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學潮

黃埔學潮

抗戰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炮校的黃埔十四期師生因與校方政治矛盾,引發了鬧學潮事件。當時,激進抗戰與反共的兩派對立學員爭辯激烈,學校發現了學員進步書籍,採取禁書措施,逮捕了莽大齡等14名學生,引發學員罷課,學員占領了電台,學校政治部與特務、憲兵團封鎖學校,,同時,引起新聞界震動。蔣介石下令白崇禧、陳誠,何應欽,鄒作華等調查此事,並面見兩名學生代表,被推薦的學生代表鄭新潮據理以爭,強諫抗戰,經共黨和社會各界多方努力,被捕學員獲釋,學潮獲勝,事態平息。鄭新潮等部分學員畢業後奔赴延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埔學潮
  • 起始時間:1938年6月間
  • 蔣介石:“攘外先安內”
  • 所在地:南京、都勻、重慶
  • 主要人物:鄭新潮、閻寶航、 鄒作華
學潮背景,學潮起因,學潮經過,歷史評價,主要影響,代表人物,

學潮背景

1937年,中國國民黨陸軍高級炮兵學校校址在南京。由於蔣介石提出“攘外先安內”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寇節節進逼。上海“八·一三”戰爭後,蘇州河失守,學校怕出危險,才不得不由南京遷址,先遷入湖南零陵(當時叫永州),後又遷至廣西桂林、柳州,最後遷到貴州都勻。蔣介石兼校長,教育長是鄒作華,教育處長金鏡清,總隊長王和華。
黃埔學潮
在沿途行軍中,黃埔同學們看到國民黨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互相議論著心中充滿的悲憤。當時,在朦朧的意識中,同學們想到的是將來報效祖國,收復失地,但革命之路到底如何走,大家也都是芒然不知所措。

學潮起因

在炮校遷往貴州都勻途中路過桂林和柳州時,鄭新潮等幾個東北籍學員買了不少革命書籍,其中,有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及鄒韜奮的《萍蹤寄語》等。學員們都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些書還偷偷互相傳閱,對不懂的地方,經常討論,這些書籍對學員們影響很深。為了使更多的同學看到這些書,連隊里還組織了一個小型“抗建圖書館”,動員同學們把自己買到的各種進步書籍,送交圖書館作為“抗建圖書館”的書籍,互相傳閱,通過秘密組織的讀書討論會,各自談論對時局的看法和一些革命理論的探求。
國共合作時期的周恩來國共合作時期的周恩來
抗戰期間,在1937年遭到國民黨破壞的貴州省中共地下黨組織很快重建了黨組織,並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地下黨在黔南各地組織"民先"隊,與當地地下黨組織密切配合,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同時在內遷至黔南的學校校內開設圖書院,購置進步書刊,組織"讀書會",發行《新華日報》;組織學生搞抗日夜戰演習;排演文藝節目《放下你的鞭子》;為八路軍捐募寒衣......。抵制日貨、遊行示威、組織軍事訓練、反對破壞抗日運動的會考,請願、募捐、籌款、義演……在愛國學生抗日宣傳和抗議行動的帶動下,社會各界紛紛回響,都勻、惠水、貴定、獨山、甕安等地,抗日救亡社團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中共的全民抗戰思想深入人心。
1939年3月,學校加緊整訓上課,學習十分緊張。講課的老師大都是史達林派來的蘇聯教官團的人,有十幾名教練官。主要學習各種大炮布局操作等。如格蘭姆法、圖解法等。
1939年5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陳誠下令禁書,學校“三青團”的活動也十分猖獗.對學生思想控制的很嚴,這時學員們與反動學校當局的鬥爭也越來越激烈。

學潮經過

1939年6月間,鄭新潮的好友、東北籍蒙族學生莽大齡(36歲),去重慶取《同學錄》回來後,有的人懷疑他他與共產黨人有接觸往來,這種謠言傳起來。結果,被學校政治部主任伍中定聽到了,他就下令將莽大齡等十四名學生抓了起來。那天,炮校突然緊急集合,戒備森然。莽大令等14人被叫出,收繳了身上的所有東西以後,立即被分散關押於附近的農村中。莽與他的好友吳植楷則被單獨關押於遠處的村中。
黃埔學潮
當時如臨大敵,形勢非常緊張、嚴峻。後來才知道,他們被認為是共產黨,“陰謀在軍隊中組織叛亂”,由於校方和特務認為事態非常嚴重、緊急,所以採取了緊急逮捕措施。針對此況,鄭新潮就組織了一些學生,特別是東北籍學生,強烈向伍中定要人,伍堅決不給。學員們一氣之下,就把伍中定扣押起來,還把學校電台進行封鎖。這樣一直鬧了五、六天,雙方僵持不下。
有一天晚上,鄭新潮到校外聯繫同學,回來時,走到離學校不遠的地方,學校派出警衛向鄭新潮開槍,鄭新潮急忙爬伏在土坎下,由於天黑,才沒被打死。
據黃埔十四期龐赫回憶:黃埔鬧學潮時,總隊長都被打了,家都砸了,全校都去遊行,就我那個班沒去,學生不好意思在課堂上提出要去遊行。我在炮校被押了12天

