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界紅軍哨口遺址

黃洋界紅軍哨口遺址座落在茨坪西北面,位於江西省的原寧岡、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縣三縣邊界的結合部,海拔高度1343米。黃洋界上山峰似劍,絕壁懸崖,一邊是千仞高山,一面是萬丈深淵,四周群峰起伏,地勢極為險峻。山頭上常有濃霧繚繞,瀰漫山間,大風吹來,雲海騰波,捲起一陣陣雲濤雲浪,猶如一片汪洋大海,遠眺前方,瀰漫於雲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頂,既象似一個個海島,又象似一艘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將黃洋界稱為“汪洋界”、“望洋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黃洋界紅軍哨口遺址
歷史事件,主要景點,遺址變革,相關詩詞,

歷史事件

黃洋界紅軍哨口遺址座落在茨坪西北面,位於江西省的原寧岡、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縣三縣邊界的結合部,海拔高度1343米。黃洋界上山峰似劍,絕壁懸崖,一邊是千仞高山,一面是萬丈深淵,四周群峰起伏,地勢極為險峻。山頭上常有濃霧繚繞,瀰漫山間,大風吹來,雲海騰波,捲起一陣陣雲濤雲浪,猶如一片汪洋大海,遠眺前方,瀰漫於雲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頂,既象似一個個海島,又象似一艘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將黃洋界稱為“汪洋界”、“望洋岡”。
黃洋界上有三條狹小崎嶇、盤山而上的山間小路在此連結:一條北經茅坪村,與江西省的永新縣相連;一條西連大隴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縣,另一條則南接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達當年主力紅軍的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茨坪。
早在1928年的4、5月間,紅軍便利用這一天然地勢,開始在黃洋界三條小路的連結點上,建立了三個防禦工事:右邊一個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擊從江西永新方向來進犯井岡山的敵軍;左邊一個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寧岡大隴的小路,阻擊從湖南炎陵縣方向來犯的敵人;這兩個工事的後山山頂上設立一個瞭望哨所,用以監視山下敵軍的動靜,以掩護前面兩個工事,三個工事互為犄角之勢,作戰時可以互相呼應,組成井岡山紅軍的五大哨口之一--黃洋界哨口。
自1928年夏季開始,井岡山軍民在黃洋界哨口左、右兩個工事的前沿,各設有五道防線:第一道為竹釘陣。在通往大隴方向小路兩旁的草叢裡插了三華里的竹釘,通往茅坪方向小路兩旁草叢裡插了四華里的竹釘。這些竹釘是山上軍民用竹子製作成兩端尖利的武器,竹釘削好後均在鍋里炒乾,再放在尿里浸泡過,既堅硬又有毒,運上工事將它的一端插在泥土裡,一端露在地上。因為它體積小,不易被人發現,敵人一腳踩上,既會穿破鞋底,又會刺破腳板,不僅流血不止,疼痛難忍,而且傷口會化膿潰爛,不易治癒;第二道是壕溝。軍民們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攔山挖斷,築成深五尺,寬四尺左右的壕溝,以延緩敵軍進攻的時間;第三道是竹籬笆圍欄。軍民們就地取材,將竹子切斷為五尺一段破開後,將兩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溝上首的地上,並編織成籬笆再用木樁固定,讓敵人難以逾越;第四道是滾木擂石,軍民們仿照古人的戰法,將大樹鋸成4-5尺長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懸崖處,樹兩端用棕繩拴住,樹段上再壘上一大堆石塊,敵軍進攻時,將兩端棕繩砍斷,木頭、石頭一齊朝山下翻滾下去,轟隆隆一陣巨響,勢不可擋,山民們又稱其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頭、石頭及泥土壘築而成的射擊掩體,既有單個地堡式的也有幾個掩體連線起來的串通式的,這是紅軍哨口的最後一道防線。
八面山:八面山哨口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九公里,海拔1484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五大哨口之一。站在哨口上極目眺望,連綿起伏的山峰盡收眼底,故得名曰:“八面山”。
上井:有革命人文景觀“上井紅軍造幣廠”和自然景觀“百竹園”。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我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在井岡山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配合下,憑藉黃洋界這一天險,英勇奮戰,頑強抵抗,終於打退了敵軍的多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輝煌勝利,成功地保衛了井岡山這塊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當湘贛兩省敵軍連夜逃竄之後,這天夜裡,戰鬥在黃洋界上的軍民們,欣喜若狂,徹夜不眠,歡呼勝利。楊至成等幾位京劇愛好者,當即就在黃洋界上模仿京劇諸葛亮《空城計》的唱段,編了一段《毛澤東的空山計》,有的敲著竹板,有的擊著臉盆,有的打著搪瓷飯碗,興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來,歌頌井岡山軍民團結禦敵的勝利,嘲諷反動派的失敗。
在井岡山鬥爭的第三次反“會剿”中,黃洋界也是主要戰場之一。1929年1月,紅五軍第四縱隊司令員李燦率紅五軍第一大隊全體官兵和徐彥剛率領的蓮花縣赤衛大隊共同守衛在這個哨口上。1月26日,湘贛敵軍從黃洋界哨口又一次進犯井岡山,守衛在這裡的軍民們頑強抵抗,同敵軍激戰三天三夜,敵軍未能越雷池一步。最後,敵軍於1月29日,乘黃洋界上濃濃大霧,在原寧岡縣斜源村收買一個出賣自己靈魂的遊民陳開恩帶路,他們繞道黃洋界右側隱蔽的山溝里,偷偷地摸上了黃洋界,從我紅軍後側攻破黃洋界哨口防線,竄進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大施燒殺。李燦、徐彥剛等指揮員率領紅軍戰士在敵軍的夾擊中,把大家的綁腿布連線起來,吊在山崖上,一個個抓住綁腿帶往山下攀懸崖、過峭壁,最後退到原寧岡一帶山區、繼續堅持鬥爭。
在黃洋界哨口的三個工事之間,還建造一座紅軍黃洋界哨口營房。這營房是1928年夏季,由紅四軍軍委決定在原有的一座客棧的基礎上重新建造的,由紅四軍兵房建築處主任李少垣負責施工,毛澤東、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現場視察,勉勵民工加緊施工。同年8月,營房竣工,紅軍在一般情況下有一個排的兵力駐紮在營房內,日夜守衛井岡山根據地的北大門--黃洋界。1928年冬,在全山軍民挑糧運動中,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挑糧上山時,都要在營房裡休息一會,然後繼續將糧食挑往井岡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儲藏起來。1963年,營房舊址仍然由當年負責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現場指導,按原貌修復。

