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婚俗

黎族婚俗指的是在海南一些地區,過去小伙子求親,都會送一盒檳榔給女方,姑娘的父母如果開盒取一顆檳榔,就是答應了這門親事。圖案由男方提供,由幾位婦女用野刺在姑娘的額頭、面頰和嘴唇上紋出圖案,中途還要加入顏料,大概經過一個星期,這個圖案就留在姑娘的臉上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族婚俗
  • 形式:“夜遊”
  • 地點:海南
  • 特點:吃物訂親、逗婚
婚戀習俗,婚姻形式,婚禮禮儀,接親,迎親,飲福酒,逗娘,對歌,送親,收席,回門,請妻,婚禮特色,婚禮特點,

婚戀習俗

黎族婚俗
黎族傳統的婚戀習俗。除了男女雙方從小訂親外,都要經歷“玩隆閨”過程。黎族社會有一種習俗,就是當男孩和女孩長到十三四歲時就不能在父母屋內居住,父母要為他(她)們另建一個小房子——“隆閨”(ploɡkui,意為“無火灶的小房子”),或者是男孩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子則由父母幫助蓋。“隆閨”一般建在父母家旁邊或村邊,一般只有8~10平方米大小。居住“隆閨”表示男孩女孩已經長大成人,他(她)們需要有自己自由交往的天地。“隆閨”有男女之別,男女“隆閨”分別住著幾個甚至十幾個男孩女孩。這裡是男女青年進行社會交往,談情說愛,吹奏樂器和對歌定情的場所。
“玩隆閨”是黎族婚戀習俗之一。不同血緣的男女青年可以在“隆閨”內對歌、談心、彈奏樂器,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彼此確定意中人。直至20世紀50年代,黎族的“玩隆閨”習俗還很盛行。每到傍晚,黎族小伙子就精心打扮,拿著鼻簫、洞簫和口弓,結伴到另一個村莊的女“隆閨”前吹奏鼻簫、洞簫和彈口弓,與姑娘們對唱歌謠。首先,男子要在女“隆閨”前唱“開門歌”,詢問女子是否願意開門,是否願意交往。如果女子不願意,她會唱“閂門歌”,讓男子到別的“隆閨”或別村去。如果她願意則會對唱歌謠,把門打開。男子進去後,要唱“請坐歌”,詢問女子是否願意讓他坐,女子則會對唱相應的歌謠表示同意。如此大家便對唱各種歌謠,吹奏樂器,玩到通宵。一段時間後,大家都有了意中人,男子便對他中意的女子唱“求愛歌”、“忠情歌”,以表心跡。女子同意了也會唱相應的情歌。兩人便到了談情說愛,私定終身的階段,進行更深的交往。黎族男女青年“玩隆閨”的戀愛活動,大致經過半年至二三年時間,情投意合後各自向父母親提出成婚意願,如果父母同意,男子便會讓家人到女方家說親,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如果雙方不滿意就分手,彼此互不干涉。“玩隆閨”戀愛期間,雙方互贈禮物。五指山地區的黎族男子,以編織精緻的小腰簍和草笠送給女子,女子則織繡圖案鮮艷的花帶送給男子。沿海平原地區的黎族,男子贈送耳環和銀圈給女子,女子給男子贈送小掛包,以表鐘情。女子在“玩隆閨”期間私生孩子,民間無非議。
20世紀60年代以後,黎族社會男女青年之間的交往方式多種多樣,他們通過讀書、外出勞動、探親、集市、節日、婚禮等社交活動相互認識,尋找心上人,男女情投意合後便請父母出面說親,締結婚姻。但是,“隆閨”作為黎族婚戀習俗的附生物卻保留了下來,它純粹是黎族青年男女學習、生活的場所,已失去了往日對歌、吹奏樂器和談情說愛的喧鬧。

