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草木樨

黃香草木樨

黃香草木樨(學名:草木犀,拉丁學名:Melilotus officinalis (L.) Pall.)為豆科草木犀屬二年生草本植物,高40-100 (-250) 厘米。莖直立,粗壯,多分枝,具縱棱,微被柔毛。羽狀三出複葉;托葉鐮狀線形,總狀花序長6-15 (-20) 厘米,腋生,具花30-70朵,莢果卵形。產東北華南西南各地。其餘各省常見栽培。生於山坡、河岸、路旁、砂質草地及林緣。歐洲地中海東岸、中東中亞東亞均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草木犀
  • 拉丁學名:Melilotus officinalis (L.) Pall.
  • 別稱:黃香草木樨
  • 二名法:Melilotus officinali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薔薇目 Rosales
  • 亞目:薔薇亞目 Rosineae
  • :豆科 Leguminosae
  • 亞科:蝶形花亞科 Papilionoideae
  • :車軸草族 Trib. Trifolieae
  • :草木犀屬 Melilotus
  • :草木犀
  • 分布區域東北華南西南各地。歐洲地中海東岸、中東中亞東亞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特點,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40-100 (-250) 厘米。莖直立,粗壯,多分枝,具縱棱,微被柔毛。羽狀三出複葉;托葉鐮狀線形,長3-5 (-7) 毫米,中央有1條脈紋,全緣或基部有1尖齒;葉柄細長;小葉倒卵形、闊卵形、倒披針形至線形,長15-25 (-30) 毫米,寬5-15毫米,先端鈍圓或截形,基部闊楔形,邊緣具不整齊疏淺齒,上面無毛,粗糙,下面散生短柔毛,側脈8-12對,平行直達齒尖,兩面均不隆起,頂生小葉稍大,具較長的小葉柄,側小葉的小葉柄短。總狀花序長6-15 (-20) 厘米,腋生,具花30-70朵,初時稠密,花開後漸疏鬆,花序軸在花期中顯著伸展;苞片刺毛狀,長約1毫米;花長3.5-7毫米;花梗與苞片等長或稍長;萼鐘形,長約2毫米,脈紋5條,甚清晰,萼齒三角狀披針形,稍不等長,比萼筒短;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與翼瓣近等長,龍骨瓣稍短或三者均近等長;雄蕊筒在花後常宿存包於果外;子房卵狀披針形,胚珠 (4) 6 (-8) 粒,花柱長於子房。莢果卵形,長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具宿存花柱,表面具凹凸不平的橫向細網紋,棕黑色;有種子1-2粒。種子卵形,長2.5毫米,黃褐色,平滑。花期5-9月,果期6-10月。
黃香草木樨

分布範圍

東北華南西南各地。其餘各省常見栽培。生於山坡、河岸、路旁、砂質草地及林緣。歐洲地中海東岸、中東中亞東亞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黃香草木樨分枝繁茂,營養豐富,在東北地區栽培,畝產乾草308.5~500千克,比較高產,但在調製青乾草時,落葉性很強,生長後期稈易於木質化。營養價值與白花草木樨基本相似,粗蛋白質的含量較穀草高4.6倍,粗脂肪高0.99%,而難於消化的粗纖維含量卻比穀草低6.12%。作為豬的青綠飼料,其總能和消化能較高。由此可見,黃香草木樨是富含蛋白質的優良飼草,雖然含有香豆素,影響採食率,但也能促進牲畜胃下腺的分泌,所以牲畜吃了黃香草木樨,可以改善消化過程,增加採食量和飲水量。長期飼餵黃香草木樨的牲畜,膘肥、體壯、毛皮亮。其香豆素的含量高。

本種特點

本種在歐洲為野生雜草,在我國古時用以夾於書中辟 稱芸香。花期比其他種早半個多月,耐鹼性土壤,為常見的牧草。
以往把東亞產的鑑定作 M. suaveolens Ledeb. 歐洲產的為 M. officinialis (Linn.) Pall. 以花的長度、果實表面網紋和胚珠數目來分。但這些特徵相互交叉而且差別甚微,難以區別作二種,故予歸併。本種常與白花草木犀混生,存在自然雜交類型有待進一步研究。

栽培技術

選擇輪耕地、撂荒地和休閒的低產地種植。因黃香草木樨生長年限短、最好早春解凍後搶墒播種,易於抓苗,當年可割草,產草量較高。若秋季雨水多,可在11月初,立冬前後,即地凍前播種(寄子),來年春出苗。在春旱多風地區,以6月上、中旬雨水調和時期播種為宜。在棄耕的山坡地上播種,不必翻地,只要把表土耙松即可條播,或者挖穴點播;最好沿等高線開溝播種,或用交叉點播。在陡坡地或土質較鬆軟時,可在早春搶墒播種後,耙1~2遍,或趕羊群踩一遍,也能出好苗,但播種量要適當增加一些。由於白花草木樨花期長,因此,種子成熟期不一致,一般在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莢出現褐色時,即可採收。新鮮種子中含硬實較多,有的高達80%以上,在播前用碾子串去莢果殼,但不要損傷種臍,可提高發芽率。千粒重2克左右。休閒地播種時,每畝種量0.5~1千克;在坡地和溝壑等地種草木樨,每畝播種量應為1~1.5千克。覆土不宜深,約為1.5~2厘米。在西北地區輪歇地種植可與小麥混播,於白露播種冬小麥後,在其行間播種草木樨。來年收割小麥時,草木樨植株高約9~12厘米,這樣並不妨礙小麥生長,下一年草木樨生長更好。黃香草木樨生長快,適於與農作物輪作,帶狀間作。陝西米脂縣用草木樨與農作物帶狀間作,減少水土流失量30%,增加了糧食產量10%,每畝增收飼草750千克。還可與林木間作,甘肅天水在挖水平溝種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時,把草木樨種子撒到水平溝里。先收草餵牲畜,三年後刺槐長得特別壯。甘肅武山縣採用一行大豆(黃豆)、一行草木樨、一行樹木,當地民眾稱“三套連環護坡增產法”。既觖決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又合理利用了土地,保持了水土。白花草木樨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侵害,因此,必須及時中耕除草,消滅草荒,在有條件的地塊,可適當澆水和追施磷鉀肥。

病蟲害防治

秋後滅茬。許多蟲害、病菌在紫花苜蓿的地表殘茬上越冬,冬季進行滅茬處理,會消滅大量的病蟲害原體,減少次年初侵染源。
機械滅茬:機械耙將殘茬破碎、掩埋、改變殘茬對病蟲害的形成的原有生存條件,達到消滅的目的。此種方法處理,殘茬依然留在田間,消滅作用有限,還要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共同來使用更好。
焚燒:徹底有效的方式,對殘茬上的病蟲害原體殺滅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很經濟。但是要注意防火,許多情況下不適用。
灌溉:灌溉能惡化病蟲害的生活條件,抑制和殺死病蟲害原體,尤其是冬季灌溉的效果更為明顯,同時,冬季灌溉有利於苜蓿越冬和翌年返青。
農藥防治:秋季收割後至次年返青期間使農藥,既能有效的殺滅各種病蟲害,又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次年紫花苜蓿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是一種較佳的農藥使用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