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道家

黃老道家

黃老道家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目前除老莊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為當時諸子百家龍頭,道家正統一派,在戰國秦漢時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因推崇黃帝老子而得名,主張虛無為本、因循為用、采百家之長以經世致用治國安邦。

我國古代常稱它為黃老術,今天學術界常稱它為道法家,而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黃老道家尚陽與老莊尚陰相對,代表作有《道德經》、《黃老帛書》、《呂氏春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老道家
  • 簡介:除老莊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
  • 盛行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 別稱:目的性的道家、工具性的道家
基本主張,學術源流,代表人物,相互關係,代表作,附屬檔案,參考文獻,

基本主張

1、哲學主張
與古代西方的原子論不同,古代中國流行的是元氣論。根據這種學說,萬物都是由元氣或者精氣組成的,元氣或者精氣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東西;散開來就成為了無形的東西。而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氣和精氣這兩個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另外,黃老道家繼承了老子觀點,認為萬物的主宰是虛靜的道,而且正因為道是虛靜的,所以才能因順萬物,成為萬物的主宰。
2、社會政治主張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除此之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和用法律來約束君權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3、養生之道:黃老道家主張治身治國,試圖將治身和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黃帝四經黃帝四經

學術源流

黃老道家尊崇黃帝和老子,這當然不能說黃老道家的起源於黃帝時期或商周時期,但說黃帝、伊尹、辛甲、呂尚、鬻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是黃老道家的重要源頭,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另外,有些學者注意到,商周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果說周文化直接肇啟了儒家思想,那么殷商文化是黃老道家的重要源頭之一。
春秋末期,老子站在歷史的高度對現實社會進行反思,寫成了《道德經》一書,標誌著道家學派從此誕生。而他的思想傳人,有的繼承了他批判和超越的精神,形成了老莊學派;有的繼承了他貴生重生的思想,形成了楊朱學派;有的繼承了他經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黃老學派。其中黃老學派契合了治國安邦的時代潮流,受到了諸侯們的青睞,逐漸成為了當時道家思想的主流。
就在《道德經》誕生前後,發生吳越爭霸的事件,本來弱小的越國,在范蠡等人的幫助下,制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十年生聚最後取得了全勝。在此基礎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黃老帛書》出現,成為了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此後,黃老道家分別以齊楚為中心,形成了南北兩個關係緊密相互影響的支系。而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稷下黃老道家。它與齊國的稷下學宮有密切的關係。
田氏代齊後,為了擺脫篡逆的指責,也為了籠絡人才、鞏固政權,便創立了稷下學宮,並四處延攬人才,不久就出現了諸子馳說、百家爭鳴的盛況。而在稷下學宮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影響最大的當屬稷下黃老道家,可以說是“黃老獨盛,壓倒百家”。其代表人物是彭蒙、慎到田駢、捷子、環淵宋鈃尹文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經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之外,還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與黃老道家關係密切的鴻篇巨製——《管子》。齊國統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黃老道家思想治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之一。
到了戰國晚期,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稷下學宮衰落,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逐漸散去。不久,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大力召集門客,他們便紛紛投奔呂不韋,成為呂不韋的謀士和助手,並在編撰《呂氏春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呂不韋也在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秦國推行黃老政治,使得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誕生在楚地的《鶡冠子》,也是黃老道家的重要作品。它和《呂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戰國末期黃老思想的風貌。
秦始皇執政後,廢除了呂不韋的大多數措施,重新啟用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將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國,不久又實行“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使得包括黃老道家在內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擊。但黃老思想在民間的余脈還在。漢朝取代秦朝以後,當時的丞相曹參在稷下黃老學派的策源地——齊國學到了黃老思想的治國精髓,並將其變為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於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有了這樣雄厚的現實背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黃老道家思想進行總結,首次提出了道家的概念。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另外,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還組織門客編撰了《淮南子》,成為了黃老道家巔峰性的著作。司馬遷受其父的影響,其著作《史記》處處流露出黃老道家的思想,而且因為道家治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繁榮,司馬遷還探討了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精神,成了以後中國古代學術絕無僅有的現象。
不過,當時黃老思想成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諸侯和軍功階層三權分立、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的基礎上的。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勢力大大削弱、軍功階層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權力膨脹起來的皇帝,再也無法容忍黃老道家“清靜自然”的約束,於是,主張尊君隆禮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這樣的局面此後延續了將近兩千年。在這兩千年里,黃老道家的大多數著作逐漸佚失,黃老道家曾經的輝煌逐漸被人遺忘,直到最近幾十年,因為大量古代簡牘的出土,才使人們逐漸了解了戰國秦漢時期黃老道家的盛況。
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因為統治者的無為而治僅限於經濟和文化),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這樣的明君,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附金庸和鄧小平關於黃老道家思想的對話:
鄧:查先生做新聞工作,接觸到的人很多,大家對我們有什麼意見?
查:主要的意見是,希望目前的政策能長期推行,不要改變。大家有些擔心,不要目前的政策執行了一段時期,將來忽然又變了。因為過去的變動實在太多,令人不能放心。
鄧:那是對的。國內人民的主要意見也是這樣。要保證我國政策的連續性。要建設四個現代化,我們現在的幹部政策也要四個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制度化。這是陳雲同志提出來的,那好得很,應當這樣,是不是?但不是說幹部老了就沒有用,老幹部有經驗,有見解,還是寶貴的,但實際工作就可以少做或不做。我們擔任領導的人,也不能太忙,往往越忙越壞事。
查:中國的傳統政治哲學,是盼望國家領導人“清靜無為”。共產黨人當然不能“無為”,要“有為”。但領導人心境清靜一些、共作清靜一些,還是好的。
鄧:擔任領導的人,不能出太多的主意。如果考慮沒有成熟,不斷有新的主意出來,往往要全國大亂。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壞事後。領導人寧靜和平,對國家有好處,對人發有好處。查先生對於我們的政策和工作,還有什麼可以談談的。

