殊的分布形態,很快痊癒;嬰兒痤瘡在出生三個月後發病,皮損主要發生於面部、頸部,有粉刺、丘疹、膿皰,損害無特殊的分布形態,六個月後自愈。
2.尋常痤瘡。當黑頭粉刺痣在面部發生時應與尋常痤瘡相鑑別。尋常痤瘡為後天的短時間的病變,有明顯的炎症症狀,損害較多,皮損常散在。
3.線狀表皮痣。當粉刺樣痣損害呈線狀分布時,應與線狀表皮痣相鑑別,線狀表皮痣無黑頭粉刺。

治療

1.一般不需全身治療,如繼發感染可以局部套用抗生素。
2.皮損小的病例可以選用冷凍、雷射治療或高頻電刀治療,其他也可以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