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古棗園

黃帝古棗園

黃帝古棗園位於河南新鄭市孟莊鎮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積約680多畝,相傳為軒轅黃帝帶領群臣栽植棗樹的地方。至今仍有樹齡在500年以上棗樹有568棵,均系明朝初年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帝古棗園
  • 地理位置:河南新鄭市
  • 氣候類型: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680多畝
概況,主要景點,棗樹王,二仙亭,黃帝觀棗台,

概況

其中一株胸圍3.1米,樹齡600多年,且枝葉茂盛,碩果纍纍,被國家林業部專家測定為目前全國最古老的棗樹,人稱“棗樹王”,並稱這樣的古樹園在國內實屬罕見。被列入保護的還有“棗樹二王”、“八仙樹”、“將軍樹”、“合歡樹”、“公主傘”、“二仙亭”、“黃帝觀棗台”等景點。
新鄭是紅棗的故鄉。根據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碳化棗核證明新鄭紅棗已有八千年的歷史。新鄭紅棗以核小肉厚,香甜可口、藥補共濟而譽滿海內外。
“八月十五到,遍地紅瑪瑙”。每年七、八月是大棗收穫的季節。這時來到棗鄉,踏上那軟綿綿的沙土地,看到那綠遍原野的棗林,面對滿樹清脆欲滴的顆顆鮮棗,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醉,把您帶回到大自然懷抱,融入翠綠的植物海洋中。在這裡,您可以幫棗鄉人打大棗,拔花生,吃農家飯,住農家院,享農家樂,使您親身體驗豐收的喜悅,盡情享受和諧優美的田園風光,圓您一個輕鬆愉快的綠色假日夢。
大雪紛飛的冬季,古棗園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銀妝世界裡,古樹枝頭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朵朵白雲,排排雪浪,十分壯觀。
這片充滿神奇色彩的古棗園,不僅是新鄭大棗悠久歷史的直接見證,更是新鄭大棗走向輝煌的精神支撐。

主要景點

棗樹王

黃帝古棗園內有一株古棗樹,十九世紀末遭受雷電,擊毀樹冠主幹部分的四分之三和樹身西南面的樹皮,仍然枝葉茂盛,碩果纍纍,被稱為“棗樹王”。1997年,國家林業部來新鄭考察大棗時,經過專家測定認可,全國的所有棗樹都沒有“棗樹王”粗大,論證樹齡在600年以上,樹圍3.1米,盛長期樹冠14米,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棗樹王。

二仙亭

二仙亭位於黃帝古棗園內。
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河南省新鄭市,並在新鄭建立了有熊國。他經常訪察民情,精心治理,把地處中原的有熊國治理得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直到99歲高壽時,他還念念不忘民間疾苦。由於年高體弱,不能到處遠私訪,就經常在都城周圍訪察民情。一天,他帶領娘娘嫘祖和大臣“風后”到離城20多千米的村子訪察,一片茂密的棗林(即現在的古棗園),正值棗熟季節,紅瑪瑙似的紅棗掛滿枝頭,綠葉紅棗,景色迷人。忽然一種奇鳥在棗樹上鳴叫“早了……早了……”,奇鳥銜了一顆紅棗丟到黃帝身邊,大臣“風后”聰明過人,認為是不祥之兆,勸黃帝返回都城。黃帝一行往前走了一會兒,見前面沙崗上出現了一座涼亭。黃帝年高體弱,甚感疲憊,便命令到亭子裡歇息片刻。走到亭子下邊,看見亭子裡有兩位紅顏鶴髮的老翁在對陣下棋,“風后”上前恭敬問話,二位老翁不予理睬,專心下棋,只聽他們嘴裡念叨什麼“九九歸一……九九歸一……”,然後隱身而去。“風后”感到不妙,請娘娘嫘祖勸黃帝早返京城。黃帝這時也預感身體不適,實在太累,就同意不再訪察,儘快返回京城。當他們走到離都城很近的能莊時,黃帝突然臉色異常,暈倒駕崩,享年99歲。後來經天神託夢娘娘嫘祖,才知黃帝是天庭軒轅星下凡黑心世為九五之尊,要治理中原,統一部落,造福百姓,應於99歲歸天復位。亭子裡下棋的二位仙翁就是玉皇大帝派往下界指點黃帝歸天的太乙真人和太白金星。後人把這個亭子取名二仙亭。
因年久失修,亭子早已毀壞。二仙亭是根據民間傳說在原崗原址上重建的,以示黃帝恩德萬古流芳。

