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迎新(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迎新,1980年出生,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發表SCI及中文核心論文20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迎新
  • 出生日期:1980年
  • 主要成就:發表SCI及中文核心論文20篇
  • 職稱:副研究員
簡介,教育及工作學歷,主持項目,研究方向,專家類別,主要貢獻,所獲榮譽,

簡介

黃迎新,1980年出生,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生態、草地生態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對植物的功能特性、異速生長、化學計量學方面的研究。發表SCI及中文核心論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論文4篇,分別發表在《Ecological research》、《Botany》、《Journal of Plant Biology》和《Nordic Journal of Botany》,參與申請牧草品種一個。

教育及工作學歷

1999.09 – 2003.07,東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理學學士。
2003.09 – 2006.07,東北師範大學草地科學研究所,生態學,理學碩士。
2006.09 – 2009.07,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生態學,理學博士。
2009.07 – 2010.10,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0.11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0.01 – 2010.05,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生物系Martin Lechowicz實驗室訪學。
現任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植物權衡生長對土壤鹽鹼化的回響,2011.01 – 2013.12。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所前沿領域項目,植物的權衡生長,2010.01 – 2011.12。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項目(青年人才類),植物葉片性狀對不對稱增溫的回響,2011.01 – 2013.12。

研究方向

草地植物生態學

專家類別

研究員

主要貢獻

有心才有夢,敢追才能圓
2009年,黃迎新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畢業,放棄留在國家站的機會,毅然決定回到家鄉,進入東北地理所工作,帶著年輕人的熱忱,前往吉林西部參與長嶺站籌建工作,開展鹽鹼化土地治理研究。為回響習近平總書記保護黑土地,端牢中國飯碗的重要指示,2021年中科院與東北三省一區聯合啟動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黃迎新勇挑重擔,擔任劉興土“黑土會戰”大安示範區青年突擊隊隊長、臨時黨支部書記。青年突擊隊的工作條件異常艱苦。春天風沙肆虐,夏秋蚊蟲襲擾,冬天寒冷刺骨。沒有網路,與親人通話都要跑到站後高高的沙丘上;沒有食堂,經常3碗泡麵就是一日三餐。忍受著惡劣的自然條件,割捨著對家人孩子的惦念,為順利完成科研任務,踐行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經常在野外一待就是數月,帶領團隊曾創下6個月內駐站工作130餘天的記錄。無數個酷暑的夏夜,實驗站悶熱潮濕的庫房中都能看到他們認真忙碌的身影。為追趕實驗進度,經常徹夜工作,困了就靠在椅子上小憩一會,被蚊蟲驚醒了就接著乾。
接續禾下乘涼夢,鹽鹼地上發新芽
黃迎新作為示範區臨時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團結協作,突擊攻堅,建立了東北地理所大安示範區臨時黨支部與地方黨組織聯合共建的常態機制,充分發揮了黨支部在“黑土會戰”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以及黨員科技工作者在院地合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為“黑土會戰”成果落地、推廣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
勞動創造幸福,實幹成就未來
黃迎新作為示範區青年突擊隊隊長,帶領突擊隊致力於鹽鹼地生態治理等方向的攻關示範,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技術,一項項落實到田間地頭,一幕幕科技增糧、科技護綠的大戲在鹽鹼地上演繹,大安示範區科研團隊始終把鹽鹼地治理的根本點,打在“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上,拿硬招,破難題,探索“大安模式”,趟出大安路子。
鮮花為勞動者綻放,頌歌為奉獻者奏響
近兩年,“黑土會戰”大安示範區,共申請國內外專利57項,發表論文23篇,獲得軟體著作權11個,培育品種10個,制定地方標準5個,獲批吉林省主推技術3項,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得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項,團隊成果得到了“黑土會戰”專項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央視新聞聯播、新華網、科學網等相關媒體報導。

所獲榮譽

2022年,榮獲2022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先鋒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