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葦鳽

黃葦鳽

黃葦鳽(學名:Ixobrychus sinensis)是鷺科葦鳽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涉禽雄鳥額、頭頂、枕部和冠羽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後頸和頸側棕黃白色;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尤其喜歡棲息在既有開闊明水面又有大片蘆葦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庫、水塘和沼澤中。主要以小魚、蝦、蛙、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淺水處蘆葦叢和蒲草叢中。每窩產卵通常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綠,卵圓形。育雛期14-15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葦鳽
  • 拉丁學名:Ixobrychus sinensis
  • 別稱黃斑葦鳽、小黃鷺、黃秧雞、黃尾鶼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鸛形目
  • 鷺科
  • 葦鳽屬
  • :黃葦鳽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1766
  • 英文名稱:Yellow Bittern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黃葦鳽是一種中型涉禽。雄鳥額、頭頂、枕部和冠羽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後頸和頸側棕黃白色;背、肩和三級飛羽淡黃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淡黃褐色;下體自頦和喉淡黃白色。喉至胸淡黃褐色,胸側羽緣棕紅色。下頸基部和上胸具黑褐色塊斑。羽緣黃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黃白色。兩肋、腋羽和翼下覆羽皮黃白色。
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上體淡棕褐色,具暗褐色縱紋,下體頦、喉部中央具黃白色縱紋,頸至胸有淡褐色縱斑。
幼鳥上體綴有黑褐色縱紋,下體黃白色,具黑褐色或黃褐色縱紋。
虹膜金黃色;眼先裸露呈黃綠色;嘴峰黑褐,兩側和下嘴黃褐色;跗蹠和趾黃綠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52-100g,雌性96-103g,體長雄性295-365mm,雌性295-375mm;嘴峰雄性48-54mm,雌性55mm;翅雄性122-139mm,雌性120-133mm;尾雄性40-55mm,雌性38-52mm;跗蹠雄性41-53mm,雌性39-45mm。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尤其喜歡棲息在既有開闊明水面又有大片蘆葦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庫、水塘和沼澤中。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灌木叢或小樹叢邊的水田、沼澤及其附近的草叢與灌木叢中。

生活習性

黃葦鳽在中國除台灣、廣東、海南島為留鳥外,其他全部為夏候鳥。遷徙時間春季多在 4-5月遷到北方繁殖地,秋季多在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活動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間和白天活動。常沿沼澤地蘆葦塘飛翔或在水邊淺水處慢步涉水覓食。性甚機警,遇有干擾,立刻佇立不動,向上伸長頭頸觀望。主要以小魚、蝦、蛙、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無聲。飛行時發出略微刺耳的斷續輕聲kakak kakak。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馬爾地夫、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尼泊爾、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美國、越南 。旅鳥:澳大利亞、聖誕島、葉門。
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凹槽、陝西、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為夏候鳥;雲南為夏候鳥、留鳥;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台灣為留鳥。
黃葦鳽分布圖黃葦鳽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淺水處蘆葦叢和蒲草叢中。巢多置於距水面不高的蘆葦桿或蒲草莖上。通常系彎折少許蘆葦桿作依託,用蘆葦葉編織而成,形狀為盤狀,結構較為簡陋。大小為外徑14-19×17-20厘米,內徑10-12厘米,巢高10-12厘米。巢距水面27-66厘米。每窩產卵多為7枚,也有4-6枚的。每天產卵一枚。卵為白色,光滑無斑,形狀為卵圓形,大小為24-26×31.5-34毫米,平均為25×32.5毫米,重8-l 0克。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為20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體重僅7克,體長77毫米,嘴峰9毫米,翅11毫米,除腹和下頸外,全身被有金黃色絨羽。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黃葦鳽在中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南地區曾經是相當常見的夏候鳥。20世紀80年代初在不同大小的葦塘中幾乎郁能遇到相當數量的黃葦鳽,但幾十年來(1980-2010年)種群數量已有明顯減少。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