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玫瑰鸚鵡

黃色玫瑰鸚鵡

黃色玫瑰鸚鵡(學名:Platycercus flaveolu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為淺黃色;前額為橘紅,臉頰兩側為深藍色,背部和翅膀的羽毛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淺黃色滾邊,胸部上方和喉嚨帶有紅色。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繁殖期多在9-1月間。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黃色玫瑰鸚鵡體長36厘米,體重115-170克。原屬深紅玫瑰鸚鵡的一個亞種,已化分為獨立物種。這種鸚鵡鳥體為淺黃色;前額為橘紅,臉頰兩側為深藍色,背部和翅膀的羽毛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淺黃色滾邊,許多鳥的胸部上方和喉嚨帶有紅色;翅膀中間覆羽為黑色,翅膀內側覆羽和外側飛行羽為藍色;尾巴覆羽上方和背部下方為深黃色;上方尾羽中間為藍色,並且帶有些綠色,外側羽尖為淺藍;尾巴內側灰色,羽尖淺\藍;鳥喙灰白色;虹膜深棕色。
雌鳥的胸部上方和喉嚨帶有較多的紅羽,翅膀內側通常帶有白色的條紋,鳥喙比較細窄。幼鳥體色較深,背部為橄欖綠,胸部和腹部為淺黃綠色;通常翅膀內側也會有淺色條紋,幼鳥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成鳥般體色。
黃色玫瑰鸚鵡圖冊(圖片來源:flickriver)

棲息環境

黃色玫瑰鸚鵡主要棲息於狹長林區、桉樹屬常綠喬木叢生的樹叢、沿著河岸或是水源經過的地區;有時候也會前往連線農耕區覓食。

生活習性

平時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大部分被人看見的時候均是在地面上或是桉屬植物最外緣的枝幹上覓食;在濃密林中活動的時候,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並不容易察覺;有時候會和當地的超級鸚鵡伯納德氏鸚鵡一起集結活動,偶爾會因為尋找食物而四處遊牧;黃色玫瑰鸚鵡的個性較其他玫瑰鸚鵡來的內向,叫聲也沒有那樣吵雜,如果平時受到驚擾,會整群驚叫著飛離;飛行時會強力的拍動翅膀,並不像其他玫瑰鸚鵡那樣成波浪狀,有時候飛行一段很長的距離仍然能夠維持相當的高度;飛行時會伴隨刺耳的鳴叫,聲音類似深紅玫瑰鸚鵡但是音頻略高。
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有時會前往農耕區覓食,但是並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以澳大利亞東南部為中心的墨累河( Murray River)和馬蘭比吉河( Murrumbidgee River)流域。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雄鳥會靠近雌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雄鳥會有餵食雌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一窩產3-8枚卵蛋,孵化期約21天,雄鳥一天餵食雌鳥2次,5周后幼鳥羽毛長成,再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離巢。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