歷史評價

歷史評價黃埔學潮是抗戰時期在外敵入侵壓力下引發的政治矛盾鬥爭,是學員們純樸、自發的一次愛國舉動。幾千名學員參加的黃埔學潮,是中國軍校歷史上首次震撼的集體暴動事件,不僅引起社會媒體的震動,也令國共兩黨和社會上層感到震驚,有人歡喜有人怨。黃埔學潮代表著當時中國社會的兩種分化的抗戰思潮,觸動了政治核心利益,受到中外軍界關注,點燃了中國軍人加強抗戰的信心和激情。
黃埔學潮
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黨中央和軍委急需發展八路軍炮兵事業,但籌建延安炮校最迫切的就是到哪裡尋找稀缺的炮兵技術教員。沒有炮兵技術教員,建立炮校也是圖有虛名,只好暫時擱淺下來,等待時機成熟。
1938年,在黨的地下愛國組織的引領下,鄭新潮在黃埔軍校高級炮校帶動積極抗戰的東北籍黃埔師生掀起“黃埔學潮”,鄭新潮被幾千名黃埔師生推選為兩名學生代表之一,受到蔣介石接見,鄭強諫抗戰未果。後在東北民主愛國組織閻寶航、高崇民的引導下,鄭帶著5名黃埔生畢業後奔赴延安,先後受到毛澤東、朱德、賀龍等首長的接見後,他們肯定了“黃埔學潮”是黃埔軍校青年的一次積極抗戰的愛國主義行動。主席和朱德聽取了關中警備一旅政委習仲勛、南漢宸的匯報後笑著說:好哇!老蔣精心培養的黃埔高級炮校畢業生輸送到延安來了,這說明我們的統戰工作是有效的。
是愛國行動
黃埔學潮的性質是愛國主義行動。在貴州都勻黃埔鬧學潮的情況,共產黨也早巳知道了,東北抗日教亡總會(共產黨組織)負責人於毅夫、高崇民、閻寶航等人將黃埔鬧學潮的情況專門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恩來同志很關注黃埔學潮的發展,並說黃埔學潮是一次震撼蔣介石嫡系的愛國行動。周恩來大力支持黃埔學潮,還暗中做了許多工作(這是以後高崇民同志對鄭新潮透露的)。
黃埔學潮部分學員畢業後赴延安黃埔學潮部分學員畢業後赴延安
在重慶期間,黃埔學潮的學生找過幾次“東北抗日救亡總會的同志。高崇民對鄭新潮說:“延安好,毛主席好,到延安去吧。”以後在於毅夫、高崇民等同志的精心安排下,鄭新潮帶著劉塞、魯齊、尹洪、趙天平、謝國元等六名經過學潮的炮校同學,輾轉到達革命聖地延安。並受到毛主席和朱德、賀龍、習仲勛等中央首長的接見,並評價黃埔學潮是愛國主義行動。

