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鎮

黑井鎮

黑井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西北92公里的龍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鐵路、龍川江縱穿全境。

黑井鎮經濟以旅遊業為主。鎮內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築,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黑井鎮是國家3A旅遊景區。

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井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楚雄州祿豐縣
  • 下轄地區:轄9個村委會,96個村
  • 政府駐地:德政坊
  • 電話區號:0878
  • 郵政區碼:651221
  • 地理位置:楚雄州祿豐縣西北92公里
  • 面積:133.6平方公里
  • 人口:18748人(2006年)
  • 氣候條件:溫帶氣候
  • 著名景點:貞孝總坊、武家大院、大龍祠等
  • 火車站:黑井火車站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鐵路,公路,社會,人民生活,衛生,教育,文化建設,歷史文化,旅遊,主要景點,特色飲食,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黑井歷史悠久,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
古橋古橋
依據石龍後山、七局一帶戰國墓葬遺址中發掘的大量青銅劍、矛、戈等兵器考證和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黑井就以其“鹺鹵之利”而成為人們爭奪、攻守的重要地區。
漢代曾在今安寧和姚安兩地設過“鹽官”到黑井辦鹽。
唐代黑井屬姚州鹽督府,有“鹽泉”之稱。
元代屬威楚路定遠縣轄,明代隸屬楚雄府定遠縣,清亦同,均稱之為“黑鹽井”,文人遐邇稱煙溪,元、明、清三代均設專管鹽務的“提舉司”行政機構。
民國二年(1913年)將產鹽的黑、猴、琅、阿四井合併成立鹽興縣,轄3鄉4鎮。
1958年撤鹽興縣並廣通縣,後遂廣通縣併入祿豐縣,改稱黑井公社,轄18個管理區;
1961年改稱黑井區,轄10個小公社;
1966年復稱黑井公社,轄11個大隊;
1984年體制改革後復稱黑井區,轄1鎮9村,1987年撤區恢復黑井鎮。

行政區劃

2006年末,黑井鎮全鎮轄趙園村、復隆村、青龍村、法龍村、大樹村、銀馬村、松平村、三合村、黑井村9個行政村,96個自然村、127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黑井鎮地處雲南楚雄州祿豐縣西北部玉碧山下,東經101°41′——101°51′,北緯25°20′——25°28′,東鄰縣內高峰鄉,南與妥安鄉相連,西與牟定縣新橋鎮、安樂鄉接壤,北與元謀縣花桐鄉隔箐相望。
古橋古橋

地形

黑井鎮地勢東西窄,最高點石坡坡山,海拔2498米,最低點迤碧河河口,海拔1323米。

氣候

黑井鎮立體氣候明顯,鎮政府所在地平均氣溫18.7℃,海拔1540米,年平均降雨量857毫米,年均最低溫9℃、最高月平均氣溫27.6℃,全年無霜期325天,年日照數1848小時,積溫7774.8℃。

水文

黑井鎮地處金沙江右岸支流,龍川江中遊河谷地區,龍川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繞經元謀後注入金沙江。

人口民族

2006年末,黑井鎮全鎮有4597戶18748人,比2005年增加82人。其中:男9653人,女9095人;農業人口17318人,占總人口92.4%;非農業人口1430人,占總人口的7.6%;在總人口中漢族11428人,占61%;彝族4817人,占25.7%;回族2330人,占12.4%;苗族138人,占0.7%;其他少數民族35人,占0.2%。

經濟

概況

黑井鎮是雲南省506個扶貧攻堅鄉鎮之一。財政自收收入僅200多萬元(2012年)。自2007年以來,省州縣各級投入的資金每年不足100萬元,建設中的欠債較大。

第一產業

黑井鎮全年無霜期325天,年日照時數2300多小時,適合於種植水稻、蔬菜、水果、冬早蔬菜等農作物。糧食作物以水稻、包穀、小麥、蠶豆為主;經濟作物有少量烤菸、甘蔗、葵花、油菜籽;經濟林果有著名的石榴、小棗、甜杏、柿、梨、桃、桔子,其中以石榴和小棗、甜杏、青菜梨最為有名。