代表人物

1、老子(傳說前7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認的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身世還沒有確定的說法,大約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楚國人,代表作是《道德經》。
2、文子:老子的弟子,與卜商子夏同時,而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後的偽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確證是先秦著作無疑。
3、田駢:戰國時思想家。又稱陳駢,齊國宗室。曾在稷下講學,因能言善辯,人稱“天口駢”。主張“貴齊”、“順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經佚失。
4、慎到(約公元前395~前315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早年學黃老之術,曾在齊國的稷下講學,負有盛名,後離齊至韓。主張“因循”、“尚法”和“重勢”。《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42篇,列法家,現存殘本僅7篇。他的名言是:“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者。”
5、宋鈃(約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國人,主張“崇儉”、“非斗”、“別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僅存輯本。
6、尹文(約公元前360—前280年),齊國人。反對諸侯間的兼併戰爭。認為“道”即是“氣”,明確提出了精氣說。並對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進行了論證。其他主張與宋鈃類似。現存《尹文子》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
7、環淵:戰國時思想家。楚國人。學黃老道德之術(一說環淵即關尹,與老聃同時)。曾講學稷下,著有《蜎子》十三篇,早佚。
8、韓非韓子/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人。著有《韓非子》(韓子)一書,共55篇。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其中有《解老》、《喻老》二篇,被稱為闡述《老子》理論的第一人。
9、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中國戰國時代衛國商人,後通過政治投機任秦相,成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並召集門客編撰《呂氏春秋》。
10、陳平(?-前178年):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之一、西漢丞相。少年時家庭貧困,喜歡讀書,推崇黃帝、老子之道。後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呂氏之亂時又為平定叛亂的主要策劃者、功臣。
11、曹參(?—公元前190年):江蘇沛縣人,秦朝時曾擔任沛縣獄吏。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劉邦稱帝後,曹參被封為平陽侯。他在擔任齊相的時候,從膠西蓋公處接觸到黃老道家思想,並套用於實際當中,使齊國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漢丞相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漢丞相,並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成就了“蕭規曹隨”的歷史佳話。
12、漢孝文皇后(?—前135年):孝文皇后竇氏,河北清河人,漢孝文帝皇后。崇尚黃帝老子的學說,尊其道而治國,為開創文景之治的重要人物。
13、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沛郡豐(今江蘇省豐縣)人,劉邦之孫,當時被封為淮南王。是豆腐的發明者之一。漢武帝時因謀反之事自殺。曾招賓客共同撰寫《淮南子》。
14、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字長孺。孝景帝時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後為謁者,並先後任滎陽令,東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為官清正,經常直諫犯顏。

