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故居和墓

黃興故居和墓

黃興故居位於今長沙縣黃興鎮揚托村涼塘,故居地處平疇沃土之中,建於同治初年(1864),坐西朝東,原為53間的四合大院,現存土磚青瓦平房門12間,1981年維修,占地面積約4300平方米。正門有廖承志題書“黃興故居”門額,門額上端彩繪文房四寶,梅蘭竹菊吉祥圖案,並書斗大“福”字,兩旁有楹聯:“蒙慶受福;長樂永康。”上廳右邊正房是其父母居室,擺雕龍琢風中式古床。左邊是黃興臥室,置西式銅腿金屬簡易床。下廳正房及耳房均闢為陳列室,介紹黃興生平事跡,黃興手書“無我”、“篤實”座右銘陳列其中。故居前臨水塘,後接田壠,院內多植橘樹。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概況,人物生平,建築特色,歷史沿革,

概況

黃興墓位於雲麓峰北側小月亭坪上方,黃公一生從事革命,積勞成疾,1916年10月逝於上海,1917年4月15日國葬於此,墓區占地1913.6平方米。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塊花崗石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墓東鑲嵌紫銅色墓碑,鐫刻“黃公克強之墓”碑文。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黃興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生平

黃興(1874-1916)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號杞園,又號克強,後改名興。早年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二十二歲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兩湖書院學習。1903年在長沙創建華興會,1905年在日本與孫中山創建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黃興與孫中山常被以“孫黃”並稱。1907年起,領導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武昌起義後,任戰時總司令,領導武漢保衛戰。1912年,任南京政府陸軍總長。次年領導“二次革命”,後流亡芙國,1916年黃興病逝於上海,年僅42歲。1917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建築特色

黃興故居 1981年,黃興故居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當時向人們開放的只有一棟兩進一天井12間房的建築,而這次修葺就恢復了與這棟房屋相連的兩邊“橫屋”共40間,其中西廂房為黃興三位姐姐的房間,取名“南軒”,東廂房為當時佃戶所住的房間,取名“稼圃”。另外還有牛碾房、穀倉、廚房等等。這大大小小50多間就是黃興家的原貌。但這占地6畝的建築還只是黃興家園的六分之一。故居原貌整體為“前有水塘,後有花園,左有石榴,右有紫竹”,共占地36畝(除開水域面積),這36畝外則被一條4至5米寬的“護莊河”纏繞,“護莊河”接通門前的“大涼塘”“小涼塘”“門前塘”共三口大塘,終年活水流淌。這座“莊園”里沒有農田,空地都種上了花草樹木,清雅宜人。莊園左邊的石榴園,每年春天橙橙燦燦,而右邊的紫竹園,每根竹子都是紫色的,莊園主經營得頗費心機。莊園與外路相連的,是正南面的“八字槽門”向外的一條麻石路。
黃興墓 位於雲麓峰北側小月亭坪上方,由響鼓嶺砌有350米片石公路直達墓前半園坪。1916年10月病逝於上海,1917年4月15日國葬於此,墓區占地面積1913.6平方米。黃興墓系嶽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地勢最高亢。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塊花崗石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劍直插雲天,墓東向鑲嵌紫銅色墓碑,鐫刻“黃公克強之墓”碑文,墓碑四周砌以石柱、鐵欄圍護,莊嚴肅穆,氣勢雄偉。1988年1月公布黃興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山黃興墓里只有三樣東西,第一是他曾經用過的一把指揮刀,那代表他戎馬生涯所有的光榮和夢想。第二樣東西是他兒子送給他的紀念品,南京之戰時繳獲的一個炮彈筒。第三樣是黃興生前用過的筆筒。黃興就帶著這三樣東西下葬在嶽麓山。他什麼也沒有帶走,他所有的功業,所有的失敗,所有的是非都留給後人去評說。

歷史沿革

1903年後,為籌集革命活動經費,黃興先後將故居連田產賣掉。解放後,故居房屋收歸政府,分配給7戶農民居住。1980年,黃興故居紀念館成立。故居進行過三次大修復。1980年至1981年,修復正屋12間,並徵集了黃興故居和華興會開會使用過的家具原物及用品共28件,在上堂屋內布置恢復了黃興及其父母的住房。2001年,維修了12間正屋,修復了兩廂41間房屋,並在故居內進行全面復原陳列;2004年完成第三期修復工程,修復了護莊河和後花園,至此全面恢復了江南農家莊院的風貌。2011年8月11日為迎接辛亥百年,位於湖南長沙縣的黃興故居正在進行第四次修復工程。這也是自1980年建館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同時一個規劃3000平方米的湖南人物辛亥革命紀念館將在該故居後方開建,預計年底動工。
2012年6月8日上午,湖南省僑聯和省文物局在湖南賓館隆重舉行第一批湖南省涉僑文化遺產授牌儀式,這也是全國僑聯繫統首次舉行涉僑文化遺產授牌儀式。
黃興故居和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