第二產業

黑井有一座日產20噸食鹽的現代化黑井鹽廠,1991年,黑井鹽廠被確定為非定點自產自銷單位以來,該廠所生產的鹽只能用於祿豐本縣範圍內銷售,只能維持基本的生存狀況。

第三產業

黑井鎮古居黑井鎮古居
2001年黑井古鎮共接待遊客2.38萬人次,旅遊門票總收入為11.9萬元;2004年(1-8月)黑井古鎮共接待遊客5.3萬人次,旅遊門票總收入為15.9萬元;2010年(1-6月)黑井古鎮接待遊客7.6萬人次,門票收入65萬元,占祿豐縣旅遊人口總數的7.17%。

交通

鐵路

黑井鎮有2個火車站點,分別為黑井火車站、阿南莊火車站,均為四等站點。有成昆鐵路、九川江縱穿全境,成昆鐵路是主要交通樞紐。

公路

黑井鎮的路況較差,黑井鎮有兩條平行於龍川江的小街;兩條街由橫跨江面的五孔橋——五馬橋隔開。一街在江左,二街在江右,鎮區道路總長2.53 公里(2008年),道路鋪裝率達65%。從廣通到黑井的39公里(2012年)路彎多、坡陡且路面狹窄,35座以上的大巴車無法進入。
2011年7月20日,黑井鎮鎮區旅遊公路和大橋建成通車。
2013年,黑井鎮至安樂鄉16公里的公路,按三級路面設計的路基改造完成。2013年底,黑井鎮至牟定縣新橋鎮農村公路(K11+500~K28+330) 16.83公里的四級瀝青砼路完工,此路線經過該縣的妥安鄉琅井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社會

人民生活

2006年,全鎮發放低保金19.88萬元,469人納入低保範圍,;發放救災救濟糧23.5噸,救濟人口2383人次;優撫資金11.1萬元,共救濟760戶2383人次。

衛生

截止2006年,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占地面積3722平方米,建築面積5092平方米,有業務用房面積2125平方米。衛生院現有職工3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8人,工勤人員6人,中級職稱3人,初職25人。衛生院分為門診部、住院部、防保組、後勤財務組四個綜合科室,共設住院病床30張,門診部設西醫門診、中醫門診、婦科門診、口腔科門診、放射科、檢驗科、心電圖、B超等。2006年共接診門診17850人次,住院689人次,手術70人次,全年總收入789800元。 2006年,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342人,民眾參合率達71.61%;全年共審核減免醫療費用22971人次,補償金額48.46萬元。

教育

2006年,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教職工47人,在校學生675人;完全國小9所,村小2所,國小有教職工129人,在校生1585人,共71個教學班;其中寄宿制校點7個,在校食宿生375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99.93%。國中入學率97.39 % ,鞏固率98.86%。

文化建設

2006年,全鎮設文化服務中心1個,文化服務室5個,業餘藝術團1個80多人,書協小組1個會員22人,有洞經音樂協會1個,花燈業餘小組1個,彝族左腳舞協會1個42人。參與“雲南十大名鎮”的評選,被評組委會評為“雲南十大名鎮”。組織全鎮楚雄州老年書畫協會會員活動2次。初步整理《黑井史話》、《黑井軼事》等系列文化叢書;在2006年昆明國際旅遊節楚雄分會場開幕式暨中國黑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揭牌慶典活動中,舉行了“民間祭龍祖儀式”、“假面狂歡”、“景點遊覽”、“龍女游選”、龍騰古鎮“、”篝火狂歡“等活動;舉辦花燈、戲曲、洞經音樂等文藝展演、書畫展覽、文學筆會、文藝晚會、演講比賽;邀請楚雄共樂社、州彝劇團舉行專業演出。

