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山

黃永山1912年生於福建長汀縣四都鄉古嶺村。因家境貧寒,身為長子自幼便放羊牧牛、田間耕作、幫著維持家庭生計。

基本介紹

  • 本名:黃永山
  • 所處時代:中國人民共和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長汀縣四都鄉羊古嶺村
  • 出生時間:1912年
  • 去世時間:1994年
  • 主要成就:福建省第三、四屆政協委員
簡介,經歷,

簡介

黃永山(1912-1994),福建省長汀縣四都鄉人。

經歷

16歲到鄰鄉製作缽頭瓦盆的作坊當學徒,期間接觸到當時正轟轟烈烈開展的革命鬥爭,懂得了革命的道理。1929年在家鄉長汀加入了工農赤衛隊, 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十二軍三十四師一零一團一營任戰士、副班長、班長。第二次反“圍剿”戰鬥負傷痊癒後任紅軍總部通訊員。1931年8月調任毛澤東警衛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的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期間任毛澤東主席警衛班長、紅軍中央一隊副隊長、隊長(中央紅軍總部管理科長)、為保衛毛主席等中央首長安全到達陝北延安,做出了貢獻。到達陝北後,入紅軍大學學習,隨後任紅軍大學教導連連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副營長、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二分區十九團營長、副團長、團長等職。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和多次反掃蕩作戰。多次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1942年,根據晉察冀軍區“變敵占區為游擊區,變游擊區為根據地”的作戰方針,率部向盂壽敵後挺進,面對4、5倍於自己的敵軍展開了靈活的對敵鬥爭,在一個月內9次突破日軍的大合圍,經過10個月的艱苦鬥爭,建立了130多個抗日政權,開闢了晉察冀軍區與晉西北、晉東南、延安等抗日根據地往來的重要樞紐和重要糧食產地--盂壽根據地,保證了抗日交通線的通暢。同時,牽制了敵軍向晉察冀根據地“蠶食”進攻的軍事力量,而從盂壽根據地徵集到的糧食不僅保障了晉察冀軍區二分區機關和部隊的糧食供應,還支援了軍區和四分區的一部分,從而緩解了根據地糧食困難的情況。在盂壽一帶,黃永山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多謀善戰,機智果敢的作戰指揮,讓侵華日軍膽戰心驚,懼恨的稱他為“黃蠍子”。所率團被軍區授予“勢如破竹十九團”榮譽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黃永山任晉察冀軍區獨一旅副旅長、華北軍區補訓第三旅旅長、華北軍區教導第三師師長等職。參加了古北口、冀東熱(河)西不老樹、孟津、易滿、平漢、解放石家莊等戰役。在解放石家莊戰役中率獨一旅攻克了飛機場,切斷敵人的空援,為全殲守敵創造了條件,朱德總司令稱讚該旅立下了首功。
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成立後,他所率的部隊是我軍第一支參加開國大典的受閱師。1955年,毛澤東將"向世界展開新中國武裝力量"的任務交給該師,至此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外開放第一師。後任任福建省軍區第四分區(原閩侯軍分區)第一任司令員等職。
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勳章。行政9級,正軍級。福建省第三、四屆政協委員。
1994年1月在福州逝世。
黃永山簡歷
1930年5月 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班長、連長
1943年9月 晉察冀軍區第二分區第19團 副團長兼參謀長
1945年2月-9月 晉察冀軍區第二分區19團 團長
1946年8月-1947年 晉察冀軍區獨立第一旅 副旅長
1948年9月 華北軍區補訓兵團第3旅 旅長
1949年6月 華北軍區教導第三師 師長
1949年8月—1950年5月 福建軍區第四分區(由第十兵團兼)司令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