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頃

黃萬頃, 字景度,南宋同安縣金柄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先後任雷州(今海康)、廉州(今合浦)、瓊州(今海口)知州。為官40年,不置家產,兩袖清風。他著有數百篇詩文,又收錄古今詩話,編成《筆苑》5卷。

黃萬頃,實有同名者二人。具體見考證。

基本介紹

  • 本名:黃萬頃
  • 字號:景度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地同安縣金柄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宋福建進士黃萬頃考,

宋福建進士黃萬頃考

《八閩通志》記南宋紹興年間福建有三名進士名黃萬頃,各種《廣東通志》皆記宋廉州、雷州、瓊州知州中均有黃萬頃。然而,南宋福建究竟有幾個進士黃頃?三州知州,是否為同一人?本文擬作一考證[①]。
《八閩通志》之《選舉志》共有三處記載進士“黃萬頃”:一是卷四十九“建寧府”記: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黃萬頃[②];二是卷五十“泉州府”記: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黃萬頃[③];三是卷五十“泉州府”記: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黃萬頃(下註:同安人,見《人物誌》)[④]。那么,南宋紹興年間,福建究竟有幾個進士黃萬頃?
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可以確認。除《八閩通志》外,景泰《寰宇通志》記黃萬頃為甌寧人,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進士[⑤]。萬曆《閩書》卷九十四“建寧府甌寧縣宋科第”記,“紹興八年戊午:黃箎、黃元量、黃萬頃……”[⑥]。康熙《福建通志》卷三十五《選舉(二)》:紹興八年黃公度榜,甌寧縣黃萬頃[⑦]。康熙《甌寧縣誌》:紹興戊午八年:黃箎、黃元量、黃萬頃……以上黃公度榜[⑧]。然而,范成大《吳郡記》卷二八“進士題名”亦記平江府有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⑨],則此人未知是平江人,還是建寧人?或是祖籍與遷徙地均記此人,俟考。
《八閩通志》所記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紹興三十二年孝宗登極恩賜上舍釋褐的兩個黃萬頃,應是因年份相近,籍貫同為泉州而重出。查福建省志及相關府縣誌的記載,則可證明:
1.《八閩通志》記載前後矛盾。卷五十在紹興三十二年之舍釋褐黃萬頃下注“同安人,見《人物誌》”,《人物誌》記其“紹興末第進士”[⑩]。《八閩通志》記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黃萬頃前一人曾植在《人物誌》中記:字子直,晉江人,太學上捨生,用孝宗登極恩釋褐[11]。黃萬頃如是上舍釋褐,所記應同曾植。
2.《寰宇通志》未記黃萬頃上舍釋褐。該書卷四六泉州府科甲記黃萬頃為晉江人,紹興二十七年王二鵬榜進士;卷四八建寧府科甲記黃萬頃為甌寧人,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進士[12]。該書未記黃萬頃上舍釋褐。
3.萬曆《閩書》已正弘治《八閩通志》之誤。《閩書》卷九十“泉州府同安縣宋科第”記:“紹興二十七年丁丑,黃萬頃”;“紹興三十二年壬午上舍釋褐,曾植(珢子)”,沒記黃萬頃[13]。《閩書》作者何喬遠已知弘治《八閩通志》所記有誤。
4.康熙《福建通志》未記黃萬頃為上舍釋褐,所據應為《泉州府志》。康熙《福建通志》卷三十五《選舉(二)》共記兩個進士“黃萬頃”:一是紹興八年黃公度榜,甌寧縣黃萬頃[14];二是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晉江縣黃萬頃[15],未載黃萬頃為上舍釋褐。其《人物誌》錄“同安人,紹興進士”,沒記為上舍釋褐。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三亦未記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卷五四《人物誌》“黃萬頃”條註:據舊《志》,參《同安志》[16]。泉州府舊《志》所記如此,則修康熙《福建通志》時,所據之《泉州府志》亦應如此。