歷史文化

黑井鎮是雲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在古代,黑井是雲南幾大鹽產地之一。黑井的鹽稅在明清時期“課甲兩迤”來不得,是雲南省的納稅大戶。暢銷各地的黑井鹽,給黑井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當時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清康熙到光緒年間,就有8人中進。黑井雖成為祿豐縣管轄下的一個小鎮,但鎮上還有文廟、節孝總坊、諸天寺、飛來寺、五馬橋、黑井文筆塔、擺衣漢文筆塔等古建築;還有一塊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六尊古墓翁仲,幾條青石板鋪成的古老街道和幾幢古色古香的走馬轉角樓;以及一座日產20噸食鹽的現代化鹽廠。
黑井鎮

旅遊

主要景點

貞孝總坊
在一街街尾靠五馬橋頭處,有一牌坊,是著名的“貞孝總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據說是慈禧太后下旨建的。不是為某一女子所立,而是為幾十個女所共立。是一座牌樓式全紅砂石質牌坊。為四柱三間結構。額枋上鑲嵌的大理石板上,正中鐫刻著“節孝總坊”,右邊刻“霜筠”二字,左邊刻“雪操”二字。這座古建築,做工精巧,造型莊重,雕刻精美,堪稱精品。牌坊周身均布滿浮雕,正中為“四龍戲珠”圖案。三道門楣上用三層龍頭、象鼻組成斗拱,構成12座石闕,高高托起牌坊頂部。共有龍頭68個,象鼻54條。斗拱之間雕刻著“唐僧取經”、“牛郎織女”、“八仙過海”、“二十四孝”、“荷和二仙”等故事和各式花鳥蟲魚。
節孝總坊節孝總坊
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占地2187.85平方米,在鹹豐年間擴建竣工。大院坐西向東,大門開向北方,正對武廟南角上元代修建的風水塔。其平面格局取“六位高升、四通八達、九九通久、王隱其中”四個意境來設計。大院的裝飾頗具特色,其大門為龍頭、鳳、象單一斗拱組成的三重檐,櫓四柱三門門樓,總寬7米,高6米;磚柱上繪有水墨山水和花鳥,木柱由蹲於雕有圖案的須彌座上的石獅馱撐;檐瓦上繪有花鳥人物和山水。正門進去3米處有一中門,寬2.2米,高2.4米,再進去3米還有一圓形門;在中門的兩側各有一道門,東邊為側門,西邊為與上院溝通的二進門。大院的屋檐和瓦上都繪有山水、花鳥、戲曲等圖畫和詩詞。
武家大院武家大院
大龍祠
黑井鎮兩百米的萬春山麓,有大龍祠。始建於明代,座西向東,雄距於七星台上。由山門、大殿、南北廂房和大戲台等組成。大殿面闊五間,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殿內原塑有一組雕像,中為龍王像,左為女性龍王像,右為神明大士像。塑像創作於清康熙元年,“文革”時被毀。塑像上方高懸一塊匾額。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為清雍正皇帝親筆。山門上層內側為戲台,面積約100平方米,曾有近三百年的演戲歷史,是當年黑井鎮的公共娛樂場所。
大龍祠大龍祠
諸天寺
諸天寺始建於明崇禎十年(公元1537年),占地面積二千多平方米,有大雄寶殿、玉皇閣、地藏殿、觀音閣及廂房等。樓宇飛檐翹角,異常奪目,寺內花草繁盛。
黑井文廟
黑井文廟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占地近6千平方米,座北朝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太平坊、灃池、大成門、大成殿。東側建有名宦祠、先賢祠,西側有鄉賢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檐下由六層象鼻、鳳頭斗拱裝飾。東西石壁的須彌座上刻有精美浮雕6幅,其中東側有“九獅戲珠圖”。
慶安堤
修建在文廟後面的慶安堤,則是黑井人為了生存與產鹽戰勝自然的結晶。據查,由元代至今,共發生特大洪災十七次,為防洪、防土石流,清光緒年間,朝廷拔巨款重修建了慶安堤,堤壩施工精細,極其牢固,粘合材料由糯米、石灰、豆漿、膠泥土混合而成,並用鐵鉚扣接紅砂石壘砌起來,堪稱一道百年的“小長城”。
石龍火葬墓群
