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道中

《黃州道中》是元朝文學家張養浩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描繪了作者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首聯是作者的獨白,表現作者內心的疲倦,頷聯通過景物描寫,寓情於景,表達作者內心的孤獨與落寞,頸聯運用比興的手法,把落寞的孤雁比作作者自己,表達內心的感傷,尾聯描寫作者內心的種種感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種種矛盾心理。詩中通過廣泛用典,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的厭倦,和為民請願的高尚情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黃州道中
  • 創作年代:元朝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張養浩
  • 作品出處:《元詩別裁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黃州道中
濯足常思萬里流,幾年塵跡意悠悠。
閒雲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
落日斷鴻天外路,西風長笛水邊樓
夢回已悟人間世,猶向邯鄲話舊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濯(zhuó)足”句:用晉左思《詠史》“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句意,以示志向高遠,品格脫俗。
②“閒雲”句:借用宋王安石《雨過偶書》中“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之句,言自己事業無成。
③長笛水邊樓:由唐趙嘏《長安晚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句中化出。
④“夢回”二句:用黃粱夢典故。唐沈既濟《枕中記》載盧生於邯鄲客店遇道士呂翁,生自嘆窮困,翁授枕使入夢,夢中歷盡榮華富貴,及醒,店主炊黃粱未熟,觸類如故。人間世,既指世間之事,亦關合《莊子》中篇名。

白話譯文

望著那悠悠奔流的江水,羈旅的惆悵,仕途的坎坷,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樂愁萬緒,不禁紛至沓來,湧上心頭。絲絲愁緒,恰如這長江流水一樣悠悠不盡。
仰望天穹,萬里寥廓,只有孤雲一片悠悠飄浮;俯視大地,木葉黃落,百卉凋零,一派肅殺、蕭瑟的秋光秋色。
寥廓的天際中,一隻失群的孤雁,在黯淡的夕陽餘暉下孑然遠去,西風依舊,長笛淒涼婉轉的聲音傳至水邊樓。
經過種種人生的起起落落,已經夢醒領悟了這個世間真理,但仍然要堅持為民請願,執著追求致君澤民的理想。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至大二三年間(1309—1310)。當時作者任監察御史,奉使南行,途經黃州。蘇東坡曾貶謫黃州,黃州遂成為騷人墨客觸景興感的名勝之地,陳益稷有詩云:“赤壁冷煙銷魂卒,黃州淡月照坡仙。”張養浩行經黃州道中,又適逢使人多愁善感的秋季,觸景生情,自不免思緒萬千,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首先化用左思《詠史》“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語意,既表現了超塵絕俗的豪邁氣概,又流露出除塵去垢的高潔情懷。作者奉使高京南行,一路風塵,加上長期仕途奔波勞碌、“向年塵跡”,即仍然志不獲展,所以常思濯足長流以洗滌官場上的塵癢污秒,即時有歸隱念頭。詩人望著那悠悠奔流的江水,羈旅的惆悵,仕途的坎坷,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樂愁萬緒,不禁紛至沓來,湧上心頭,“剪不斷,理還亂”,詩人的愁緒,恰如這長江流水一樣悠悠不盡。
第三、四句,既寫實景,又含比興。仰望天穹,萬里寥廓,只有孤雲一片悠悠飄浮;俯視大地,木葉黃落,百卉凋零,一派肅殺、蕭瑟的秋光秋色。作者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自己的境況和情懷。“閒雲”句,作者比自己如孤雲,漂泊無依,以狀旅途乃至仕途的孤獨寂寞。並以孤雲不成雨,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有志無成的感慨。詩人素有遠大政治理想,但由於政局變化多端,“致君澤民”的抱負長期遭受壓抑不能得以施展,因而詩人即景抒懷,深刻表現了他內心的傷感。“黃葉”句,借秋季時令景物的蕭索,隱喻自己壯志未酬,而歲月蹉跎,韶華易逝,大有屈原《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之意,但更加含而不露。
五、六句,“落日斷鴻天外路,西風長笛水邊樓”。再進一步渲染此寥落失意之情。上句寫目盡天涯,寥度孤淒的視象,下句寫臨水登樓,遊子淒涼的聽覺。寥廓的天際中,一隻失群的孤雁,在黯淡的夕陽餘暉下孑然去,“天外路”狀其征途遇遠,歸宿來卜。這秋空孤鴻,孑然無依,前途渺然,正是詩人離家萬里,宦遊失意的象徵。與辛棄疾《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的心境可謂異曲同工。秋風中登樓臨水,憑欄遠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忽然一聲長笛悠然響起,笛聲在秋風中那樣悠揚淒婉,那樣如泣如訴,是在喟嘆韶光易逝的悲涼,又好似傾訴人生坎坷的感嘆。吹笛的人啊,你只管傾訴自己內心的衷曲,可曾想不到還有一個人也在聆聽中黯然神傷,這兩句化用唐朝詩人趙嘏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所不同的是,趙嘏寫的是晨曦初見之景,使人感到淒清,而詩人卻巧妙地移接為令人銷魂的落日黃昏之時,淒清之外,更添遲暮之愁。淒涼冷落的秋色,時時觸發著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回首往事,自己抱著遠大的理想,懷著一腔熱忱投身仕途,勤於王事,但武宗一朝政治的腐敗,使詩人感到理想難以實現,官場的黑暗,使詩人感嘆人生如夢,榮華富貴,恍如過眼煙雲,頃刻便會消逝。
因此“夢回”句,是作者身經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後,夢醒悟世,領悟了《莊子人間世》中“清靜無為”,以及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妙諦,流露出的退隱之思。但接著卻又寫出“猶向邯鄲話舊遊”,這裡雖有宦海如夢之意,但並不是表明毅然歸臆的決心,而是感嘆自己夢醒之後,仍然執著於“致君澤民”的理想,仍然辛苦地奔走在“邯鄲道”上,人間富貴榮華的夢可以醒悟,而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當然夢寐以求。正因如此,作者此時不辭辛勞地為王事奔忙,待回京後,又滿懷熱忱地寫出《上時政書》,冒死指斥時弊。這裡既有仕途失意的虛幻感,又有不甘寂寞的濟世心,詩人表現了在仕隱行藏上的複雜矛盾心情。
詩中將典型景物與特定心境結合起來,景語即情語。閒雲、黃葉、落日、斷鴻,本是深秋季節的異常最物,而這些景物又與宦遊漂泊,風塵碌碌、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表象融會入詩,加上高樓笛韻的烘托,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渾然無間的藝術境界,含蓄深沉而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許結《歷代詩詞鑑賞》:詩人已經參悟了人生道理,自述幻想已破滅,只剩下擺脫塵俗的心愿,卻依然身陷於這邯鄲夢中,無法釋然,難言放棄。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歷代古詩鑑賞 下全新校勘珍藏版》:詩中寫了作者不願為官的心情,尾聯以自嘲的方式表達了無可奈何之感。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30),字希孟,號雲莊,祖籍今章丘市相公莊,元朝散曲家。曾官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為官廉潔清正,為人民所敬仰。存小令161首,套曲兩篇。有文集《歸田類稿》、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