可見,《八閩通志》所記“紹興三十二年壬午上舍釋褐之黃萬頃”應系與“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八閩通志》記進士重出現象還有一例,卷五十:鹹淳四年陳文龍榜,林沆(晉江人);其下鹹淳七年張鎮孫榜註:《寰宇通志》記有林沆,蓋即(鹹淳)四年進士而重出也[17]。
(三)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系同安人,非晉江人。也參看各種方誌記載:
1.《閩書》已正《八閩通志》之誤。弘治《八閩通志》記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楊夢齡、黃萬頃等十二人“俱晉江人”[18]。萬曆《閩書》卷八十一“泉州府晉江縣宋科第”,“紹興二十七年丁丑”記楊夢齡等十一人,沒記黃萬頃;而在卷九十“泉州府同安縣宋科第”記:“紹興二十七年丁丑,黃萬頃”,則其作者何喬遠已知弘治《八閩通志》所記黃萬頃為晉江人有誤。
2.《寰宇通志》卷四六、《大明一統志》卷七五: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宋第進士[19]。
3.康熙《福建通志》雖正《八閩通志》重出之誤,但在黃萬頃籍貫上又自相矛盾。既記“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晉江縣黃萬頃”,又在《人物誌》中記:“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
4.《晉江縣誌》無證據說明黃萬頃為邑人。道光《晉江縣誌》記黃萬頃於“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20],該書在宋進士中註明舊《志》和《閩書》誤記南安人實為晉江人者四例(王虬、柯世程、柯迪、錢效);註明《閩書》誤記為同安人但實為晉江人者二人(石仲攸、陳昌侯),但對於黃萬頃卻未加註明,未確證黃萬頃為晉江人,雖於其名下注“傳見囗囗”,卻無法為其立傳。
5.乾隆《泉州府志》未采《晉江縣誌》所記。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三:“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黃萬頃(《閩書》作同安人,傳見《文苑傳》)”;卷五四《人物誌》“黃萬頃”條註:據舊《志》,參《同安志》[21]。乾隆《晉江縣誌》錄黃萬頃為“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進士[22],而乾隆《泉州府志》沒錄黃萬頃為晉江縣人,其所據一是“《閩書》作同安人”[23],二是《同安志》錄有黃萬頃。
6.光緒年間同安縣誌尚記黃萬頃祀於鄉賢。光緒《同安縣誌》卷一七也記:“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黃萬頃(祀鄉賢,有傳)” [24]。
縱上所述,南宋紹興年間,福建共有兩進士黃萬頃,一為紹興八年進士,甌寧縣人;一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同安縣人。
嘉靖、萬曆、雍正、道光《廣東通志》均在廉州、雷州、瓊州知州中,錄有黃萬頃[25],但均未註明任於何年,亦未記其為福建何州之人。道光《廣東通志》直接將此三州之守臣黃萬頃列入“年次無考”之職官中。因此,廣東各通志均無法據以考證黃萬頃的經歷。
明代兩種地理總志均記黃萬頃。《寰宇通志》卷四六: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宋第進士,知雷州,嘗陛言馬政甚悉,上嘆之,擢太常光卿,所著詩文數百篇,又集古今詩話為《筆苑》五卷;《大明一統志》卷七五所記略同,惟無“上嘆之”[26]。
福建方誌所記,黃萬頃為官清廉。《八閩通志》卷六十七《人物誌》: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紹興末第進士,知雷州。陛對,言馬政甚悉。上嘉嘆。改知廉州,秩滿,除知瓊州。從宦四十年,不植畝田,椽屋才起輒仆,視之恬然,所著詩文數百篇,又集古今詩話為《筆苑》五卷[27]。康熙《福建通志》卷四十六《人物》:黃萬頃,同安人,紹興進士,歷知雷、瓊二州,從宦四十年,不植畝田,椽屋才起輒仆,視之恬然,所著詩文數百篇,又集古今詩話為《筆苑》五卷[28]。《八閩通志》所記,黃萬頃先除知雷州,改知廉州,再知瓊州;《福建通志》所記,黃萬頃知雷、瓊二州,經歷不同,但都居官清廉。乾隆《泉州府志》和光緒《同安縣誌》之人物誌均所記大體同於《八閩通志》,唯於“視之恬然”下再記“日以詩酒為樂”[29]。
《宋會要輯稿》所記黃萬頃天性貪鄙。《會要》:淳熙四年九月,新知雷州黃萬頃別與差遣。以知靜江府張栻言:……萬頃昨為邕州通判,溪洞多產生金,萬頃托官賤價以買,將往右江販賣。又將平人為劫賊。故有是命[30];淳熙十六年二月,知廉州黃萬頃放罷……特降兩官。以臣僚論萬頃天性貪鄙,專事苛刻,違法買鹽、採珠二事,尤為民害……故有是命[31]。
