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菌核病

黃瓜菌核病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以距地面5-30厘米發病最多,瓜被害臍部形成水浸狀病斑,軟腐,表面長滿棉絮狀菌絲體。莖部被害,開始產生退色水浸狀病斑,逐漸擴大呈淡褐色,病莖軟腐;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莖表皮和髓腔內形成堅硬菌核,植株枯萎。幼苗發病時在近地面幼莖基部出現水浸狀病斑,很快病斑繞莖一周,幼苗猝倒。一定濕度和溫度下,病部先生成白色菌核,老熟後為黑色鼠糞狀顆粒。

病原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初白色,後表面變黑色鼠糞狀,大小不等,長度3~7mm,寬度1~4mm或更大,有時單個散生,有時多個聚生在一起。子囊盤暗紅色或淡紅褐色;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圓形,單胞。

基本介紹

  • 別稱:黃瓜菌核病
  • 多發群體:黃瓜
  • 傳播途徑:隨種子遠距離傳播
  • 病原菌核盤菌
症狀,病原菌,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症狀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以距地面5-30厘米發病最多,瓜被害臍部形成水浸狀病斑,軟腐,表面長滿棉絮狀菌絲體。莖部被害,開始產生退色水浸狀病斑,逐漸擴大呈淡褐色,病莖軟腐;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莖表皮和髓腔內形成堅硬菌核,植株枯萎。幼苗發病時在近地面幼莖基部出現水浸狀病斑,很快病斑繞莖一周,幼苗猝倒。一定濕度和溫度下,病部先生成白色菌核,老熟後為黑色鼠糞狀顆粒。

病原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初白色,後表面變黑色鼠糞狀,大小不等,長度3~7mm,寬度1~4mm或更大,有時單個散生,有時多個聚生在一起。子囊盤暗紅色或淡紅褐色;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圓形,單胞。
菌核有兩種萌發方式。若土壤持續濕潤,菌核萌發後產生子囊盤,由子囊盤產生子囊孢子;在土壤濕潤度較低的條件下,菌核以產生菌絲體的方式萌發。

發生規律

真菌引起的病害,以菌核留在土裡或夾在種子裡越冬或越夏,隨種子遠距離傳播。條件適宜時菌核產生子囊、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孢子侵染衰老的葉片或花瓣、柱頭或幼瓜,田間帶病的雄花落到健葉或莖上,又引起發病,如此重複侵染。但在連茬、茄茬或十字花科蔬菜茬地病重。
菌核遺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種子中的菌核會隨播種操作進入田間,留在土壤中的菌核遇到適宜溫濕度條件時即可萌發,在地表出現子囊盤,放出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侵染衰老的花瓣或葉片。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菌絲接觸,易引起發病,並以這種方式進行重複侵染,直到條件不適宜繁殖時,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中越冬或越夏。病菌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高濕或多雨早春或晚秋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

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水旱輪作或病田夏季泡水浸半個月,或收穫後及時深翻20厘米。
(2)物理防治。播種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以汰除菌核。
(3)地膜覆蓋。
(4)種子和土壤消毒。50℃溫水浸種10分鐘,或播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藥土,每畝用藥l公斤,加細土15-20公斤,施藥土後播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