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梔子褐紋斑病

黃梔子褐紋斑病

黃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褐紋斑病,即黃梔子褐色雲紋斑病的簡稱。它是80年代初期湖南發現的寄主新紀錄病害。凡是黃梔子栽培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尤其湘潭縣、邵東縣藥材種植場發生嚴重。據在湘潭縣烏石鄉和邵東縣龍公橋鄉調查,前者(1983年)林地一般株發病率為20%,嚴重地段株病率達46%;後者(1985年)苗圃地株發病率為17%,重病圃地株病率達44%。感病黃梔子輕者葉、萼上星點斑痕累累,失綠黃化,生長不良;重者葉急性失綠,變黃褐色脫落。病株冬天如同火燒,春天則成光桿禿頂。

該病導致黃梔子落花、落果、落葉,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果實產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梔子褐紋斑病
  • 主要危害作物:黃梔子
  • 主要為害部位:葉
分布危害,疾病症狀,疾病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危害

黃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褐紋斑病,即黃梔子褐色雲紋斑病的簡稱。它是80年代初期湖南發現的寄主新紀錄病害。凡是黃梔子栽培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尤其湘潭縣、邵東縣藥材種植場發生嚴重。據在湘潭縣烏石鄉和邵東縣龍公橋鄉調查,前者(1983年)林地一般株發病率為20%,嚴重地段株病率達46%;後者(1985年)苗圃地株發病率為17%,重病圃地株病率達44%。感病黃梔子輕者葉、萼上星點斑痕累累,失綠黃化,生長不良;重者葉急性失綠,變黃褐色脫落。病株冬天如同火燒,春天則成光桿禿頂。
該病導致黃梔子落花、落果、落葉,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果實產量。

疾病症狀

主要侵害葉片,但也為害花萼至宿生萼和果實。發病初期,葉、萼上出現淡黃色、黃色、桔黃色至褐色小點。以後繼續發展,變成具有褐色環紋,中央呈白色、灰白色、桔黃色,邊緣有淡黃暈圈的圓斑。葉萼上幾個、十幾個、數十個淺色圓點斑,好像天上的星星,故此期稱星點斑。其後逐漸隨病程的深化,症狀演變為三種類型。
星點斑:病斑不再擴展,邊緣褐環加粗,顏色變深呈黑褐色隆起線,而其中央仍作淺色圓點的星點斑,可遍布全葉。
輪紋斑:病斑圓形、半圓形,斑中央為淺色圓點,周圍多有黃色暈圈,輪紋明顯呈褐色同心圓狀。
褐色雲紋斑:病害在適宜環境條件下急性發展。病斑上環紋寬廣、顏色淺、輪紋隱約,邊緣暗褐色或呈水漬狀、不增厚、病健交界處不明顯。有的數個病斑合併成土黃色、黃褐色暗褐色的橢圓形、半球形、多角形大病斑。葉上呈現深淺褐色相間的雲紋。
後期,在病斑上(除星點斑外)散生或密集針尖狀小黑點,兩面生。潮濕條件下長出淡灰色或稍帶亮綠色的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最後在深褐色萼和灰白色葉、果病斑上產生黑褐色乳頭狀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座,葉面較多,背面稀少且色淡。

疾病病原

由茶球腔菌(Mycosphaerella theae Hara.),無性世代為茶灰星尾孢霉(Cercospora theae(CaV.)Breda.)引起。病菌的子囊座生於寄主組織下,初期壺形或鴨梨形,後期圓球形、橢圓形,褐色至黑褐色,具有擬孔口。後突破表皮外露,單個散生,較少群集,直徑為31.2~114μm;子囊棍棒形,束生,無柄,雙壁,無色,含孢子8個,雙列,大小為18~48μm×4.8~8.4μm;子囊孢子無色或淡亮綠色,鞋底形、長橢圓形,一端稍大,雙胞,隔膜基本在中間且多不縊縮,大小為6~12μm×1.8~3.6μm。分生孢子座生於寄主表皮下,後外露,橢圓形、扁球形,少數不規則形,褐色至黑褐色,直徑為16.8~103μm;分生孢子梗從子座長出,叢生,淡黃色到黃褐色,多為單胞,少數雙胞,偶爾多胞,頂端較細圓或寬廣近平截、色淡、幾乎與孢子同色,基部壁厚,顏色深,不分枝。一般孢梗非常短,以致看起來像是子座的周生細胞或延伸細胞。少數頂端有1~2個孢痕或波紋狀彎曲。大小為2.4~24μm×2.4~6.8μm;分生孢子披針形、棍棒形,向頂漸細成圓錐狀,基部近平截,直或彎曲,近乎無色或淡亮黃色。孢子隔膜隱約可見,或具有3~10個細胞。大小為14.4~68.4μm×1.2~4.8μm。

發生規律

病菌在罹病葉、殘留果及其萼片上越冬,翌年3~4月份形成子囊座,子囊孢子陸續成熟後借風、雨水、昆蟲等傳播。侵染新的葉、萼,出現病斑,隨後產生分生孢子,以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
病害輕重與立地條件、氣象因子等有密切關係。一般邊行,特別是迎風邊行發病較重。地勢低洼漬水地比地勢高排水好的林地發病率高。鬱閉度大的林分病害也較重。湖南湘潭地區,6—8月份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大量飛散傳播期,此時間內如逢降雨多風,則病菌迅速蔓延為害而病重。還有,早春低溫寒潮,正值黃梔子開花現蕾期間,此期連續陰雨連綿,極有利於病菌生長繁殖、侵染傳播,發病嚴重。
在湘潭縣試驗點病害研究中觀察到,不同品種或類型的黃梔子抗病性差異很大。如樹型圓頭,樹勢開闊,枝條健壯,倒卵圓形大葉、葉色濃綠、葉肉質地厚的黃梔子很少感病。反之,樹冠尖頂,枝條稠密、瘦小,披針形、黃綠色小葉,葉肉質地薄的梔子則極易發病。

防治方法

1.生產中淘汰容易感病的黃梔子,同時選用、培育、發展抗病品種或類型,這是防治該病的根本措施。
2.加強整形修剪:黃梔子的樹型一般以單主幹開放自然形比較理想。修剪應側重主幹主枝上的抹芽除萌,同時將病蟲枝、葉、殘留小果、雜草灌木、萌芽條、藤蔓,以及樹內部過密的細弱枝等剪除清理。冬天結合清園、冬培,修整樹型,既可根除和減少病原潛伏場所,又有利於黃梔子通風透光,充分利用空問,調節樹體各部分的分配,減少不必要的營養損失,促進樹木生長茁壯,提高其本身抗病能力。
3.保花保果措施:在黃梔子花謝四分之三左右,採用“九二O”30~45mg/kg,或0.5%硼酸液,或食醋50倍液,擇無雨天氣進行葉面噴施。這樣可以促使花、萼、果等健壯生長發育,抵禦病菌侵襲,防治落花落果。
4.治蟲:蟲害造成傷口並且帶菌傳病,因此及時防治各期害蟲,如大透翅天蛾、卷葉螟、龜蠟蚧等是防治該病害的有效方法。
5.苗期病和重病區實行藥物防治:發病前期採用1%波爾多液葉面噴霧,即早春黃梔子剛展葉時開始,隔半個月1次,連續2—3次,預防初次侵染。6~8月份發病盛期,採用50%代森鋅600~800倍液,或36%代森錳200~300倍液噴灑,每月1次,連續3次,可以控制病害蔓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