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箕故居

黃紹箕故居

黃紹箕故居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境內,占地面積約820平方米,建築面積595平方米。2003年,黃紹箕故居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紹箕故居
  • 地理位置:浙江省瑞安市
  • 占地面積:820平方米
  • 建築面積:595平方米
黃紹箕故居,人物簡介,

黃紹箕故居

黃紹箕故居,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境內。
位於市區小沙巷九曲弄的黃紹箕故居,其主樓、讀書樓、照壁等建築結構已修繕一新,於2007年12月4日重新對外開放。
黃紹箕故居
黃紹箕故居
黃紹箕故居原為蔘綏閣藏書樓,與孫氏玉海樓、項氏水山亭統稱為“瑞安藏書三大家”。故居坐西朝東偏南五度,中軸線由照壁、大門、主樓組成,南側3間讀書樓,占地面積約820平方米,建築面積595平方米。2003年,黃紹箕故居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黃紹箕故居周圍面貌破舊,迴廊已變成了民居,地面也破損不堪。此次修繕的重點是故居的中軸部分,包括主樓、讀書樓,一期修繕工作從2007年4月開始,歷時8個月,共投入30萬元維修費用。該工程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公室投入修繕,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市開景園林古建築有限公司承建。
據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公室總工程師舒力介紹,“此次修繕黃紹箕故居,維修堅持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以及不改歷史建築原狀,最小干預的原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教授說:“瑞安市積極搶救文化遺產,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據了解,黃紹箕故居中的後花園和家眷住所將在二期工程中修復。

人物簡介

黃紹箕(1854-1908) 清末大臣。字仲弢,號漫庵。浙江瑞安人。黃體芳之子,光緒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旋升侍講。歷任四川鄉試考官、武英殿纂修,為清流健將。1888年與維新派首領康有為交往甚密,助其上書,極言時危,請及時變法。因遭到頑固守日者的非議而有些畏縮。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馬關條約》,遂又與侍讀學士生戰甚力的文廷式等人上書抗議。嚴厲指出: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喪權國。11月,參與上海強學會的發起籌備工作,並與梁鼎芬等草擬章程。1898年授翰林院侍讀學士,以湖廣總督張之洞所著《勸學篇》進呈,奉命飭下各省督撫學政,廣為刊行,實行勸導。戊戌政變後,升左春坊庶吉士,派任京師大學堂總辦。對史志目錄深有研究,按班固《漢書·藝文志》原本,輯劉向、劉歆《別錄》、《七略》佚文,復綜歷代史志,旁采諸家書錄,收集鄭樵、章學誠二人之遺,以20年之力編成《漢書藝文志輯略》。自幼仰承父訓,於書無所不覽,其藏書處“蓼綏閣”有書1100餘部,珍本亦有100餘種。逝後藏書捐贈溫州圖書館,有9295冊。孫延釗在《二十年來之籀園圖書館》一文中,曾記有捐書之事。著有《廣藝舟雙楫評論》、《中國教育史》、《鮮庵遺集》等。黃紹箕竭力主張維新強國。光緒六年,日本侵占琉球,即不顧官場壓力及個人進身,毅然對朝廷大員提出指責;甲午(1894年)中日戰爭失敗後,與黃遵憲、張謇、岑春煊等人抨擊 時弊,聯名上疏,力主抗戰,反對向日本帝國主義屈膝求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支持康有力、梁啓超等人聯合赴京應
黃紹箕故居
試的舉人“公車上書”,並參加康氏的“強學會”,參與制訂學會章程;後又赴上海參與組織強學會分會事務。二十四年任康氏組織的“保國會”常議員、講宣員,積極推動維新。當年9月21日,慈槽在榮祿與袁世凱的支持下,發動“戊戌政變”,囚禁支持維新變法的光緒皇帝,殺害改良人譚嗣同、林旭等六君子。政變前夕,紹箕預先向康有為通報訊息,囑康氏從山東水道赴日躲避,使康免遭慈模之毒手;事後還向湖廣總督張之洞(紹 箕系張之洞侄女婿)進言,務勿株連其他維新志土。後同情同盟會革命,曾與堂弟紹第營救革命黨人張難先、呂*、李志誠等。
黃紹箕提倡科舉、辦新學,視教育為“身心性命之事”。任京師大學堂總辦時,親訂學制等各項章程,推廣學額300餘名。在編書局、譯學館任上,編印大量教材,提供各省使用。譯學館學生被俄兵歐傷,紹箕即召俄語教習告以擬將俄兵欺侮學子的醜聞公諸外國報紙;俄教習懼,轉告俄使,俄使即令俄兵官登門道歉,並懲治犯律俄兵。任湖北提學使期間,首倡設省學務處,並選派優等生30人去日本攻讀師範,回國興辦新學,培訓教師數千人;還帶頭捐俸兩千金充湖北省國小經費。光緒三十三年,率各省提學使赴日本考察教育,被日本“漢學統一會”推為名譽會長。紹箕認為中國廢科舉後,欲立新教育制度,必先研究教育史,悉心編著《中國教育史》5卷,系統論述中國傳統教育學說,西洋教育原理,提出許多新建議。後人認為以中國教法為本,參照東、西洋學制的新教育,自紹箕始。他畢生對教育事業孜孜不倦,日本考察歸國後,患病不起,臨終前數日仍手批公文,辭世後湖北學界送殯者數千人,各省紛紛致哀。《清史稿》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