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鶺鴒

黃頭鶺鴒

黃頭鶺鴒(學名:Motacilla citreola):是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體長約18厘米,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呈圓尾狀,中央尾羽較外側尾羽為長。多活動於水邊,停息時尾上下擺動,單個或成對地尋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狀起伏。在農田土塊、樹洞、岩縫中築巢。巢呈杯狀。以細草根、枯枝葉、草莖、樹皮等構成,內鋪獸毛,鳥羽等。每窩產卵4~6枚。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蟲,秋季兼食些草籽;為地棲鳥類,喜沼澤草甸、苔原帶及柳樹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頭鶺鴒
  • 拉丁學名:Motacilla citreol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鶺鴒科
  • 鶺鴒屬
  • :黃頭鶺鴒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776
  • 英文名稱:Citrine Wagtail
  • 英文名稱:Yellow-headed Wagtail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黃頭鶺鴒雄鳥頭鮮黃色,背黑色或灰色,有的後頸在黃色下面還有一窄的黑色領環,腰暗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外側兩對尾羽具大型楔狀白斑。翅黑褐色,翅上大覆羽、中覆羽和內側飛羽具寬的白色羽緣。下體鮮黃色。 雌鳥額和頭側輝黃色,頭頂黃色,羽端雜有少許灰褐色,其餘上體黑灰色或灰色、具黃色眉紋。下體黃色。虹膜暗褐色或黑褐色,嘴黑色,跗蹠烏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7-26g,♀14-27g;體長♂150-195mm,♀145-180mm;嘴峰♂12-14mm,♀12-14mm;翅♂77-92mm,♀74-90mm;尾♂76-90mm,♀68-88mm;跗蹠♂21-29mm,♀21-2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湖畔、河邊、農田、草地、沼澤等各類生境中。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也見有單獨活動的,特別是在覓食時,遷徙季節和冬季,有時也集成大群。晚上多成群棲息,偶爾也和其他鶺鴒棲息在一起。太陽出來後即開始活動,常沿水邊小跑追捕食物。棲息時尾常上下擺動。在中國為夏候鳥,部分在中國南部沿海省區以及雲南南部和西藏南部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遷來北方繁殖地。
主要以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叫聲:喘息聲tsweep,不如灰鶺鴒或黃鶺鴒的沙啞。從棲處或于飛行時鳴叫,為重複而有顫鳴叫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中國、埃及、愛沙尼亞、芬蘭、德國、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立陶宛、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波蘭、卡達、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斯洛伐克、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葉門。
旅遊:澳大利亞、比利時、不丹、保加利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衣索比亞、法國、希臘、香港、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大韓民國、黎巴嫩、馬拉威、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羅馬尼亞、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英國、越南。
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中國新疆,甘肅,內蒙古,東北,山西,河北,寧夏,陝西,四川,安徽,雲南,西藏,青海,江蘇,廣東,福建。
黃頭鶺鴒分布圖黃頭鶺鴒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土丘下面地上或草叢中。巢由枯草葉、草莖、草根、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毛髮、羽毛等柔軟物質。每窩產卵4-5枚,卵為橢圓形,蒼藍灰白色或赭色、被有淡褐色斑,卵的大小為18-22mm×14-16mm。

亞種分化

黃頭鶺鴒(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Motacilla citreola calcarata
2
Motacilla citreola citreola
3
Motacilla citreola werae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