婚姻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族地區一般盛行早婚,男女在15~17歲左右便結婚。黎族民間有訂婚、許婚、約婚、重婚、交換婚、轉婚、合婚和“不落夫家”等婚姻形式。
“訂婚”一般由父母決定,多是在子女年齡較小時進行,雙方父母見面商定子女的婚姻,即所謂的“訂娃娃親”。
“許婚”多是相對於外族來說,一般是由家人或是族人決定,向族外求婚,許以很高的婚價,以獲得對方同意婚配。
“約婚”是男女青年通過社交擇偶並經過雙方確定婚事的婚姻形式。這種婚配在黎族民間占主流。
“重婚”多是一些有家勢、有財產的黎族頭人採取的婚姻形式,這些人因為無子嗣需要娶妾來傳宗接代,因此才有這種多次重複娶妻結婚的現象。合畝制地區的畝頭,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也有一夫多妻的現象。
“轉婚”是黎族社會特殊的婚姻形式,並不是在全黎族社會中存在。它有兩種情況,一是“夫姐妹婚”,就是在姐姐過早病死後,未出嫁的妹妹如果願意可以嫁給姐夫;另一個是“妻兄弟婚”,就是哥哥病死後,未成家的弟弟如果願意可以娶嫂子。黎族婚姻習俗中,由於家庭貧困,倘若哥哥病死,弟弟又無錢娶妻,家中子女又多,需要嫂子管家時,如果嫂弟雙方願意,弟弟可以娶寡嫂。這種“轉婚”要舉行儀式才能獲得社會上的公認,否則會受到眾人譴責、恥笑。
“合婚”即是“招贅”。丈夫死了,寡婦可以繼續留在夫家,把男人招進來,不要男方送婚姻聘禮,只要舉行“合婚”儀式,獲得社會的公認即可。
“交換婚”是對等交換的婚配方式,它並不普遍存在於黎族社會,只存在於那些社會生產力低、家庭生活困苦的黎族地區。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結親的雙方沒有能力置辦婚嫁聘禮,只有採取男家的姐妹嫁給女家的兄弟,女家的姐妹嫁給男家的兄弟這樣一種不收婚價聘禮的交換婚配。

婚禮禮儀

黎族婚禮隆重、熱鬧而有趣。結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第一,要向女家送聘禮;第二,要籌備婚禮物品;第三,要動員眾親屬為新郎蓋新房。女家也要辦兩件事:第一,要備好酒菜招待接親隊伍;第二,組織村里婦女參加送新娘隊伍。每年秋收後至春節前夕,是黎族人結婚的旺季。

接親

婚禮當天上午,男家派出3—5名男女,前往女家接新娘。其中1名男子被選為“帕開”(phakhai,為接親隊伍的帶頭者,是個能說會道之人,負責婚事商議、聯絡等事宜),作為男方家代表,女子負責陪送新娘。接親時,女家置辦酒席款待接親隊伍,在受漢文化影響的地區,還會請來民間八音樂隊吹吹打打。新娘姐妹召集親戚朋友和村里婦女參加送新娘的隊伍,人數越多新娘身份越高,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新娘出嫁前3天要潔身,請人妝飾打扮,拔臉汗毛,修眉等。
結婚時新娘身穿艷麗衣裙(多為傳統民族服裝),頭披花巾,戴耳環,頸脖戴銀項圈、玉珠圈,胸前掛銀牌、銀鈴、珠鏈,腰系銀鏈、銀鈴,手戴鐲子、戒指,腳戴銀圈。合畝制地區的新娘,還要腰掛精緻的小腰簍和頭戴閃光的鑲嵌雲母片的草笠。新娘離開父母家時,由陪娘護送,男家接親人員帶路,行走在隊伍的前頭,樂隊吹吹打打,場面十分熱鬧。黎族地區流行新娘不見新郎不露面的婚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地區的新娘用雨傘遮臉,合畝制地區的新娘用草笠遮臉,並佯裝哭罵娘家把她嫁到遠方。如果新娘不哭不罵,眾人會說她“想老公”,不孝順父母親。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地區的新娘,由4個陪娘各拉著紅氈四角,新娘躲在裡面。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沿海地區的黎族新娘,則披著紗巾不露面,同去的陪郎和陪娘,要與新郎、新娘同年出生,且身材和相貌與新郎、新娘大致相似。賽方言區黎族,由新郎帶領接親隊伍到女家把新娘接回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個別黎族地區還有象徵性的“搶婚”習俗。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地區的黎族,當男方接親隊伍進村時,新娘故意躲避不出,接親的婦女找到新娘後便把她拉出村莊,新娘還佯裝哭著作掙扎狀。快到傍晚時,接親隊伍便要返回,女方家派出由女性為主的送新娘隊伍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搶婚”習俗已不存在。

