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松故居

黃培松故居,位於今南安市洪梅鎮六都村後坑壤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培松故居
  • 位置:南安市洪梅鎮六都村後坑壤自然村
  • 紀念人物:黃培松
  • 建設時間:1851-1861年第一座
名人簡介,故居簡介,

名人簡介

黃培松(1855—1925),又名爾琴,字賢禮,號菊三,福建南安人。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試不中。因身體魁梧、膂力過人,便拜晉江羅溪(今泉州市洛江)武舉人黃紀堂為師,棄文習武。清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闈鄉試獲第二名;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闈會試獲第一名,殿試欽點狀元及第,授一等侍衛。不久,出任廣東參政、游擊,旋升瓊州總兵,記名提督。以軍功賞“卓卓勇巴圖魯”頭品頂戴。
宣統三年(1911年),中國同盟會根據孫中山主持制定的計畫,由黃興率領革命黨人在廣州舉行起義,進攻兩廣總督衙門。兩廣總督張鳴岐調集大批清軍鎮壓。被俘的革命黨人受審時,黃培松以協督職務參與審判,並受命為監斬官,引起泉州革命黨人的憤慨。武昌起義後,泉州革命黨人發動民眾將泉州開元寺前為黃培松中狀元所立的狀元牌坊拆毀。
1913年,黃培松為福建護軍使,進駐福州;1915年,他駐廈門,加強鎮壓革命黨人。1916年6月,北洋軍閥執政,薩鎮冰為福建清鄉督辦,舉黃培松為會辦,黃培松目睹革命黨人為國捐軀的壯舉、清政府的腐敗、袁世凱的賣國、南北軍閥混戰,對時局的認識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濫施刑殺。國民政府為此贈予“培威將軍”稱號。1922年,黃培松解甲隱居廈門,倡建廈門江夏祠,後病卒於福州。

故居簡介

黃培松故居,位於今南安市洪梅鎮六都村後坑壤自然村。故居包括3座兩進五開間大厝和1座書軒,建築順序自東南至西北,建於不同時期。這些大厝相隔頗近,大致呈一字排開,顯得古樸整齊,堂皇壯觀。建築布局坐東北朝西南,大致可見黃家的經濟發展與官場的顯赫過程。
故居這三座兩進五開間連雙護厝建築物均為磚石木構造。第一座大厝當為鹹豐年間(1851—1861年)所建,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懸山式,燕尾形屋脊飾“龍穩”,天井用鵝卵石鋪築。大廳磚砌牆裙,牆壁用葦稈和泥灰粉刷,卷棚式雙護厝。大門鐫刻一副對聯為:“井水不窮源頭活;瑁山高插本支蕃。”輝綠岩門簪分別刻有“福”、“祿”兩字。門前開闊,門埕灰磚鋪築。黃培松就出生在這一座府第里。
故居第二座大厝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年),兩進五開間連雙護厝,建築面積約580平方米。硬山頂,大廳穿斗式、門廳抬梁式木構架,燕尾形屋脊飾“龍穩”。所用木料、磚料、石料比第一座上乘。大門對聯為:“井水卜鄰先世澤;鼎新安宅舊家聲。”廳堂用木隔扇,輝綠岩柱有方有圓,地板鋪紅磚,天井用青灰磚鋪成。門廊裝飾頗為考究,牆裙地揪為輝綠岩砌就,立面浮雕“蝙蝠飛鹿”、“天官賜福”,一派吉祥之意。側面磚雕人物故事,立面水車堵泥塑加彩繪,內牆門額題“惟君子”三字,水車堵繪有山水人物彩畫,表現了民間藝術家的情趣。當年,黃培松就在這座大厝里成親。
隨著家中兄弟成家,人口增多,房屋顯得擁擠。此刻,父親黃位中生意興隆;二哥黃培炎任職多年;而黃培松被欽點武狀元後,先出任廣東參政,又升任瓊州總兵。黃家財勢顯赫,開始建造第三座大厝。該座建築高於第二座建築1米,建築面積約680平方米,兩進五開間帶雙護厝,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燕尾形屋脊飾“龍穩”。建築規模與前兩座相差無幾,建造的用料都是優質的木材與磚石,門廊精雕細刻,石雕與磚雕相互媲美,大廳與門廳地板鋪紅磚,廳堂輝綠岩連珠飾柱礎雕工精湛,木隔扇上精美的木雕花窗,金綠相襯,典雅華貴。樑柱題有名人詩聯,且流光溢彩。天井也用條石鋪砌,顯得富麗堂皇。唯有外牆用的是塊石砌築,既粗壯又美觀。
故居第四座大厝為書軒,1894年興建,平面高於第三座1.2米,外有圍牆,人門處題有“獨碧軒”三字,款識:“光緒甲午年”。書軒為二進三開間連著東護厝布局,建築面積340平方米,抬梁式木結構,卷棚頂,屋脊飾剪瓷堆花,頗具地方特色。立面牆裙、地揪均為輝綠岩構築,上砌紅磚。裝飾圖案多樣,石窗為輝綠岩,紅青相間,意趣盎然。門廊精巧端莊,輝綠岩雕鑿各種圖案,兩側磚雕點綴其間,大門攜刻一副對聯:“門臨一?水天開畫;地拓三弓我讀書。”水車堵泥塑加彩繪,雕刻的山水風景、人物繪畫惟妙惟肖。整個建築的木雕、石雕、磚雕精湛獨到,頗具特色。書軒前鋪築石埕,埕圍砌有1米高的圍牆;圍牆外砌有1個“洗筆池”,面積50平方米;圍牆內栽有花木。當年黃家子孫就在這幽雅、肅靜、略顯小巧玲瓏的書軒攻書就學。
黃培松故居在建築上有一個特點,越往後建的結構越精緻。每座大厝燕尾脊上均飾有“龍穩”,其大厝磚埕前均豎有夾桿石板,顯示出黃家的顯赫地位。故居歷盡風霜雨露,年久失修,有的屋頂漏雨,有的牆壁斑駁,書軒則有倒塌,令人有一種滄桑之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