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眼草科

黃眼草科

Xyridaceae 黃眼草科,單子葉植物,4屬,27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部產美洲,我國只有黃眼草屬Xyris L. 1屬,6種,產西南部至東部。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葉基生,線形,基部有鞘;頭狀花序生於花蓮的頂部;苞片覆瓦狀排列,緊密或疏鬆;花兩性,稍兩側對稱;萼片3(-2),大小不等,兩側的穎狀,背面的帽狀或近相等;花冠管長或短,裂片3,相等;雄蕊3,有時有3枚退化雄蕊;花葯2室;子房上位,有3個側膜胎座或基部不完全3室而胎座基生,花柱基部具附屬物或無;胚珠少數至多數;果為蒴果,3瓣裂,包藏於宿存的花冠管內;種子極少,有胚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眼草科
  • 拼音:huáng yǎn cǎo kē
  • 學名:Xyridaceae C. Agardh (1823)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超目:鴨跖草超目
  • 禾本目
  • :黃眼草科
形態特徵,分布區域,化學成分,下級分類,

形態特徵

多年生稀為一年生草本;根狀莖短而粗壯,通常呈球莖狀,很少具長而平展和匍匐的根狀莖(如Achlyphila 屬) 。葉常叢生於基部,二列或少數作螺旋狀排列;葉片扁平,套折成劍形或絲狀,稀近圓柱形或稍扁,基部鞘狀,無舌片或在黃眼草屬葉鞘上端有時具1膜狀舌片。氣孔為平列型,不凹陷。花序為單一、伸長或呈球形的頭狀花序或穗狀花序,生於一直立而堅挺的花葶上;苞片覆瓦狀排列,穎狀,堅硬,褐黃色至黑褐色,有光澤,邊緣乾膜質,頂端圓形,微凹或尖銳,內含1朵花;在Achlyphila屬,每1總苞片內有2朵花,每朵花位於1枚微小的苞腋中,而頂部花群由3花組成,排成聚傘狀;花無小苞片,無梗或具不明顯花梗,輻射對稱或有時兩側對稱,三基數;萼片(外輪花被片)通常離生;在Achlyphila, Abolboda和Orectanthe三屬萼片幾乎相等,但後兩屬的中萼片可能缺或是早落;花瓣(內輪花被片)較大,兩側對稱(Orectanthe屬)和輻射對稱,檐部裂片卵形或狹橢圓形,有長爪,等長或幾乎相等,通常黃色,稀白色或藍色,分離或聯合成筒(在黃眼草屬實際上分離,但由於與其互生的退化雄蕊連在一起);雄蕊3枚,與花瓣對生;花絲短;花葯兩室,外向或內向,縱裂;花粉粒變化較大:黃眼草屬為平滑具單溝、雙溝,有時不整齊;Achlyphila屬為平滑和無萌發孔;Abolboda和Orectanthe屬有細刺和無萌發孔;退化雄蕊僅存於黃眼草屬,單一或二裂,稀四裂;雌蕊由3心皮組成;子房上位,1室或3室或為不完全3室,側膜胎座基生胎座中軸胎座或特立中央胎座;花柱頂端3裂(Achlyphila屬花柱單一),在Abolboda和Orectanthe 屬的花柱有2或3個大型附屬物;胚珠為倒生至近彎生或直生胚珠(黃眼草屬);核型胚乳(黃眼草屬),蒴果小形,室背開裂,往往為宿存的花被所包。種子卵球形,橢圓形或球形,具縱脊,有時兩端有小尖頭,胚乳豐富,富含糊粉粒和複合澱粉粒,有時也具油脂;胚小,透鏡狀,少分化。染色體:本科植物染色體數目已知的僅有黃眼草屬,其數目似乎與地理區域相關連。x=9(北美種);x=13(澳大利亞種);x=17(亞洲至非洲種)。

分布區域

本科4屬,約27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以美洲為最多。常生長在沼澤或濕潤地方。其中黃眼草屬種類最多,大部分產於南、北美洲,少數見於澳大利亞、亞洲和非洲。其餘3屬(Abolboda、Orectanthe和Achlyphila)產南美洲。我國有1屬,6種。

化學成分

植物體缺乏草酸針晶體和矽石體,具黃酮醇、五羥黃酮(Flavonols quercetin)和莰非醇(Kaempferol)。此外還有花色素苷(Anthocyanins)。

下級分類

南非黃眼草 Xyris capensis 、中國黃眼草 Xyris chinensis 、硬葉蔥草 Xyris complanata 、台灣黃眼草 Xyris formosana 、黃眼草 Xyris indica 、蔥草 Xyris pauciflor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