相互關係

司馬談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黃老道家對儒墨名法百家採取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態度,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對其他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事實也說明,凡是採用黃老道家治國的時期,大多是文化繁榮、百家爭鳴的時期。
1、和道家的關係
黃老道家是道家的兩大分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魏晉玄學崛起後,它的地位才被老莊派取代。而且它與老莊派關係非常密切。今本《道德經》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黃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結果,即使是老莊派的代表作——《莊子》,也深深的打上了黃老思想的烙印,
2、和法家的關係
如果從學術淵源上來說,法家是黃老道家派生出來的。法家學派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明晰了“道”與“理”的關係,對黃老思想有繼承和改造。而他們重點闡述的所謂法術勢,都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來的。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許多人認為,黃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術”。但是,黃老道家堅持“道本清靜、以道生法”的原則,和法家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所以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滅亡之後,新起的漢朝要用黃老思想撥亂反正的重要原因。
3、和儒家的關係
黃老道家對儒家等級思想和仁義禮治思想多有吸收,同時,黃老道家的大一統思想、刑德並用的思想,對儒家也有深刻的影響。因為純用儒家會帶來王莽式的災難,所以以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里,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
4、和雜家的關係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斑駁蕪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反映在《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而已,和《晏子春秋》等純粹的雜家有所不同。

代表作

1、《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多個版本,最常見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
2、《黃老帛書》:1973年末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發現的四篇古佚書,分別是《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原來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和《道德經》一起並稱為黃老道家的兩大經典。
4、《管子》:託名管仲,詳細記錄管仲的治國理念,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齊國。《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類。
5、《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又名《呂覽》。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但實際上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為現實社會服務。《呂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漢書·藝文志》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漢初黃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禮儀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附屬檔案

《漢書·藝文志》道家文獻目錄(絕大多數為黃老道家著作,除了少部分外,絕大多數已經佚失)
《伊尹》五十一篇。
班固註:“湯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註:“呂望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
顏師古註:“父讀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註:“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班固註:“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顏師古註:“鬻音弋六反。”
《管子》八十六篇。
班固註:“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顏師古註:“筦讀與管同。”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
班固註:“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
班固註:“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班固註:“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
班固註:“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
班固註:“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顏師古註:“蜎,姓也,音一元反。”
《關尹子》九篇。
班固註:“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
班固註:“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班固註:“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
班固註:“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
班固註:“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
班固註:“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顏師古註:“駢音步田反。”
《老萊子》十六篇。
班固註:“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
班固註:“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顏師古註:“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宮孫子》二篇。
顏師古註:“宮孫,姓也,不知名。”
《鶡冠子》一篇。
班固註:“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顏師古註:“以鶡鳥羽為冠。”
《周訓》十四篇。
顏師古註:“劉向《別錄》雲人間小書,其言俗薄。”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
班固註:“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
班固註:“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班固註:“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
班固註:“六國時。”
《捷子》二篇。
班固註:“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
班固註:“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
班固註:“武帝時。”
顏師古註:“劉向雲故待詔,不知其姓,數從游觀,名能為文。”
《臣君子》二篇。
班固註:“蜀人。”
《鄭長者》一篇。
班固註:“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顏師古註:“《別錄》雲鄭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班固註:“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參考文獻

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陳麗桂,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1991/08/07 2、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陳麗桂 ,文津 ,出版日期:1997/03/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