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念珠菌病

念珠菌,是一種由出牙生殖的酵母狀真菌。已知念珠菌屬可以致病的有: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假熱帶念珠菌、克魯斯念珠菌、星狀念珠菌、吉利蒙念珠菌和采蘭若念珠菌等八種。念珠菌不僅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裡,而且也可以寄生在正常人體皮膚,口腔、胃腸道、肛門和陰道黏膜上而不發生疾病,是一種典型的條件致病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黏膜念珠菌病
  • 出現於:鵝口瘡,在頰,齒齦
  • 狀態:凝乳狀白色假膜
  • 性質愛滋病的早期臨床體徵
  • 病因:可能是內源性引起的
  • 治療:套用廣譜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
  • 定義:由出牙生殖的酵母狀真菌
疾病描述,病理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案,

疾病描述

1.口腔念珠菌病:最常見為鵝口瘡,在頰,齒齦,上下顎等黏膜表面出現凝乳狀白色假膜,容易剝離,其下露出鮮紅的糜爛面,假膜中含有大量假菌絲及孢子,可伴有舌炎或黑毛舌,口角炎,唇炎,嚴重時黏膜潰破,壞死,影響吞咽和呼吸,口腔局部有慢性病變及安義齒者容易發病,新生兒多數是通過產道時被感染,HIV感染者約80%發生鵝口瘡,常為首發症狀,是愛滋病的早期臨床體徵。
2.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本病育齡婦女常見,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呈豆渣樣或水樣,膿性,有臭味;外陰瘙癢,有明顯抓痕,表皮剝蝕,水腫,潮紅,糜爛;性交痛,也可無症狀,性接觸是重要的感染途徑。
3.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包皮龜頭潮紅,乾燥象毛玻璃樣,有許多針頭大小散在的紅色丘疹,包皮內板和冠狀溝有白色乳酪樣膜狀物附著,常通過性接觸傳播,包皮過長者易患病。

病理病因

多數的念珠病可能是內源性引起的。促使該病發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幾種情況:如糖尿病,肺結核,腫瘤,嚴重燒傷,臟器移植等患者均能使機體抵抗力降低而容易發生念珠菌感染;長期大量套用廣譜抗生素可出現菌替代現象或菌替代症,即使用抗生素後可能引起體內對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受到抑殺,而某些菌群象念珠菌對抗生素不敏感,則有耐藥性的菌株反日益增殖,從而破壞了體內細菌群間拮抗平衡;長時間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掏劑也可招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而有利於念珠菌的感染。
除上述以外,外源性感染也不可忽視,即念珠菌病可由接觸外界菌體而受染。如男性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往往是從其妻有念珠菌性陰道炎傳染所致的;哺乳期婦女的乳頭皮膚念珠菌病,多數來自患有鵝口瘡,也常由其母親患念珠菌性陰道炎所引起的;雙手經常浸水的職業,如再接觸念珠患,亦容易引起本病。
隨著現代醫學進步,各種臟器移植術,心臟外科以及各種導管技術開展,本病發病率有日益增多的趨勢,故值得今後引起注意。

臨床表現

1.口腔念珠菌病:最常見為鵝口瘡,在頰,齒齦,上下顎等黏膜表面出現凝乳狀白色假膜,剝離,其下露出鮮紅的糜爛面,假膜中含有假菌絲及孢子,可伴有舌炎或黑毛舌,口角炎,唇炎,時黏膜潰破,壞死,吞咽和呼吸,口腔局部有病變及安義齒者發病,新生兒多數是通過產道時被感染,HIV感染者約80%發生鵝口瘡,常為首發,是愛滋病的早期體徵。
2.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本病育齡婦女常見,表現為:白帶增多,呈豆渣樣或水樣,膿性,有臭味;外陰瘙癢,有抓痕,表皮剝蝕,水腫,潮紅,糜爛;性交痛,也可無,性接觸是的感染途徑。
3.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包皮龜頭潮紅,乾燥象毛玻璃樣,有針頭大小散在的紅色丘疹,包皮內板和冠狀溝有白色乳酪樣膜狀物附著,常通過性接觸傳播,包皮過長者易患病。

治療方案

應儘量除去與本病發生有關的誘因,如長期大量套用廣譜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病人須考慮停藥或減量;若有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等並發病,應予以相應的處理;保持患處乾燥、清潔。
一.內用療法
(一)制黴菌素:本品可抑制白色念珠菌,但不易從胃腸道吸收,故僅適於消化道感染或作為霧化吸入治療呼吸系統感染。內服每次50萬~100 萬單位,一日三次,連用1~2周。
(二)兩性黴素B及球紅黴素靜滴治療內臟念珠菌病有一定效果,但毒性較大,須注意觀察。國產廬山黴素與兩性黴素B有相似的療效。
(三)克霉唑:成人每日劑量2~3克,分三次內服,連續用2周。
(四)酮康唑:成人量200mg ,每日一次即可。還有人提 出本品200 mg,隔日服一次與每日一次,效果相同。
(五)大蒜注射液20~40ml,加入葡萄糖液靜滴,每日一次。療效較滿意,毒性亦小。
(六)轉移因子肌注隔日一次或內服甲氰咪胍300 mg,每日四次,可以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對促進病人康復有裨益。
二、外用療法
皮膚黏膜念珠菌僅採用外用療法即可奏效。臨床套用可酌選龍膽紫、制黴菌素、兩性黴素B、球紅黴素及咪唑類藥等作主藥,配製成溶液、軟膏、泥膏或乳劑以供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