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壩自然村

黃荊壩自然村隸屬於吉利鎮黃荊行政村,屬於山區。東與響水溝自然村相接,南與中咀自然村相接,西與龍打溪自然村相接,北與觀音岩自然村相接。國土面積有2.06平方公里,海拔59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603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654.95畝,其中人均耕地1.48畝;有林地1982.49畝。全村轄寨子、新民、黃荊壩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36戶,有鄉村人口464人(含居民),其中農業人口464人,勞動力19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9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9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荊壩自然村
  • 面積:2.06平方公里
  • 海拔:590米
  • 年平均氣溫:20℃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45.95畝(其中:田59.51畝,地586.4畝),人均耕地1.4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982.4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0.1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379.97畝,其他面積57.19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1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2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6%)。有133戶通電,有2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15%和5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8戶(分別占總數的42%和35%)。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0輛,機車6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0口;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9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34%;畜牧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7%;第二、三產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6.8%;工資性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879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6人(占勞動力的29%),在省內務工22人,到省外務工3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5.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生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6戶,共鄉村人口464人,其中男性228人,女性236人。其中農業人口464人,勞動力19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苗族2人,其他民族2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瓦房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吉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3公里,距離中學1.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2人,其中小學生24人,中學生18人。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吉利鎮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自古有滇川孔道、秦開五尺道、南方絲綢之路、明清古道等,眾多歷史文物古蹟分布於境內昆水公路沿線,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主要景點有五尺道遺蹟、吉利漢墓、黃荊壩蠻墳、靖國軍殉難地、吉利鋪老街及小關溪襯腰岩等。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計畫生育,扶貧工作,黨的建設。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45.9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7人,女黨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支柱產業脆弱,水利化程度低,道路交通落後,路面狀況差,教育設施不足,民眾素質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近抓養殖打基礎,遠抓林果強後勁,短抓務工促增收,常抓教育提素質,電礦結合促發展,綜合治理保平安.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879元增加到20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