迎親

送新娘隊伍於傍晚到男家的村口,男方即舉行迎親儀式。“奧雅”(主持儀式的男性老人)身穿祭服,手持1把尖刀,在進村路口中央鋪1片芭蕉葉,放上1個雞蛋,面向送新娘隊伍,念祈平安語(黎語意譯):“天鬼地鬼凶魂鬼,不得阻路卡寨門;尖刀砍蛋見大紅,刈葉脫銷開寨門。鳴槍點火趕邪惡,火把照路引親行;婚禮喜事人人樂,新郎新娘永幸福。”“奧雅”祈禱之後,用尖刀剖開雞蛋,點燃火堆。這時站在路口兩旁的男子朝天齊放粉槍,宣告送新娘隊伍平安進村。新娘和送親隊伍都要從火堆上跨越,方能進入村寨。新郎父母親在家門口迎接新娘和送親人員,新郎的姐妹把新娘的行李搬進家裡,並安置送親人員就座。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紅島、和平等地區黎族新娘進入男家時,新郎父母親站在家門口,男左女右地舉著手,讓新娘低頭走進家門,意為婆家保護媳婦。
三亞市、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東方黎族自治縣等地的黎族,新郎新娘要祭拜祖先神位,有的還要拜天地。三亞地區的新娘到男方家後,先要把檳榔分給大人們吃,然後到廚房觀看兄嫂為其表演烹飪俗規,要學會點火、煮飯,懂得飲食用具放置的位置,為日後的操勞家務作準備。
合畝制地區的黎族,由不同血緣的婦女伴送新娘到男方家,到男方家後大家入室一側面壁排列靜坐,男子走開。一會兒後,新娘及伴送的婦女到屋外空地上作“舂米”動作,每組四五人或七八人不等。之後,新郎村內的婦女也來參加這個活動,以此來表示豐收和祝福新郎新娘之意。

飲福酒

婚禮酒席分賓主座位,主座前放置著高60厘米的酒罐,插著2支飲酒用的竹管,俗稱“福酒”。飲福酒要舉行儀式,合畝制地區杞方言、白沙黎族自治縣潤方言等地,由家族“奧雅”(男性老人)祭拜先祖,向先祖報上新郎和新娘的名字,祈求先祖賜新人幸福、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接著,新郎新娘在母親的陪同下共飲福酒,席間眾男女掀起請酒對歌的熱潮。其他地區的黎族婚禮,流行新郎新娘用碗共飲福酒的習俗。賽方言區的黎族婚禮,男家請送新娘的人員吃飯時,要在每個飯碗下面放上錢,數量2~10元不等。

逗娘

逗娘是黎族婚禮中非常有趣的過程。各黎族村寨的逗娘形式有所不同。五指山地區送新娘隊伍中的姑娘們,用草笠或雨傘遮著臉蛋。小伙子們不斷地用煙霧熏她們的臉,讓她們解下草笠,露出臉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賽方言區的黎族婚禮,新娘吃飯時由新郎家成員把米飯一點一點盛人碗裡,並要求新娘和陪娘每口只吃1粒飯,眾人圍觀,讓新娘和陪娘不敢大口吞吃,餓著肚子度過婚禮之夜。樂東黎族自治縣哈方言的婚禮,新郎和新娘共飲1碗福酒時,要一飲而盡,不許吐出。如果碗中有1滴酒落下,就得重飲1碗酒。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杞方言民眾舉行婚禮時,在洞房裡點1盞油燈,對著燈光放置2張椅子,意思是坐在前位者的身影遮著後位者,後者日後就會受欺負。因此,進洞房時,新娘害怕婚後受丈夫欺負,往往拚命搶坐前面的椅子。東方黎族自治縣美孚方言區的黎族婚禮,女家由1位婦女為新娘挑著象徵行李的“閣堆”(裝有2條筒裙的網袋)到男家門口。男家的漢子把“閣堆”搶走,並將1盆豬肉從婦女的頭上倒下來,說是應得的報酬。此刻,動作敏捷者就提起衣角接住豬肉,動作遲鈍的就被肉湯淋遍全身,逗得眾人鬨笑。合畝制地區舉行婚禮時,送新娘的婦女把新郎家蒸熟的糯米乾飯放在木臼里舂成糯米飯糰,以備帶回去分給沒有參加婚禮的大人小孩。參加逗娘的小伙子們總是千萬百計地去搶糯米飯糰,婦女們則保護這些糯米飯糰不被搶走。小伙子搶飯糰時,如果不留神,往往會被姑娘用木杵擊打頭和手。如果被逮住,姑娘們會用糯米飯糰粘滿小伙子的頭髮,3天都洗涮不淨。
白沙黎族自治縣潤方言的婚禮,不是“逗娘”而是“逗郎”。送新娘隊伍到達男家時,先由新娘和能說會辯的陪娘檢查席上的飯菜,如果有夾生米飯或是菜里沒有豬肉,則認為男家降低了新娘的身份,陪娘就會出言責難,甚至把席上飯菜倒在地上。此時,男家只好忍氣吞聲地重新做飯菜。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黎族婚禮中的這些逗娘習俗已逐漸消失。

