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防洪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本書目錄,黃河防洪:水利工程,沿革,洪水災害,下游防洪體系,防汛工作,展望,

基本信息

書名:黃河防洪 (精裝) 叢 書: 黃河水利科學技術叢書
本書圖片本書圖片
作 者: 胡一三
書 號: 9787806211052
出 版 社: 黃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6-10-1
定 價: 45.0 元

內容簡介

《黃河防洪》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近50年來黃河防洪工作的策略與技術、研究與實踐方面的主要經驗和成果。包括黃河下遊河道歷史地理、黃河下游洪水防洪減災對策、黃河防凌、防洪工程及抗洪搶險五部分24個專題。

本書目錄

前言
總論
黃河下遊河道歷史地理
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理環境特徵及其學變
1 地理環境梗概
2 沖積平原地貌格局
3 地理環境演變趨勢
4 古地理環境演化
黃河下遊河道地質特徵與古地理環境
1 黃河下游區域地質構造及基本特徵
2 黃淮海平原古地理環境變遷與下游黃河古水系演化的成生聯繫
3 下游黃河形成發展的地質機理
4 下游黃河河道穩定性的地質控制機制
黃河下遊河道的五次大改道
1 邙山塌退對河道的影響
2 黃河改道的幾種見解
3 形成大改道的條件
4 黃河下游五次大改道
5 加強治理 長期穩定現行河道
黃河下游洪水與防洪減災對策
黃河下游暴雨洪水特性
1 氣候特徵
2 洪水來源
3 洪水組成與遭遇
4 洪水泥沙
5 洪水傳播
6 洪峰水位
黃河下游洪水演進分析計算
1 洪水演進影響因素
2 洪水演進水文學模擬方法
3 一維水力學模型洪水演進模擬分析
黃河下遊河道減淤措施
1 現行河道的形勢
2 水土保持的減沙效益
3 中游幹流工程攔沙及灘區放淤的減淤作用
4 借水釋濁
5 調水調沙減少河道淤積
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
1 黃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2 防洪方略
3 防洪工程措施
4 防洪非工程措施
黃河三門峽、陸渾、故縣、小浪底四水庫聯合防洪運用
1 黃河中游防洪水庫控制洪水的性能
2 三門峽、陸渾、故縣三庫聯合防洪運用
3 三門峽、陸渾、故縣、小浪底四庫聯合防洪運用
黃河下游防洪減災效益分析
1 黃河下游洪水災害
2 現行河道防洪保護區域分析
3 黃河下游防洪減災效益分析
4 擬建工程防洪效益分析實例
5 黃河防洪減災效益分析的特殊性
黃河防凌
黃河凌汛成因及其災害
1 凌汛成因
2 凌汛災害
黃河凌汛防禦措施
1 防凌工程措施
2 防凌非工程措施
黃河下游冰情預報
1 冰情預報的意義及發展
2 黃河下游冰情生消變化的基本規律
3 冰情預報方法
4 冰情預報效益
防洪工程與搶護
黃河下游堤防
1 堤防發展
2 堤防在防洪體系中的地位
3 堤防設計
4 堤防加固技術
5 堤防施工
黃河下游堤防加固技術
1 存在的問題及加固的必要性
2 堤防加固技術
黃河下游放淤固堤
l 放淤固堤的沿革
2 放淤固堤的工程標準
3 放淤固堤技術
4 放淤固堤的效果
黃河下遊河道整治
l 河道概況
2 河勢演變
3 河道整治的必要性
4 河道整治措施及工程布局
5 河道整治的作用
黃河下游彎曲性河段的河道整治
1 修建控導護灘工程的必要性
2 護灘定灣及聯灣控導典型試驗
3 河道整治的發展與完善
4 整治工程措施
5 河道整治效益分析
東平湖滯洪工程的興建與運用
1 歷史沿革與工程概況
2 工程設計
3 工程運用
4 試驗研究與洪水分析
黃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
l 防洪工程管理概況
2 檢查觀測和維修養護
3 技術管理
4 經營管理
黃河堤壩工程的搶護
1 險情發生的原因
2 險情搶護的三要素
抗洪報償險紀實
附錄 黃河基本數據
後記