主要景點

1、大井:“行洲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這是當年井岡山民眾流傳的一首歌謠。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岡山上的五個 村莊--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巒疊嶂的群山層層環抱著五個村莊,其形狀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大井是五個村莊中最大的一個村子,距茨坪七公里。大井是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一代偉人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地之一。2、八面山:八面山哨口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九公里,海拔1484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五大哨口之一。站在哨口上極目眺望,連綿起伏的山峰盡收眼底,故得名曰:“八面山”。3、上井:有革命人文景觀“上井紅軍造幣廠”和自然景觀“百竹園”。

遺址變革

為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偉大勝利,1960年,井岡山管理局在剛通車的公路旁興建了一座木質結構、5米高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1962年和1965年,朱德、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時,都分別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1965年冬,將此碑改建成12米高的鋼筋混泥土結構的紀念碑,碑基就在現在主碑的位置上。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將此碑改建成呈五角形的“火炬亭”。1977年底,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火炬亭”,依然在原碑基基址上恢復原紀念碑的造型。現在這座主碑座西朝東,高12米,底座長4米,寬2.8米,正面鑲刻有朱德同志“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的親筆題字,背面是毛澤東同志的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時,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長11米,寬2.6米的橫碑,橫碑的正面鑲刻著毛澤東同志手書的“西江月·井岡山”詩詞,背面為朱德同志手書的“黃洋界”三個燙金大字。

相關詩詞

黃洋界保衛戰的輝煌勝利,成功地保衛了井岡山這塊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當湘贛兩省敵軍連夜逃竄之後,這天夜裡,戰鬥在黃洋界上的軍民們,欣喜若狂,徹夜不眠,歡呼勝利。楊至成等幾位京劇愛好者,當即就在黃洋界上模仿京劇諸葛亮《空城計》的唱段,編了一段《毛澤東的空山計》,有的敲著竹板,有的擊著臉盆,有的打著搪瓷飯碗,興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來,歌頌井岡山軍民團結禦敵的勝利,嘲諷反動派的失敗:
我站在黃洋界上觀山景,
忽聽得山下人馬亂紛紛。
舉目抬頭來觀看,
原來是湘贛發來的兵。
一來是,農民鬥爭少經驗;
二來是,二十八團離開了永新。
你既得寧岡茅坪多僥倖,
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
你既來就該把山進,
為何山下扎大營?
我這裡內無埋伏外無救兵,
你來、來、來!
我準備著紅米南瓜--南瓜紅米,
犒賞你的眾三軍。
你來、來、來!
請你到井岡山上談談革命
當時正率主力從湘南回師井岡山的毛澤東,在途中得知這次戰鬥的勝利,欣然寫下《西江月·井岡山》詩一首: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導敵軍宵遁。
這首詩謳歌井岡山軍民不畏強敵團結戰鬥,取得了粉碎湘贛兩省敵軍第二次“會剿”井岡山戰鬥的偉大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