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般若

黃般若

黃般若,廣東東莞人,是一位被遺忘的中國畫大師級人物。早在上世紀20年代,他便以高超的畫藝享譽南北,傳統功力深厚,深受黃賓虹讚許。葉淺予稱他為“海外中國水墨畫的傳播者”及“先驅”;黃苗子稱他“在近代中國畫中的地位,深信時間推進,會逐漸給他揭出輝煌的本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般若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東莞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68
簡介,個人作品,

簡介

黃般若(1901~1968),名鑒波,字般若,號萬千,別號“四無恙齋主”,廣東東莞茶山園頭鄉人。他3歲喪父,隨母入廣州,寄住叔父黃少梅家。黃少梅(1886~1940)早年從何作乾習畫,畫風穎秀淡雅,尤擅人物,精鑑賞,旁及版本篆刻。黃少梅當時在廣州已具畫名,他還與潘達微等人共同創辦《時事畫報》。黃
黃般若
般若自小便受到藝術薰陶,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但叔父開始並不支持,告訴他:畫畫是不能當飯吃的。 10歲那年,他把叔父的一張八大山人的藏畫拿出來臨摹,又用番薯做圖章蓋在畫上,然後拿到街上擺賣,居然有人出10個大洋買了一張。叔父及其朋友潘達微、潘致中這才開始注意黃般若的習作,從中看出他的執著和悟性,於是開始引領其步入藝術殿堂。
1912年,潘達微邀黃少梅打扮成乞丐到佛山等地行乞,以體驗生活,了解社會眾生相,黃般若也要求同行。他們三人換上一身破爛衣服,以爐灰塗臉,加入行乞隊伍,與流民談天廝混,幕天席地,殘羹冷炙,如此三日而歸。歸來後,潘達微與黃少梅以途中見聞作《流民圖》,轟動整個廣東美術界。
黃般若與潘達微從此成為忘年交。潘達微早年參加革命,以收葬廣州起義七十二烈士於紅花崗,並以“碧血黃花”之意改紅花崗為黃花崗而聞名。辛亥革命後潘被黨人舉為廣東省都督,但他痛恨昔日“同志”在官場中爭權奪利,毅然歸隱,專心畫事。1929年潘達微在香港逝世,黃般若作輓聯哀悼,其聯曰:“似鐵之蒼,有如此江山無如此筆;其妙在化,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潘達微號鐵蒼,皈依後法號妙化,黃般若此聯寓大雅於大俗,準確概括了潘在藝術及革命活動中的地位,也可見黃的功力深厚。
美術廣告顯功夫
黃大德編《黃般若美術文集》,第一篇即是《實用廣告法》。這篇文字寫於上世紀20年代初,黃般若不僅是中國美術廣告的先驅者,還是個理論家。
潘達微1905年創辦《時事畫報》時,便開始大量使用廣告畫,其實早於1910年李叔同所辦《太平洋報》。1913年,潘達微從上海回到香港,南洋菸草公司老闆簡照南聘請他為該公司廣告部主任。當時,外國資本的英美菸草公司與民族資本的南洋菸草公司競爭十分激烈,南洋菸草公司在競爭中幾乎瀕於倒閉。潘達微主持其廣告部,很快利用廣告打開局面,使南洋菸草公司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獲得巨大成功。潘達微是廣告天才,絕招很多,對於美術廣告貢獻尤大。
隨著業務不斷發展,潘達微邀請當年辦《時事畫報》的朋友一起共同參與,而黃般若早就應邀為南洋菸草公司繪製廣告了。當時,為了促銷,每包香菸都附有一張“公仔紙”,集齊一套可以換煙,也可收藏。這些“公仔紙”不少出自黃般若筆下,他為繪製成套的“公仔紙”,大量臨摹繡像畫,如《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打下了仕女人物畫特別是線描功夫的基礎。
稍後,南洋菸草公司出版月份牌《名畫日曆》,均選用國畫,其作者包括潘達微、黃少梅、潘致中和黃般若等,題材有山水、花卉、人物和鳥獸。這套《名畫日曆》出版後很受歡迎,甚至被當成學習國畫的教材。黃苗子後來回憶:“記得在潘達微先生主持的南洋菸草公司廣告日曆本上,每日有一幅線描國畫,每掀開幾頁,便有一幅黃般若畫的梅花、翠鳥或佛像人物。那時佩服和羨慕,充塞了我這個毛頭小子的心靈。”
“方黃之爭”影響大
黃般若二十多歲時已成廣州畫壇活躍分子。1923年,他與趙浩公、盧觀海、黃少梅、潘致中等八人成立癸亥合作畫社。1925年,因為加入的畫家增多,畫社遂改名廣東國畫研究會。國畫研究會致力於弘揚傳統畫學、維護國粹藝術,會址設在六榕寺的人月堂。潘達微晚年加入這個群體,發動並領導了一場與折衷派(後稱嶺南派)的激烈論爭,黃般若即是國畫研究會的論戰先鋒。