黃河防洪:水利工程

黃河以沙量大,洪水災害嚴重聞名於世。黃河的洪水災害主要是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引起的。此外,上中游地區有土石流,濱海河口三角洲有不同程度的風暴潮等災害。黃河的主要防洪河段:上中游是蘭州、銀川、包頭、西安等城市和包蘭、隴海鐵路,以及寧夏、內蒙古河套平原,汾、渭、伊、洛河中下游的糧棉基地;下游是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黃淮海平原,兩岸城市眾多、工農業發達,並有中原、勝利兩大油田,以及京廣、京滬、京九、隴海、新菏等溝通全國的鐵路幹線,在全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黃河下游洪水來勢兇猛,陡漲陡落,預見期短,挾帶大量泥沙,河道沖淤劇烈,又為地上懸河,且常發生“橫河”直衝大堤,不僅大洪水有漫決的危險,中常洪水也有衝決的可能。冬季又常發生凌汛,威脅兩岸安全。因此黃河下游是防洪的重點。

沿革

在遠古時代,人們以採集和漁獵謀生,洪水一來,“擇丘陵而處之”。氏族部落定居後,開始了農業生產,為了生命財產安全,出現了“共工堙水”、“鯀障洪水”,修一些簡單堤埂圍護田、廬。傳說禹改“圍堵障水”為“疏川導滯”,平息了水患。到了公元前400多年的戰國時代,黃河下游堤防已具有相當規模。但是,由於泥沙特多,下遊河道難以挾帶,河床逐年抬高,西漢後期開始形成地上河,河患增多。經過多次改道,均在現行河道以北匯入渤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後,黃河奪淮改入黃海,採取修渠築堤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明代潘季馴曾提出“束水攻沙”理論,運用塞決築堤、挽河歸槽、淤留灘高、蓄清刷黃等措施,取得一個時期的安瀾。至1855年,蘭陽(現蘭考縣境)銅瓦廂改道奪大清河又入渤海,就是現行河道。1938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阻止日軍西侵扒開花園口大堤,使黃河奪淮9年,至1947年5月堵複決口,河歸故道。

洪水災害

黃河上、中、下游都有洪水災害,但下游最嚴重,歷史上被稱為“中國之憂患”。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1938年間的2540年中,下游決口泛濫年份有543年,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曾北侵海河,南奪淮河,波及範圍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5省25萬平方公里。據記載,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洪水為最大,在黃河中下游均發生決口奪流的嚴重災害。近代有實測洪水資料的1919~1938年間的20年,就有14年發生決口災害。其中1933年陝縣站22000立方米/秒的洪水,來沙量達39.1億噸,高村以上河道淤積17.2億噸,兩岸多處決口,受災面積110萬公頃,災民270多萬人。黃河下游凌汛災害也十分嚴重,在1883~1938年的56年間,凌汛決口就有21年。1951年和1955年在河口地區也因冰凌卡塞無法搶護,而在利津王莊、五莊附近堤防決口。

下游防洪體系

1949年以來,黃河開展了大量的防洪工程建設。根據除害興利的治水方針,採用“寬河固堤”的措施,加高加固大堤,廢除河灘民埝,增強河道排洪能力,並開闢了北金堤分滯洪區和修建了東平湖分滯洪工程。同時,進行了全流域的調查研究,編制流域綜合治理規劃,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屆全國人大第2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867座,總庫容750多億立方米。乾支流共修建主要堤防7547km,下游堤防經過4次大規模加高加固和50多年的治理,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黃河下游防洪體系,“上攔”即在上中游水土流失區開展水土保持,在中游修建水庫攔蓄洪水泥沙;“下排”即在下游繼續加高加固大堤,積極進行河道整治,排洪排沙入海;“兩岸分滯”即在兩岸利用窪地、湖泊開闢分滯洪區,以防禦超標準洪水。同時進行了洪水情報預報、通信系統建設,可防禦花園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的洪水,遇超標準洪水可採取分洪或緊急措施。主要工程如下:
堤防新修、加培臨黃堤、河口堤、北金堤、湖堤等各類堤防總長度為2291km。其中臨黃大堤1371km,大堤高度一般為7~10m,最高達14m。20世紀70年代以來,根據黃河水沙的特點,利用兩岸引黃涵閘、虹吸管、揚水站、吸泥船,引、抽黃河渾水,將泥沙沉積在堤的背水側,加固大堤。此外,為保護油田和農牧業開發,在河口地區修有防護堤、防潮堤等。
河道整治黃河下游屬於強烈堆積性的河道,河勢遊蕩擺動劇烈,常發生“橫河”直衝堤防,歷史上曾多次衝決堤防。為了控導主溜,穩定河勢,縮小遊蕩範圍,從1950年開始,分河段進行了河道整治,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已在防洪、供水、灘區安全及交通方面發揮了作用。
分滯洪工程黃河下遊河道上寬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為處理超過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開闢了東平湖和北金堤分滯洪工程。為減免凌洪的威脅,在山東窄河段的齊河縣與墾利縣分別修建了河道展寬工程。
乾支流水庫為了控制洪水,並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先後在黃河幹流修建了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庫,在支流修建陸渾、故縣等水庫:(1)三門峽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8.84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最大堤高106m,控制了河口鎮至龍門、龍門至三門峽兩大洪水來源區。水庫原規劃為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綜合利用,總庫容354億立方米,初期運用水位335m相應庫容96億立方米,經淤積後,庫容約60億立方米。1960年蓄水運用後,庫區泥沙淤積嚴重。經60年代後期以來兩次增建、改建。1974年後運用方式改為“蓄清排渾”,即非汛期蓄水,汛期暢泄,緩和了庫區的淤積,保持了有效防洪庫容。在歷年防洪、防凌以及蓄水、發電的運用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小浪底水庫位於幹流最後一個峽谷的下口,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里,最大壩高154.0m,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其中長期有效庫容51億立方米,與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聯合運用,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站防洪標準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並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利用死庫容攔泥沙和進行調水調沙可使下遊河道減淤約相當於20年的淤積量;還可蓄水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利用。(3)陸渾水庫位於支流伊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最大壩高55m,總庫容13.86億立方米,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供水和養殖等運用。(4)故縣水庫位於支流洛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5379平方公里,最大壩高125.0m,總庫容11.75億立方米,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供水等綜合利用。
洪水預報警報、通信系統黃河流域有由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等組成的水情站網。在洪水預見期最短的三門峽至花園口產洪區,建有水情遙測系統,並可利用衛星雲圖進行洪水測報預報。同時建有三門峽至鄭州、鄭州至濟南一東營微波下線,在下游灘區、東平湖、北金堤分滯洪區還設有洪水警報系統,傳遞水情、工情信息,發布調度指令與警報,並開發了防洪決策支持系統。