對歌

對歌是黎族婚禮中最熱鬧的程式,也是婚禮的高潮部分。送新娘的女家代表到新郎家後,新郎家於晚上舉行結婚酒宴。席上送新娘的婦女與新郎家的男子對坐對歌,送新娘的姑娘們則與新郎家的小伙子們對坐對歌。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歌時唱的多是黎族民間歌謠。20世紀80年代後,流行歌曲進入黎族社會,年輕人對歌時多以流行歌曲為主,中老年人仍然用民歌對唱。黎族婚禮中的對歌貫穿婚事的全過程,時間可達2天左右。婚禮酒席上,老人以對歌來敘感情,中年人以對歌來增強感情,青年人以對歌來表達感情,新郎新娘以對歌來表忠情。

送親

婚禮進入尾聲時,前來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以及新娘家的送新娘隊伍都要回去了,此時就是送親的階段。送親有兩種形式,哈、杞、潤、賽方言的婚禮一般在晚上舉行,次日送新娘隊伍回去。選擇晚上舉行婚禮的意思是太陽下山了,鳥歸巢人歸家,姑娘出嫁也要回夫家。美孚方言的婚禮在白天舉行,當天傍晚送新娘隊伍回去。美孚方言的黎族人認為在白天舉行婚禮,新娘不會認錯丈夫的家門。五指山地區的杞方言黎族,送新娘隊伍離開男家時,男家的人都要手拿著酒和菜,到村口去等新娘家的人,給她們敬酒吃肉才放她們出村,有的還派專人帶著黑木炭給每一個新娘村的人塗抹,讓她們平安到家。美孚方言區的送新娘隊伍離開男家時,婦女帶回的禮物是1對盛滿酒的罐,1排豬肉或牛肉,1擔糯米糰,以及檳榔和菸草等物品。送親時,賓主互相敬酒和唱歌告別。

收席

婚禮結束後,男家另設收席宴,俗稱“婚禮尾酒”,以答謝在婚禮期間送錢送物和幫忙的親友。在收席宴上,新婚夫婦要聆聽親友們的教誨,如要求新婚夫婦勤儉持家,恩愛偕老等。男家親友多者,婚禮後數天仍有人登門拜賀,因此,收席宴有的長達3天3夜。

回門

婚禮結束後,新娘在婆家居住一段時間,便回娘家去,向父母通報在男家的生活情況,以及丈夫對妻子的好壞。新媳婦回娘家,所帶禮物是1小罐糯米酒、1小籮糯米糰和檳榔、菸草等物。在娘家居住數日,等候丈夫接回去。如果新婚夫婦感情不好,新娘可以抗婚。五指山地區黎族新娘回門的時間是婚後第4天。新娘帶的禮物是1小罐糯米酒、1腰簍米,隨行的是新郎家的一兩名女性親屬(一般是新郎的妹妹等)。

請妻

結婚後,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時,新郎必須到女方家把新娘請回家。請妻時,新郎到岳父母家要講究人情禮貌,行為要符合禮儀,要懂得女家大小各人的尊稱,還要能飲酒唱歌。在宴席上,新郎往往被女方村里姑娘們纏住斗酒斗歌。請妻時,新郎表現得好,女家就很高興,說是女兒找到了“新帕曼”(deɡphama: n,意為“好丈夫”),新娘當天就隨同新郎回去,有些怕羞者次日才回。此後,妻子回夫家就不必再去請回了。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時,如果丈夫去請妻而妻子不願回夫家,說明雙方感情不好,有可能要鬧離婚。這是經常有的事。

