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會議會址

黎平會議會址

黎平會議會址:坐落在貴州省黎平縣德鳳鎮二郎坡52號,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築物。占地面積近1000 平方米,外有高約20米的封火牆圍繞,森嚴幽靜。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黎平會議會址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黎平會議會址
  • 外文名稱:Site of the liping meeting
  • 地理位置:貴州省黎平縣德鳳鎮二郎坡52號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
地理位置,發展歷史,會址由來,會址格局,會址修葺,發展歷程,

地理位置

黎平會議會址在黎平縣城的二郎坡,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築,兩端有高大的封火牆,房屋面寬五間。正中有一座門樓,兩邊為鋪面,當年是胡榮順商號。走進門樓,裡面是一個大院,有9個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築面積近800平方米。
黎平會議會址

發展歷史

1934年底,中央紅軍由湖南通道進入貴州,占領黎平後,總司令部就設在這裡。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史稱“黎平會議”。這是紅軍離開江西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緊要關頭改變紅軍的戰略方針,變被動為主動,並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思想和組織基礎。這所普通的民房,因“黎平會議”而成為重要革命文物,1982年被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黎平會議會址

會址由來

正當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的時候,蔣介石調動50萬兵力進行第五次“圍剿”,採取“堡壘”戰術,步步推進。那時“左”傾路線在黨中央占上風,博古(秦邦憲)為臨時中央負責人,在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德國人)的支持下,不顧敵我力量懸殊的現實,無視一、二、三、四次“圍剿”的成功經驗,主張“禦敵人於國門之外”,採取“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的方針,與敵人拼實力、拼消耗,致使紅軍遭到巨大損失,根據地日益縮小。1934年8月,紅六軍團在湘贛邊區突圍,轉移到黔東與賀龍的紅三軍會合。10月,中央紅軍主力不得不離開湘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十送紅軍》表達的就是紅軍撤離時的動人情景。在大撤退大轉移的過程中,博古、李德的“三人團”把持軍事指揮權,極力主張進軍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意圖很快被蔣介石發覺,調集重兵堵截圍追,準備將紅軍一舉消滅。紅軍連續突破四道封鎖線,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湘江一戰最為慘烈,紅軍損失過半,由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

在此緊要關頭,毛澤東力主中央紅軍放棄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畫,避實就虛,向敵人軍事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中央領導人在湖南通道召開緊急會議,多數人從慘痛的教訓中認識到必須改弦更張,支持毛澤東進軍貴州的主張。博古、李德等迫於形勢,勉強同意,但仍頑固堅持到湘西建立根據地。何去何從必須當機立斷,於是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認為進軍貴州是紅軍唯一正確的出路,他的意見得到了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等人的支持。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認為到湘西建立根據地已經不可能、不現實,必須放棄既定方針,以遵義為中心建立川黔邊根據地,由此決定向遵義進軍的作戰方案。這一決定實際上否定了“左”傾軍事路線,打亂了蔣介石企圖在沅江以東消滅紅軍的部署,把10多萬敵軍甩在湘西南,為紅軍開闢新的前進道路。
紅軍在黎平進行整編,重新組織戰鬥力量,突破了黔軍的清水江防線,連克劍河、台江、鎮遠、施秉、黃平、餘慶,抵達烏江南岸。博古、李德等只是把進軍貴州作為權宜之計,仍主張“回頭與紅二、六軍團會合”。1935年1月1日,政治局在烏江南岸的甕安猴場(今草塘)召開緊急會議,多數人主張搶渡烏江,占領遵義。烏江素稱天險,高岸深谷,水勢湍急,咆哮的江水吼聲雷動,對岸敵軍封鎖渡口。紅軍分三路進攻,中路在甕安江界河一帶強渡,左路占領上游的茶山關,右路進占下游的餘慶回龍場。紅軍戰士不畏天寒地凍,躍入江水,卻因水急浪大無法泅渡。3日上午,3隻竹筏繼續跟進,“22個紅色勇士”殺開一條血路,守敵全線崩潰。在江界河架起浮橋,紅軍迅速過江。從老虎洞突破烏江防線開始,經過5天時間,紅軍在東至回龍場、西至茶山關200餘里烏江防線上節節勝利,向遵義前進。強渡烏江,成為紅軍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戰鬥意志,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在長征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黎平會議的正確決策,也因紅軍的勝利載入了革命的史冊。
黎平會議會址
黎平會議會址
黎平會議會址

會址格局

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在黎平縣城(德鳳)東二郎坡(舊稱翹街)52號。原為城東翹街胡榮順店鋪。會址為晚清建築,前低後高,分為三進,是黎平城建築十分講究的古式木樓。第一進為店鋪;第二進為住宅,有明間、次間、稍間;第三進為後院花園。會址有大小天井8個,四周為青磚空斗封火牆,高約20米。會址總面積800餘平方米。第一進門面左牆壁書有"鍋鼎瓷器"四個行書大字。第二進有一較大的天井,正堂雕塑"二龍戲珠",左右窗邊書有"綢緞布疋","蘇洋廣貨","京果雜貨","各種名酒"等行書大字。正堂對面雕塑二隻大鳳,雕刻精美。牆頂有一屏峰台,塑有獅、鳥、兔類。左右為格扇門書房,房後為小天井,置有青石水缸。牆壁上繪有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壁畫。整個建築高大、寬敞、森嚴,為黎平縣城內屈指可數的老式民房。
黎平會議會址

會址修葺

自1980 年以來,會址幾經修葺,大門懸掛陳雲同志手書的“黎平會議會址”黑底金字橫匾,內辟政治局會議室、周恩來住室、朱德住室、紅軍文物等七個展室,陳列文物,圖表、題字等 360 余件,藏品120餘件。
1984 年12 月修葺一新的會址正式開放。內有周恩來、朱德住室等七個小展室和一個藏品堂,陳列文物共370件,藏品120餘件。

發展歷程

1978年被黎平縣革命委員會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被命名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6年05月25日,黎平會議會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