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纈草

黑水纈草

黑水纈草(學名:Valeriana amurensis Smir. ex Komarov)是敗醬科纈草屬的植物。植株高80-150厘米;根莖短縮,不明顯;莖直立,不分枝,被粗毛,向上至花序,具柄的腺毛漸增多。葉5-7-11對,羽狀全裂。多歧聚傘花序頂生,花梗被具柄的腺毛和粗毛。瘦果狹三角卵形,長約3毫米,被粗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於俄羅斯、朝鮮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和山東(膠東山地丘陵)。生長於山坡草甸或落葉松和樺木林下。

根及根狀莖可以入藥,性味辛、苦,微寒。寧心安神,祛風除濕,定痙止痛,生肌止血。用於腎虛失眠,百合病,疴症,胃腹脹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80-150厘米;根莖短縮,不明顯;莖直立,不分枝,被粗毛,向上至花序,具柄的腺毛漸增多。葉5-7-11對,羽狀全裂;較下部的葉長9-12厘米,寬4-10厘米,葉柄基部扁平;葉裂片卵形,通常鈍,偶銳尖,具粗牙齒,疏生短毛;較上部的葉較小,無柄,葉裂片甚狹,銳尖,具牙齒或全緣。
多歧聚傘花序頂生,花梗被具柄的腺毛和粗毛;小苞片草質,邊緣膜質,披針形或線形,先端漸尖至急尖,具腺毛。花冠淡紅色,漏斗狀,長約3-5毫米。瘦果狹三角卵形,長約3毫米,被粗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纈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inn.)在植株體態上最為近似,葉形的變異也很大,但以植株上部,特別是花序部分具腺毛而與後者有明顯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俄羅斯、朝鮮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和山東(膠東山地丘陵)。生長於山坡草甸或落葉松和樺木林下。喜冷涼而濕潤的氣候,耐寒。喜腐殖質豐富、中性或微鹼性的通氣良好的土壤。
黑水纈草黑水纈草

繁殖方法

苗床土為基地的黑質沙壤土,設立4米×1米×15厘米的苗床,種子經變溫結合赤黴素處理後可以進行直播育苗,由於種子小,播種時僅需覆蓋0.5厘米的浮土蓋種,苗床的地溫溫度控制在20-32℃,播種後7天可以發現種子萌發,10天左右出苗,15天苗可以出齊。在苗床上生長到2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移苗,既把小苗移入到直徑五厘米的育苗缽中,缽中的營養土按農家肥和黑壤土以1:10的比例配勻,篩細。然後按畦的形式擺放,遮陽網覆蓋,每天的早7點30分和下午17點各澆一次水。緩苗後,晴好天氣時,每隔兩天要在第二天的上午7-11點掀開遮蔭網使幼苗得到更多的光照以助生長。幼苗長到4片真葉時,進行第二次移栽。

栽培技術

栽種的畦田為一米寬,畦邊緣留出20厘米畦埂,畦台上栽種三排,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挖10厘米×10厘米的穴,帶原土移栽。由於野生原土有足夠的肥力,移栽時沒有施肥,栽滿畦後,灌水澆透,成活率達到96%。
移栽前,先用旋耕機將地按40厘米深進行了兩次打旋,使土壤鬆軟透氣。然後按20厘米壟高、35厘米壟寬起壟。然後在壟上按20厘米的株距進行移栽,移栽時由於帶有育苗土,根系的損傷很小,按常規移栽時的操作,澆透水滲入後蓋浮土。一天后,採取噴灌或壟灌的方法再澆透水,使水的濕度始終保持在握不滴水,散也成團的程度(濕度約60%左右)。

病蟲防治

根腐病:在7月中旬大雨時期如果水浸地3天以上,就會引發根腐病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根莖部腐爛,植株倒伏,大片死亡。防治方法是:雨期及時開溝排水,嚴密觀察病害的發生,一旦發現病株,立即挖出燒毀,並用1%硫酸亞鐵進行消毒或用50%退菌特1000倍液、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澆灌。
蝶類幼蟲:基地發現的黑水纈草蟲害只發現蝶類幼蟲咬食葉子為害,夏、秋季發生。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殺,逐一翻開葉子即可捕殺大量幼蟲;二是就地採集苦參,洗淨全株搗碎,每5千克碎料用100千克水浸泡12小時後,噴壺噴殺,連續兩次後就可以完全控制蟲害的蔓延;三是使用生物農藥苦參製劑或狼毒製劑。

主要價值

根及根狀莖可以入藥,性味辛、苦,微寒。寧心安神,祛風除濕,定痙止痛,生肌止血。用於腎虛失眠,百合病,疴症,胃腹脹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黑水纈草黑水纈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