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桿狀病毒

黃頭桿狀病毒

黃頭桿狀病毒是一種桿狀RNA病毒,為對蝦黃頭病病原,感染養殖的斑節對蝦和南美白對蝦等,該病在亞洲各國蔓延,在美洲也有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頭桿狀病毒
  • 外文名:IDENTIFICATION
  • 類型:C型桿狀病毒
  • :150~200nm
  • 直徑:40~60ram
鑑別,傳入和分布,生態影響,防治對策,

鑑別

(IDENTIFICATION)
C型桿狀病毒,長150~200nm,直徑40~60ram,有囊膜,有3層包膜。有細胞質包涵體。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1993年在泰國養殖的斑節對蝦首次發現。
l 主要宿主範圍及傳播途徑
通過中間宿主:即對蝦所有階段(無節幼體、仔蝦、親蝦),甲殼綱許多非對蝦種類如磷蝦(Kril1)和長臂蝦類(Palaemon)進行傳播。主要感染斑節對蝦、墨吉對蝦、南美白對蝦。
l 分布
在泰國和台灣地區已引起嚴重蝦瘟。

生態影響

(ECOSYSTEM)
病蝦體色發白,頭胸部發黃腫大、鰓和肝臟呈談黃色。組織病理可歸納為病毒侵害淋巴器官、結締組織表皮角質壞死,細胞固縮,出現細胞質包涵體。50~70日齡的幼蝦最易受感染,發病後3~5天內死亡率可達100%,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仔蝦對此病毒不敏感。

防治對策

(PREVENTION METHODS)
可利用硝酸纖維素一酶免疫分析法、RT-PCR檢測技術快速檢測病毒感染。Lu 曾用原代培養的對蝦淋巴細胞增殖YHV 病毒, 並建立了硝酸纖維素-酶免疫分析法用於YHV 產早期檢測。隨後Wongteerasupaya(1997) 克隆了並製備了YHV cDNA 探針;在對克隆片段序列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RT-PCR 檢測技術,檢測靈敏度達(0. 01pg)。YHV 浸染的靶組織除肝胰腺之外還有鰓,這為檢測產卵期親蝦的樣品取材提供了方便。
目前尚無有效藥物防治,但要加強管理措施,如徹底清淤消毒:嚴格檢測親蝦;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並過濾消毒;受精卵先用50mg/l的PVP—I(聚乙稀吡咯烷酮碘)浸洗0.5-1min。再入池孵化;飼料中添加0.2%-0.3%的穩定維生素C;保持蝦池環境穩定,加強巡池觀察,不採用大排大灌換水法等,加以防治。
保護野生對蝦資源, 保證海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需要從以下3 方面著手: 儘快建立靈敏、準確、適合早期檢測的技術手段; 政府要制定強有力的措施,嚴格檢疫關品, 杜絕新病原的引入;加強科學普及的力度,提倡科學養殖,嚴格制止對蝦養殖、加工場中廢棄物的隨意排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