清末民初以來,廣東畫風萎靡不振,正統國畫受到東、西洋繪畫以及當時“新國畫”的衝擊。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及陳樹人從日本歸來後,以居廉花鳥畫為根底,接受日本畫風影響,創立折衷派。針對“二高”頻頻在不同展覽會上推出“新國畫”,年輕氣盛的黃般若撰寫《剽竊新派與創作之區別》一文,正面提出“二高一陳”作品有“剽竊”、“抄襲”的問題。1926年,高劍父在廣州組織“新派畫大展”,他同時授意自己的學生方人定回應黃般若的挑戰。方人定這時還沒有去過日本,出於對老師的景仰,便匆促上陣,以《新國畫與舊國畫》一文回應黃般若,指責國畫研究會守舊。
3月1日,黃般若在潘達微授意下,在《國民新聞·新時代》發表《新派畫是中國的衣冠嗎》一文,給予還擊。後來雙方就傳統文人畫的認識、繪畫的寫生、借鑑與抄襲、中西繪畫與日本畫等諸方面展開激烈爭論。論戰持續半年之久,這便是著名的“方黃之爭”,又稱新舊畫派之爭。後來經葉恭綽居間調解,論戰雙方暫時結束紛爭。此次論戰已經超出其所討論的具體論題,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公而忘私美名傳
1939年“九·一八”事變8周年前夕,中國文化協進會在香港成立,並決定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葉恭綽出任展覽會籌委會主任,他聘請黃般若為執行委員。
在整個籌備過程中,黃般若的責任最大,工作最繁重,經過四個多月的緊張籌備,1940年2月26日,廣東文物展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開幕,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9天的展覽時間裡,共有20多萬中外觀眾前來參觀,留下了珍貴而又難忘的記憶。由於黃般若組織得力,150多位藏家借出的2000多件展品竟無一件損壞與遺失。展覽會後,黃般若又與葉恭綽、簡又文、許地山等編輯出版了三巨冊、共300萬字的《廣東文物》,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1947年1月29日,香港中國文化協進會與中英學會聯合舉辦“中國古代文物展覽會”,該會實際上是由黃般若與鄭德芬等幾位藏家發起組織的。籌備工作仍由黃般若主持,展覽會在香港般含道羅富國師資學院舉行,會期5天,當時共向省港澳三地藏家徵集展品一千多件。
2月3日,展會結束,各藏家帶著展品各自回家。2月4日凌晨,黃般若與一乾朋友帶著參展文物乘西安輪迴廣州。啟航前一小時,西安輪船尾突然起火,同船其他藏家幾乎都是隻身逃出,黃般若臨危不懼,盡棄所攜私人藏品,僅攜徵集參展之最有價值的數張古畫,包括文同的《墨竹》和羅兩峰的《鬼趣圖》。西安輪火災,共有127人遇難、30多人失蹤及受傷,黃般若公而忘私的義舉當時傳為藝壇佳話。
師法自然成大器
黃般若早期畫作師法古人,臨摹真跡;後期師法自然,以山水為主。在水墨運用上敢於探索,大膽創新。他曾對他的學生呂壽琨說:“如果把自己畫的畫,一定要歸入南宗、北宗、工筆、意筆、院體畫或文人畫,我認為都是一件愚蠢的事。在今天世界性的眼光看來,如果藝術屬於全世界,而藝術家又希望把藝術貢獻給人類,那么,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指明這是什麼畫派呢?”
黃般若作品黃般若作品
黃般若齋名有“小黃山館”、“四無恙齋”,前者因1933年游太湖時得一小黃蠟石,形似黃山,後者則緣於牛石慧《花卉圖》。牛石慧為明末清初畫家,其《花卉圖》題跋云:“平生願四無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書,四曰花卉。”黃般若購得此畫,喜不自禁,遂以“四無恙”為自己的書齋命名。
從1956年起,黃般若每年均應邀回內地觀光寫生,多次參加國務院舉辦的五一、國慶慶典活動,其國內寫生作品也不乏佳作。1956年,周恩來總理曾邀請他回故宮博物院工作,後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未果。1968年,黃般若在香港病逝。1997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美術館聯合主辦“黃般若的藝術世界”展覽,取得巨大成功,美術界及藝術評論界給予黃般若作品以高度評價。

個人作品

黃般若
黃般若
黃般若
黃般若
黃般若
黃般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