位於黑井鎮石龍村西側山坡上,墓群面積5000平方米,共有墓葬400餘冢,均無封土。以數十冢為一群,群一墓距—米左右。據考證這一墓群始菲乾元初並延續至明初,墓地今仍看到100餘侏刻有元大德至泰定、宣光等年號的墓幢和墓碑。幢—般高0.5米,幢墓為正力·形,幢體力圓形,圓頂或尖頂,直徑0.3米至0.5米。1968年曾在這裡出土近千個火葬罐,分為黑陶、綠釉青花瓷:種,罐外表多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圖畫。1973十:已將此火葬墓群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龍火葬墓群石龍火葬墓群
萬春山寺僧人墓
萬春山寺僧人墓在大園子村南,時間為清代至民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150平方米。有清代至1948年萬春山寺僧人墓9座。其中寬宏法師墓規模最大,墓前立有六尊石翁仲及石龕等,頗具觀賞價值。寬宏法師出家前曾畢業於雲南講武堂,歷任連、營、團長及講武堂第一分校校長,參加過護國戰爭,出家時,其官階已為少將,故黑井人又稱之為“將軍墓”。
黑牛鹽井
黑井鎮內,尚存有大井鹽井遺址,即“黑牛鹽井”。為斜井,深80米,井口有石砌券門,高2.2米,寬1.2米。
五馬橋
五馬橋位於黑井鎮德政坊北端,橫跨龍川江。始建於元大德元年(1292年)。固龍川匯波濤洶湧,元、明時期的木暾、木樑、木面橋幾經江水捲走,歷史上曾重修過“次。清康熙四卜三年(1705年)重修時改為石墩、木樑、石面拱橋,1972年再重修.在石橋墩基礎上,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橋。橋高10米,寬8米,長60米,可載重30噸。
五馬橋五馬橋
五馬橋的名稱來源於—個歷史傳說:元明時期此處多次被洪水連墩帶橋…—並沖走,兩岸交通多次受阻,為修橋多次改址建造但無成效。清康熙年間—次來下三個“叫化子”在現橋址處立了五個“木馬”作橋墩,修了—座木橋,解決了兩岸過江之苦。後來義遭多次洪水衝擊,但只衝走了橋面,而木馬橋墩依然屹立,清康熙四十三年重修石橋時,遂取名五馬橋。
祿豐恐龍化石遺址
恐龍化石恐龍化石
祿豐恐龍化石遺址位於祿豐縣城45公里處,主要分布在恐龍山內,整座山均為中生代侏羅紀地層,由於這裡出土了大量恐龍化石,所以名為恐龍山。祿豐恐龍化石於1938年被發現的,是當今世界恐龍化石保存數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當時在祿豐一帶發現了24屬30多種,分別屬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三大類,統稱為“祿豐蜥龍動物群”。其中尤其以許氏祿豐龍的發現震驚全球,這種恐龍的體積不大,距今已有1億8千萬年,屬於最古老的種類,但保存得卻十分完整。

特色飲食

黑井鎮的鹽燜系列菜,如:鹽燜豬肉、鹽燜雞、鹽燜肝、鹽燜腸、鹽燜肚乃至鹽燜青豆等,此類鹽燜食品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
黑井鎮有很多食用花菜,如攀枝花、石榴花等。
“口袋豆腐”是黑井有名的小吃。黑井的小灶酒、坨坨鹽、梨醋等都是特色。
特產:黑井鹽是這裡的特產,還有雞棕、青頭菌等野山菌。

所獲榮譽

1995年被命名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5年,獲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6年被評為雲南十大名鎮,同年被州委州政府命名為州級文明鄉鎮,2007年被批准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2010年,被評為中國旅遊文化名鎮、雲南旅遊名鎮,2011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2013年被評為“雲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稱號。
黑井鎮是雲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黑井鎮是雲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