主要影響

黃埔學潮雖然早已經過去了,但它的歷史意義和愛國作用卻為後世產生著深遠影響。
1. 延伸成立延安黃埔同學會;
黃埔學潮對後事產生深遠的影響黃埔學潮對後事產生深遠的影響
2. 解放戰爭中兩軍對壘,同窗回憶黃埔學潮,對投誠起義產生的影響;
3. 對1982年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起到促成和因素;
4. 海峽兩岸促進祖國統一產生的愛國影響;
5 發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對後代人傳承黃埔愛國精神的典範教育;
6 對愛國統一戰線工作理論研究和工作指導提供參考依據。
面見蔣介石
1937年7月初的一天,在重慶曾家岩國防最高委員會蔣介石接見了鄭新潮和王其鋼兩名學生代表,他擺手示意請坐下後,鄭新潮首先簡要地向蔣介石校長匯報了黃埔學潮的經過。隨後蔣介石操著浙江奉化口音,拉著長聲慢條斯理地說:“諸生,我中正一貫愛護青年。咹,你們的情況我知道了。回校後,好好讀書,將來報效祖國。”當鄭新潮強諫抗戰後還想多說幾句,蔣介石把手擺了擺說:“咹,咹,回去吧,回去好好讀書。”因蔣介石兼任炮校校長,他一向重視黃埔軍校學生,所以黃埔軍校鬧學潮,他總是親自過問。最終黃埔學潮,以黃埔學生勝利而結束,莽大齡等十四名同學無罪釋放,伍中定扣押不久也被放出。此後,學生們自由讀書、討論等政治環境也寬鬆多了。
24歲學生代表鄭新潮面見蔣介石24歲學生代表鄭新潮面見蔣介石
1943年蔣介石曾到貴州都勻黃埔高級炮校,下車後,他默默視察了軍校,心中的“黃埔學潮”陰雲依然未散。貴州政協報載《都勻賦》紀文:中正臨炮校,訓勉學子報效國家。釋:中正:即蔣介石。抗戰期間,蔣來到都勻,視察遷至都勻的南京炮校。
震驚社會上層
黃埔學潮受到新聞媒介的震動,社會各界紛紛報導,事情越鬧越大,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也知道了此事,蔣介石就指使何應欽處理這一事件。何從重慶打電報到貴州都勻,指定雙方有關人員選出代表去重慶解決問題。鄭新潮與王其鋼兩名同學被推選為學生代表,他們找到炮校教育長鄒作華,爭取他的同情,身為東北籍的鄒作華表示誠願相助,並帶著鄭新潮等兩名學生代表到達“陪都”重慶。
黃埔學潮
他們到重慶後,住在南京飯店。在等待接見的期間,鄭新潮把莽大齡同學寫給宋美齡的信,交給蔣介石侍從室主任唐武,由唐武的夫人把信轉交給了宋美齡。在重慶期間,國民黨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接見了兩名學生代表說:“我有個同鄉,參加了共產黨,後來叫我們抓住了,不得不槍斃,我想救他也不好出面相救”。很請楚他講這番話,言外之意,是不讓學生們看進步書籍,不要跟共產黨走,要參加了共產黨,連他何部長也救不了,以此來告誡和威脅學生們。以後.白崇禧、陳誠也接見了兩名學生代表。他們詢問了一些炮校的情況後鼓勵學生們要學好軍事、學好大炮,報效國家。

代表人物

東北籍鄒作華: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炮校,教育長(留日炮兵)。同情黃埔學潮學生,具有激進的抗戰心愿。1948年,陸軍上將軍銜。解放前夕赴台灣。1973年11月7日病逝於台北。終年79歲。
鄒作華鄒作華
軍校校方代表:伍中定,校政治部主任,帶領特務和憲兵鎮壓黃埔學潮。本應請功懸賞,卻弄巧成拙,受到上級的斥責。黃埔4期步科,抗戰勝利後任湖北保全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國防部政工局少將部員,1951年在成都被俘,1967年在監獄看押病逝。
東北籍莽大齡:事件導火索,因其與14名同學被關押,引發黃埔學潮。解放前在國統區謀職、任教,解放後在東北師範大學任教,文革中遭迫害,溺亡,終年67歲。1978年平反。
東北籍王其鋼:黃埔學潮中學生推舉的兩名學生代表之一。畢業後去向不明,(據悉赴山東因病英年早逝)。
東北籍鄭新潮:黃埔學潮中學生推舉的兩名學生代表之一,面見蔣介石直接表述黃埔學潮學生意願的代言人,並結合國共及社會媒體的綜合力量,想方設法積極解救被押14名學生,是黃埔學潮中核心人物。鄭新潮畢業後帶領黃埔學生到延安,在毛澤東和朱德接見時大膽提出成立延安黃埔同學會的建議,並參 加了延安黃埔同學會的籌建,抗戰結束後,延安黃埔同學會不解自散。1979年鄭新潮又撰寫《成立中國黃埔同學會建議書》分別面談面交徐向前、聶榮臻、胡耀邦、郭化若、高存信(高崇民子)等20多位黃埔校友及延安老領導,1982年鄧小平採納了建議,並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大會。鄭新潮被列入河北(石家莊)黃埔同學會會員,並令其子在石家莊黃埔同學會工作,成為父子兩代人跨越兩個時代共同傳承黃埔精神的典範。
黃埔學潮中主要人物鄭新潮黃埔學潮中主要人物鄭新潮
鄭新潮在黃埔學潮中懷疑他是共產黨,到延安後,42年“整風運動”中懷疑他是國民黨派來的人。鄭新潮歷經各個歷史時期和每次“運動”的考驗,證實他是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祖國建設事業默默奉獻的無黨派人士,文革後平反,病逝後葬於佬家遼新民市東蛇山,終年73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