黃帝觀棗台

黃帝觀棗台位於中華古棗園西南部茂密的棗林中,是一個碉堡式的建築。從裡面拾階而上,登上十餘米高的台頂,放眼望去,到處是一望無際的棗林,到處是綠的世界,紅的精靈,滿眼綠波無限,十里紅果飄香。
相傳,遠古時期,這裡就是茂密的棗林。黃帝的一個叫明秀的公主,無意之間聽說了這處美景,就帶著丫鬟,私自出宮,直奔棗園而來。明秀公主不僅飽嘗了棗園美景,景不醉人人自醉,像著迷了一樣,說什麼也不願再離開了。再加上她在這裡,遇到了一個和宮中完全不同的人物,一個天真活波、聰明能幹、善解人意的棗童。兩人一見如故,感到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於是,兩人就天作媒,地作證,紅棗作聘禮,棗林為賓客,私定終身,共浴愛河。
黃帝聽說後,非常生氣,就帶著他的一班大臣前來興師問罪。然而,當他來到這片棗園時,也被這裡的美景驚呆了,感到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有幾回聞?又看到棗童也確實不同凡響,聰慧過人。於是,就順坡下驢,做了個順水人情,為明秀和棗童在棗園中舉行了一個既隆重又特別的婚禮。並且在每年秋天,都會帶著一班臣子來這裡觀嘗美景。所以,人們就把這個高台叫做黃帝觀棗台。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河南新鄭發生了大旱,樹木乾枯,莊稼顆粒不收,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輔佐皇帝官拜宰相的高拱(河南新鄭人)秦明聖人,懇請對新鄭賑災免糧。世宗皇帝聽後半信半疑,認為高拱偏愛家鄉,便攜大臣張居王、高拱、馬文升等大臣親自到新鄭察看災情。世宗一行到了新鄭略加休息後,讓新鄭知縣帶路順城東沿馬陵崗往東北訪察。一路上黃沙飛揚,淨是寸草不長的沙土丘崗。世宗皇帝也覺心寒,認為高拱所奏屬實,決定對新鄭免糧。但大臣張居正則認為知縣所帶之路淨是荒崗野嶺,不能代表整體情況,於是奏道:“萬歲,臣認為訪察不夠全面,是否到沙崗下面了解一下。”皇帝準奏。他們便又來到栗元史村的西南地(也就是今天的古棗園),看到成行的樹木枝葉乾枯。皇上問高拱:“高愛卿,這是什麼樹,為啥都不長樹葉?”高拱奏道:“萬歲,當年您品嘗過的甜似蜜的紅棗就結在這種棗樹上,因久旱不雨,樹葉都落光了”。皇上和大臣都感到災情確實嚴重。由於半天的鞍馬勞頓,皇上和大臣都有些累了,皇上就下旨在棗林休整片刻。世宗皇帝坐在一棵棗樹下,護衛將軍站在背後,3位大臣坐在皇帝西南方,面地皇帝,誰也沒有說話,都在閉目養神。站在前面的隨從太監當時不能休息,眼往四周看了一下,驚喜地發現皇上身邊的這棵棗樹長得特別粗大,立即討好好:“萬歲,您貴為龍體,身邊的棗樹也好粗大中!”皇上聽後,睜開龍目一看,脫口而出:“不錯,這棵棗樹比四周的都粗大,可謂棗樹王也!要是風調雨順,一定枝葉茂盛,好像聯的一把避日傘”。皇上休息片刻後,由於勞累,便傳旨回京,認為高拱所奏俱實,當即決定對新鄭賑災,免糧一年。其實,在“棗樹王”背面較遠處還有一棵更粗大的棗樹,不過未被皇上發現,氣的肚皮都炸了,從此少氣無力地不再長了,至今也沒趕上棗樹王粗大。後人為了感謝世宗皇帝賑災免糧的恩德,一直把皇上封的棗樹稱為“棗樹王”。“棗樹王”西南方有一棵棗樹長了三個股條,就長在高拱張居正、馬文升當年坐的地方,百姓稱它為“三官樹”。“棗樹王”東側的兩棵大棗樹,則被稱為“二將軍”。被氣炸肚皮的那一棵棗樹,人們稱它為“二棗王”。據專家測定,“棗樹王”樹齡在600年以上,樹圍3.1m,盛長期樹冠14m,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棗樹王了。由於19世紀末雷電擊毀了樹冠主幹部分的3/4和樹身西南面的樹皮,“棗樹王”從此生長緩慢,逐年衰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