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苔

指舌苔色黑。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展而來,常見於疫病嚴重階段。主里證,或為熱極,或為寒盛。若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若苔黑而滑潤,多屬寒盛陽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苔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舌苔呈黑色
中醫解讀,中醫套用,一、舌象表現,二、臨床意義,附註,

中醫解讀

黑苔的主要特徵是舌苔呈現黑色,可以表現為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等各種色澤。
黑苔一般是在疾病持續一定時日後出現,舌苔大多由白、黃或灰褐等色轉變而成,黑苔常見於病程的慢性階段或病情轉為嚴重、危急之時。

中醫套用

一、舌象表現

黑苔的主要特徵是舌苔呈現黑色。由於舌苔乾濕、黏膩情況的不同,黑苔還會出現更多樣式的表現,有的乾黑毛糙甚至起殼,有的油黑光亮如塗擦了一層髮蠟一樣。同一個患者的舌苔,黑色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是舌根部較深一些,舌前、舌邊較淡一些。如從每一根絲狀乳頭來看,其根部較黑、中上部較淡一些。
黑苔的厚度有薄有厚,黑苔的厚度,取決於絲狀乳頭的長度,可自輕度增厚到顯著增厚。輕度增厚之黑苔,往往呈絨毯樣密布於舌背上。顯著增厚時,則要看絲狀乳頭的角化程度,而有軟硬之別,軟者呈毛髮狀,自舌尖向舌根方向傾倒,若以物自後向前刮之,颳去唾液後則毛髮樣的黑苔也可根根豎立;其硬者往往布於舌根,如硬毛刷然,豎立而拂刷軟齶,可引起患者疼痛不適或噁心感。即使是同一個患者。在舌頭的不同部位,舌苔厚薄也不一樣。一般在舌根部較厚,舌前及舌邊尖部較薄。
經治療後,黑苔可逐漸轉淡而代之以薄白苔,也有黑苔脫落而見光紅舌苔的。黑苔患者的舌質則要視病情而異,多數為紅絳舌,但也有淡白舌。

二、臨床意義

黑苔雖不屬於常見的舌苔變化,但也是一種在臨床上可以經常見到的病理舌象。患者出現黑苔,中醫一般認為:病情變化大多已達到一定程度,不是熱極就是虧虛至極。古代文獻曾有不少論述。如《傷寒金鏡錄》中說:“舌見紅色,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於里也。君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涼膈散、大柴胡湯下之。”《舌鑒辨證》說:“傷寒病寒邪傳里化火,則舌胎變黑,自舌中黑起延及根尖者多,自根尖黑起者少。熱甚則芒刺乾焦罅裂,其初必由白苔變黃,由黃變黑,甚至刮之不脫,濕之不潤者,熱極傷陰也……宜用苦寒以瀉陽,急下以救真陰。在雜病見黑苔,皆因實熱傳里也。亦惟速下熾火,毋使枯竭。若虛寒而舌黑者,則必濕滑無苔,多津,口不苦,唇不燥,無朱點,無芒刺,無罅裂,刮之明淨,如水浸豬腰,有淡淡瀜瀜之形,是臟腑極寒之舌也。宜用十全辛溫救補湯。也有真寒假熱證而見黑舌者,其舌必全黑而不分經,且必由淡白之時,忽然轉黑,其初無變黃之一境,約略望之,似有焦黑芒刺乾裂之狀,然刮之必淨,濕之必潤,環唇皆白而不紅、焦……外假熱而里極寒也。患此假證之人,必煩亂昏沉,六脈必遲弱無力,宜甘溫救補湯。更有腎陰水虧而舌黑者,頗似寒舌之光亮無苔,又似熱舌之焦乾無津,宜六味地黃湯加減即投。”《望診遵經》中說:“胎如黑軟潤而滑者,水克火,寒證也。”陳楠在續刊《傷寒金鏡錄》原序中說:“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濕潤、黑而濡滑、黑而柔軟,皆寒症也;黑而腫、黑而焦、黑而乾澀、黑而捲縮、黑而堅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熱症也。”《中醫舌診》中論說:“一般苔到灰黑,病情都比較嚴重。依中醫理論說,黑為腎色(也即水色),故寒極見黑苔者,為腎之真髒色現。若熱證而見黑苔,是火極似水。因此,黑苔是寒證和熱證發展到極端的表現。除此之外,當然也還有其他診斷意義,但主要是寒和熱的原因。”
根據臨床所見,我們認為黑苔主要可以分為以下3種辨證類型:
1.熱極耗陰型
多由傷寒或溫病遷延日久,熱邪傳里化火,熱極耗陰,致舌苔由白轉黃,由黃轉黑,熱甚者甚至芒刺乾焦起裂,屬熱極傷陰之證。治宜急下存陰。這類患者的西醫診斷大多是休克、敗血症、黴菌細菌混合感染等危重病症。
2.陽虛陰寒型
舌質淡白,上有薄潤的黑苔。此種黑色呈淡墨色,較極熱之黑色為淡,舌上嫩滑濕潤,屬陽虛極寒之證。治宜溫腎散寒。
3.腎虧型
舌苔黑而較乾,但不如熱極之焦黑,舌體較瘦,且有一般腎虧之臨床見證,而無發熱,屬陰虛腎水不足之證。治宜補腎、調整陰陽。

附註

另有說法認為舌上苔色呈現灰中帶黑者,稱為“黑苔”,或稱“舌胎灰黑”、“舌苔灰黑”、“灰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