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般若香港太平山之晨圖

黃般若香港太平山之晨圖

《香港太平山之晨圖》是畫家黃般若1958年創作的一幅中國畫,畫中漁船,簡約概括,層層疊疊,停泊在港灣,靜靜地等候新的一天開始。晨曦的迷霧與遠處淡墨輕染的暗雲,讓畫面充滿了神秘而沉鬱的氣氛,靜謐中孕育著某種律動。收藏於廣州美術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般若香港太平山之晨圖
  • 作者:黃般若
  • 創作年代:1958年
  • 畫作類型:設色中國畫
  • 規格:縱27.4厘米,橫68.3厘米
  • 現收藏地:廣州美術館
  • 材質:紙本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香港太平山之晨》是黃般若晚年的代表作,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地域特色。

作品賞析

該作以濃重深厚的墨色表現連綿起伏的山巒,相比較傳統山水的皴法,既不是“礬頭”,又不同於“披麻”,而是於蒼茫渾厚中顯現出山的立體感。為了不使整幅畫面顯得擁堵,作者巧妙的從左向右拉出一線雲霧,解決了透氣問題,同時也使畫面空間豁然開朗起來。近處的水,僅用幾筆粗細乾濕的線條稍加渲染,就活畫出水的跌宕徊流。畫中漁船,簡約概括,層層疊疊,停泊在港灣,靜靜地等候新的一天開始。晨曦的迷霧與遠處淡墨輕染的暗雲,讓畫面充滿了神秘而沉鬱的氣氛,靜謐中孕育著某種律動。這看似寫景,實際是寫感覺,寫作者的情緒。那萬舸待發的蓄勢,分明涌動著一股潛在的力量。黃般若用深邃的思想、敏銳的觀察力和獨創的筆法,表現他所熟悉的生活,畫出香港漁村的生機。
從畫面上看,我們很難想像黃般若是從傳統中脫化出來的,無論構圖還是造型,都顯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與解放後大陸藝術界呈現出的現實主義主之潮相比,黃般若更加有一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自覺意識,所以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香港太平山之晨》,其厚重的筆墨和點、線用筆的鋪排,都凸顯出強烈的構成特徵。這幅畫在局部細節的刻畫上,是將內斂、含蓄的傳統筆墨化入新的意趣中,讓純正、樸實的筆墨服務於描繪的對象,體現在對船的造型以及隱於重山中的屋舍等處理上。
黃般若的成就得益其早年鑽研傳統、吸納中西和中晚年師法自然的積澱,以及“臨摹”與“寫生”兩不偏廢創作態度。事實上,黃般若很早就在藝術修養上多方面吸納養分,吸取古今中外對中國畫的發展值得借鑑的東西,鑄就其晚年自成一家的寫生山水筆墨的。所以,把黃般若稱作“保守派國畫家”其實是一大誤會。
難能可貴的是早年對傳統的精深專研並沒有使黃般若陷入僵死的程式化泥潭,反而促使他對中西融合有不少真知灼見:“吾國多數之思想界,最大之謬誤,則為昧於近代各國畫學之趨勢,以為西方畫學仍在寫實主義之下。……而我國畫壇,對於精神與主觀二者,早已尊重,故翰墨所流,皆詩書之華,性情所託,多蘊藉。” 綜觀黃般若的一生,恬淡平和,不求名利,博學多才。然而,因為過去的一段與嶺南畫派論爭的歷史,使他並沒有得到公允的評價。
黃般若得益於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科學嚴謹的創作實踐。重溫黃般若晚年繪畫突變的經歷,會給當代畫家處理傳承與創新的問題帶來啟迪。

作者簡介

黃般若(1901-1968),名波,字般若,號萬千,以字行,齋名四無恙齋、黃石山房,廣東東莞人。自幼隨叔父黃少梅習畫。1923年與潘致中、鄭浩等人組織廣東國畫研究會。1926年開始與“嶺南畫派”論爭,同年赴香港組織國畫研究分會。1926年遊歷名山大川,與黃賓虹、張大千共磋藝事。1940年任中國文化協會在香港舉辦的廣東文物展覽會總務主任。抗戰勝利後,任職於廣東文獻館,1948年底辭職到香港定居直至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