《會要》所記或為紹興八年甌寧縣進士。理由有二:一是《會要》兩條所記之黃萬頃均“天性貪鄙,專事苛刻”,應是同一人。此等行徑,如何得入鄉賢之列?二是《會要》所記黃萬頃的經歷,與《八閩通志》所記的經歷對不上號。其先通判邕州,其地多產馬,自然能言馬政甚悉,但《會要》所記知廉州在知雷州後十二年,並非《八閩通志》所記在新知雷州陛對時言馬政而改除。其新知雷州別與差遣,也非差往廉州。可見,《會要》所記非《八閩通志》所記之同安進士黃萬頃。因此,《會要》所記之黃萬頃,或為紹興八年甌寧縣進士。
明代景泰、天順年間修成的兩種地理總志,均只記黃萬頃知雷州。而弦治年間成書的《八閩通志》,記黃萬頃知雷、廉二州。清康熙《福建通志》,記黃萬頃知雷、瓊兩州。可見,關於黃萬頃仕宦經歷之記載,有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將兩個黃萬頃的經歷混為一談。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的經歷,乃《會要》所記,應可確信。而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的經歷,是否曾知廉、雷二州就應進一步考證。而《八閩通志》所記紹興二十七年同安縣進士黃萬頃由知雷州改知廉州的經歷很有問題:
一是“知雷州,改知廉州”經歷同於《會要》所記,兩個黃萬頃均有如此經歷,太過巧合。《會要》是正式歷史文獻,可信度較高,其所記黃萬頃由邕州通判知廉州,新知雷州別與差遣自應可信。因此,同安人黃萬頃就有可能並未知雷、廉兩州。
二是言馬政甚悉與知雷州、知廉州沒有必然聯繫。明代兩種地理總志所記,言馬政並非在知雷州陛辭之時,亦未記由此改知廉州。
三是言馬政甚悉也未必由知雷州改知廉州。因言馬政甚悉而得到皇帝賞識,改知廉州,那就是因為廉州宋代產馬。但雷州也應產馬,無需改除。與雷州一岸之隔的瓊州就產馬。《紀勝》:《漢志》雲(瓊州)無虎與馬。今其地無虎,而馬實繁[32]。因此,雷州也未必無馬。
四是廣東方誌未記廉州、雷州有兩個守臣同名黃萬頃。如《八閩通志》所記之同安黃萬頃曾知廉、瓊二州,《會要》所記黃萬頃曾知廉州,則廉州就有兩個福建籍知州黃萬頃。但各種《廣東通志》均只記有一名黃萬頃知州,沒有記載二人同名。同樣,康熙《福建通志》記同安人黃萬頃歷知雷、瓊二州,各種《廣東通志》也沒有記載雷州有兩名福建籍知州黃萬頃。因此,我們目前能確信的,就是同安人黃萬頃曾知瓊州。
如此看來,明代兩種地理總志,應是根據福建上報的省志而修,只是將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知雷州的經歷作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的經歷。而《八閩通志》進一步將知紹興八年進士知廉州的經歷也混入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的經歷當中。《泉州府志》、《同安縣誌》自然是沿襲了《八閩通志》之誤。《閩書》不為黃萬頃立傳,或許就是因為覺察了其中的混亂。《八閩通志》的編者黃仲昭在序言中說:“建寧府志已亡,成化初郡守劉鋮嘗修之,未及成而遷官,遂並攜以去。陳公特遣使詣其家訪得之,今悉因其所載者采入……泉、漳、汀三郡志則近日郡人所纂輯者,今所采人物皆因之[33]。或許在修志時,同安黃萬頃由於祀於鄉賢,流傳較廣,被州、縣修志者采入。而甌寧黃萬頃的仕宦經歷,也混入其中。且當時建寧府志已佚,輾轉尋找成化年間所修稿本,人物記載不詳,就難於將混餚的人和事釐正。
再考同安黃萬頃守瓊之時。按“從宦四十年”計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出身,任瓊守約在慶元至嘉泰年間。而南宋自建炎至慶元二年,均可確考瓊守(參見拙作《兩宋瓊守考訂)。正德《瓊台志》之秩官志:黃囗,四明人,慶元末任,新六瑞堂及東坡雙泉井[34]。“四明人,新六瑞堂及東坡雙泉井”均為瓊守萬某之事。《瓊台志》載蔣畹《重修六瑞堂記》:“慶元三年龍集丁巳季冬,四明萬候奉上命以殿海邦……閱二年則俱有成績……萬候蒞政兩年之間,四見豐稔”[35]。蔣畹作《記》時,離萬某守瓊只有二年,應為慶元五年。萬某慶元三年冬到任,慶元五年重修六瑞堂,其任至慶元六年。同年下半年,由同安縣人黃萬頃接任(此時紹興八年甌寧進士黃萬頃入仕已歷六十二年,不可能再出任瓊守了),任至嘉泰三年上半年。《瓊台志》因黃、萬兩字繁體形近而致誤,合記萬、黃兩知州於一人,姓名則稱黃某,事體實萬某所為。以此論之,黃萬頃在瓊守任內,為政並無顯績可紀,為人所稱道的,是清廉有守。因此,《八閩通志》及其後泉州、同安修志,記黃萬頃時,均重其德行與文才,列入“文苑傳”中。唯其為政沒有特別成績,也更容易讓這位頗受桑梓尊重的進士,滲入了別人的為政經歷。