婚禮特色

黎族人在舉行婚禮儀式時也用種種方式求得平安吉祥,他們的做法很獨特。在結婚的那天,男方派幾個親屬或好友帶一些酒肉檳榔等到女家接新娘。在男方到女家之後,要馬上把檳榔破開分給眾人吃。當天下午女家請來幾位婦女和幾位男子作新娘的伴行。因為黎族結婚沒有坐轎子的習俗,新娘便跟著迎親的人步行到男家。在路上如果碰上山豬、蛇或死鳥等,新娘得立即轉回娘家告訴父母。父母就要立即請來巫師,讓他殺雞驅邪。否則認為會給男家帶去不吉利。驅邪後大家再次上路。當新娘到達男家門前時,新郎和他的父母及其親屬站在門口相迎。男家事先請來的巫師拿著一把剪刀跟在新娘後面,一邊口念咒語,一邊舞弄手中的剪刀,同時亂撒飯粒,送嫁的人也跟著拿些飯粒撒在地上。最後巫師用剪刀打破一個生雞蛋認為這樣鬼就不會纏繞新娘,使日後一家得到平安。
但也有的地方不請巫師,而是請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他一手拿著鉤刀和盛著生米的雞蛋殼,一手拿著新郎的一件衣服念念有詞,最後用鉤刀柄把蛋殼搗碎。這樣做的意思是請一切鬼怪妖魔之類吃飽以後不要來了,祝福新郎新娘平安,子孫繁衍。這時,男家門口還要點起一小堆柴火,新娘進屋時從當中跨過用以驅邪。
還有的地方是當新娘快要到達男方的村口時才換上新衣,伴隨新娘的婦女用被單或者是布把新娘的頭蓋上,由伴娘領著做各種驅鬼儀式。這些儀式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驅除鬼邪,擺脫鬼邪的糾纏,保護新婚夫婦日後生活平安。

婚禮特點

吃物訂親
黎族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可結婚卻不那么自由。男女之間婚姻的結締,大都要經過父母的同意。如果男家看中了某女子,就得請媒人帶酒、茶和檳榔前去說親。說親一般要經過四次。第一二次,主要說明來意,而女方父母也不表態。不過,女方的父母可以接受媒人帶來的東西,但姑娘則不可以吃。因為父母尚未表示同意。到了第三次上門,女方父母同意了這門親事,俗稱"吃物訂親"。吃物,主要是吃男方送來的檳榔。相傳,嚼檳榔在北宋時代就已成為黎族人民的一種嗜好。求親時,以嚼檳榔作定情,已相沿成俗。這樣,待第四次媒人再上門時,不光帶食品、檳榔,而且要帶錢、服飾等物。同時,和女方父母商議禮聘和吉期。談妥之後,媒人再回去告訴男家。這樣,訂婚手續便告完成。
訂婚有很多禁忌,如果女方家死了人或死人的周年忌日,男家不能去說親。訂婚的那天,雙方父母不能梳頭,否則,認為子女會染病。
訂婚以後,一般在三四年之後結婚,也有五六年之後結婚的。婚期也有禁忌,如忌在單月舉行婚禮等。不過,解放以後,這種狀況已有了很大的改變。
舂米聲中慶婚禮
黎族婚禮,宴席設定排列成一字形。然後,按照習俗:男女兩家的親朋艱好友分坐兩旁,中間一對"正座"是新郎新娘的席位、母親和伴娘、伴郎分別坐在"陪座"上。新良好和伴娘們入席後,先是面壁而坐,待至"咕喔咕喔"的舂米聲起,才轉過身來,開始飲宴。
舂米隊伍是由男女兩家的婦女六至八人組成的。各人手持木杵,輪番舂擊木臼。舂一下,又大臼沿上碰一下,發出"咕喔咕喔"的響聲,節奏明快,聲調和諧,象徵雙方的新生活開始。
逗婚
黎族人的婚禮,獨具一格,十分風趣,而以"逗婚"為高潮。
新婚過門的翌日,一早就得起床,為娘家做第一餐飯,以示勤快;還借這機會顯示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華。在新娘進入廚房時,伴娘們拿著小木棍跟著"保護",以防小伙子們把鍋底黑塗到新娘臉上,當小伙子們要來抹黑時,伴們便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給敢於來犯者以迎頭痛擊。有的小伙子,可真的被打得鼻青臉腫,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臉。之後,雙方便興高采烈地談論起自己的"戰績"來。經過這場"混戰"之後,新娘方開始做第一餐飯。吃完飯,開始送親。實際上,這種"逗婚娘"的活動,其意義還在於為未婚青年舉辦村際聯誼會。這是青年男女尋求愛情、幸福的一個良好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