防汛工作

近期黃河下游防洪任務是,確保花園口站發生22000立方米/秒洪水大堤不決口,遇特大洪水要盡最大努力,採取一切辦法縮小災害。洪水調度的原則是,合理利用乾支流水庫調蓄洪水,充分利用河道排泄洪水,必要時運用分滯洪區分滯洪水。
流域內各省、自治區都建立了防汛指揮機構,分別負責本地區的黃河防汛。陝西、山西、河南、山東4省及濟南軍區組成黃河防汛總指揮部,統籌黃河下游和三門峽水庫的防汛工作。沿河各地(市)、縣也相應建立防汛機構,負責組織民眾,籌集料物以及對所轄河段的大堤防守搶險,實行防守責任制。民眾防汛組織一般分為基幹隊、搶險隊及預備隊,每年組織200多萬人的民眾防汛隊伍,並經技術培訓、演習,發生大洪水時可迅速上堤防汛,流域機構、省防汛部門設有專業防汛搶險隊。必要時還可進行全民動員,投入抗洪搶險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承擔著最重要河段的防汛任務和搶險工作。黃河水利委員會及其下屬的河務局是黃河各級防汛指揮部的辦事機構,負責防汛技術指導。黃河水利委員會掌握全流域的雨情、水情,發布洪水預報和警報,研究制定各類洪水的防禦措施。
上遊河段防洪保護重點是蘭州市和寧夏、內蒙古河套平原以及包蘭鐵路和工礦企業等。蘭州市、寧夏、內蒙古沿黃兩岸平原地區防洪依靠堤防和控導工程。劉家峽水庫在汛期調節洪水,控制下泄洪峰流量不超過6000立方米/秒,相當於50年一遇。龍羊峽水庫以發電為主,結合防洪、灌溉和供水,也可提高劉家峽水庫、鹽鍋峽水電站、八盤峽水電站和蘭州市的防洪標準。
寧蒙河段和黃河下游防凌凌汛期間,劉家峽水庫和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分別控制黃河上游的寧夏、內蒙古河段和下遊河段的下泄流量,減少封河期的槽蓄增量,以削減融冰解凍時的凌峰。下游必要時還可利用河道展寬區和兩岸引黃涵閘分泄洪水,減免災害。

展望

黃河下游洪水災害的根本原因是水少沙多,河道淤積嚴重,洪水位不斷抬升,堤防被迫越修越高,風險越來越大。由於洪水、泥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得到有效控制,決定了黃河防洪的長期性。因此必須長期進行水土保持,在中游修建控制性水庫,減少入黃泥沙,減緩河床抬升速度,並繼續鞏固完善各類防洪措施,特別要加快放淤固堤和河道整治工程建設,增強河道防洪排沙能力,最佳化水沙調度技術,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以求黃河的長治久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