總之,福建方誌有關宋紹興間進士黃萬頃的科名、經歷記載,既將兩人誤作三人,又將兩人經歷混為一談。宋代科舉,沒有象唐、五代科舉那樣,有清人徐松的《登科記考證》那樣系統、全面的記錄。龔延明、祖惠著《宋科登記考》是關於宋代科舉最為全面和權威的材料,其書亦記紹興間有此三人均為進士或上舍釋褐[36]。本文只是初步考證,或可供《宋登科記考》修訂時參考。
參考文獻
[1]《宋會要輯稿》,(清)徐松,中華書局1957年版
[2]《輿地紀勝》,(宋)王象之,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文選樓影宋版
[3]《寰宇通志》,(明)陳循等編,玄覽堂叢書續集版
[4]《大明一統志》,(明)李賢等編,三秦出版社1985年版,
[5]《八閩通志》,(明)黃仲昭修,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之33、34冊,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6]《閩書》,(明)何喬遠編,廈門大學點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福建通志》,(清)金鋐、鄭開極,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34、35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8]康熙《甌寧縣誌》,(清)鄧其文纂修,台灣成文出版社“中華民國五十六年”版
[9]乾隆《泉州府志》,(清)懷蔭布、黃任、郭賡武等纂修,泉州地方志編委會1984年影印乾隆十二年刻本
[10]乾隆《晉江縣誌》,蔡琛纂修,台灣成文出版社“中華民國五十六年”版
[11]道光《晉江縣誌》,胡之鋘修,周學曾等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光緒《同安縣誌》,(清)吳堂纂修,中山圖書館藏光緒十二年刻本
[13]《宋科登記考》,傅璇琮主編,龔延明、祖惠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為行文方便,本文引《宋會要輯稿》、《輿地紀勝》,分別簡稱為《會要》、《紀勝》;凡參考書目已列明版本的,引注直書出自某書某頁。
[②]《八閩通志》P685
[③]《八閩通志》P700
[④]《八閩通志》P701
[⑤]《寰宇通志》卷48P51
[⑥]《閩書》P2823
[⑦]《福建通志》P1974
[⑧]康熙《甌寧縣誌》P111
[⑨] 《吳郡志》,[宋]范成大,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P408
[⑩]《八閩通志》P944
[11]《八閩通志》P701
[12]《寰宇通志》,玄覽堂叢書續集版,卷四六P70、卷48P51
[13]《閩書》P2709、2448
[14]《福建通志》P1974
[15]《福建通志》P1979
[16]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
[17]《八閩通志》P708
[18]《八閩通志》P708
[19]《寰宇通志》卷四六P60;《大明一統志》P1163
[20] 道光《晉江縣誌》,P711
[21]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
[22]乾隆《晉江縣誌》P159
[23]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
[24]光緒《同安縣誌》卷17,P9
[25] 分別參見:《廣東歷代方誌集成》,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省部2,P219、221、221;省部7,P1228、1277、1344;省部12,P705、706、706;省部19,P311
[26]《寰宇通志》卷四六P60;《大明一統志》P1163
[27]《八閩通志》P944
[28]《福建通志》P2304
[29] 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光緒《同安縣誌》卷22,P9
[30]《會要》P3997
[31]《會要》P4015。
[32]《紀勝》P2560
[33]《八閩通志》P2
[34]正德《瓊台志》,(明)唐胄編,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影印本天一閣藏本,卷29,P10
[35]正德《瓊台志》卷24,P7
[36]《宋科登記考》P865、893、9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