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現代畫家)

黃均(現代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均(1914-2011年),號懋忱,祖籍台灣淡水,福州候官縣台江聖王廟金墩街人,1914年7月6日生於北京。著名工筆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黃均自幼酷愛繪畫。新中國成立後,黃均先後擔任中央美術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1987年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古都書畫研究院院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中山書畫社顧問、東方書畫社顧問及中國口岸協會書畫研究會顧問。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為盟員。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均
  • 別名:號懋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4年7月6日
  • 職業:畫家、美術教育家
  • 畢業院校:四存中學
  • 主要成就:發揚我國工筆重彩的傳統技法
  • 代表作品:《文姬辨琴圖》、《史湘雲醉眠芍藥圃》、《琵琶行
人物生平,代表作品,國畫藝術,世系簡圖,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4年7月6日生於北京。
1928年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在四存中學肄業後,加入徐世昌(洋軍閥總統)主辦以金北樓為首的的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學畫會中名家躋躋,由齊白石陳半丁秦仲文馬晉吳鏡汀徐燕蓀王雪濤等分別授課。最初黃均從徐燕蓀習人物畫,繼而從師陳少梅劉凌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黃均
1930年,他又拜溥心畲為師,學北宗山水畫和書法。
1934年在中國畫學研究會畢業後,被聘任為該會助教。
1938年進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先後擔任助教、講師。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徐悲鴻任該校校長,對黃均很器重,約定他每周必須交兩幅新畫,徐誠摯地給予指導,並極力倡導國畫創新。黃均同徐悲鴻相處八年,在如何推陳出新方面,受益匪淺。
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為盟員。
1987年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代表作品

幾十年來,黃均創作了大量年畫及單幅畫,其代表作中:古典題材的有《文姬辨琴圖》、《史湘雲醉眠芍藥圃》、《琵琶行》、《木蘭理妝》、《白居易》、《民族英雄鄭成功》等;現代題材的有《英娘試舞》、《心花怒放》、《蝴蝶泉邊》、《草原輕騎》等。
他的仕女人物畫構思巧妙,筆法工整,描繪細膩傳神,色調明麗典雅,顯示了畫家的高度藝術修養。1987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了劉凌滄任率英、黃均工筆古代人物聯合畫展,贏得了觀眾的讚嘆。
黃均舉辦過個人畫展,參加過一些全國重要的畫展,《文姬辨琴圖》榮獲慶祝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二等獎。 他還參加了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和紐約東方畫廊在紐約合辦的《中國工筆重彩畫展》。他有不少年畫和單頁畫陸續出版。他的工筆仕女畫《楊貴妃》由人民美術出版社作為1995年年曆單頁印行。此外,他還著有《仕女畫研究》、《中國畫技法》等。
黃均

國畫藝術

工筆重彩傳統技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至唐宋已達到了鼎盛。可元代,由於文人畫的興起,工筆重彩畫逐漸衰落,但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這一優秀的傳統畫種都有其不朽之作熠熠發光。工筆重彩畫的衰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畫家多半視力衰退,青年畫家又嫌費時費力,耐不住寂寞,但物極必反,今天我又欣喜的看到從事工筆重彩的畫家逐漸增多,這一畫種必將復興。
王洪德王洪正王洪超三兄弟出生在河北滄州,都是年輕的工筆重彩畫家。他們初學於我早年出版的《仕女畫研究》一書,後來又大量臨習歷代名畫,打下了堅實基礎,93年三兄弟同入我門下學畫至今已逾十載,其間促膝長談,切磋交流,以為樂事。
三人刻苦好學,遵師重道,含蓄而不張揚,謙虛而不驕不躁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讓我欣慰的是兄弟之間非常團結,這是很難得的。十餘年來,他們成績斐然,新作不斷,我觀之一則慚愧,一則高興,慚愧的是知識所限授之甚少,高興的是工筆重彩後繼有人。 洪德初學人物畫,後又致力於花鳥畫的創作,由於在人物畫上打下的堅實基礎,使他的花鳥畫作品更加純厚,精練耐人尋味。更可貴的是,他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尋求素材,並深入農村對田間的一草一木精心刻繪,一絲不苟,每當觀賞他的畫作都會有身臨其境的親切之感。那沉甸甸、金黃黃的谷穗,會讓人一下子聯想到農家風情,加上三兩隻靈動的鵪鶉更使畫面增加了一重神韻。他的《梨花麻雀圖》畫的非常生動高雅,圖中麻雀真實而又鮮活,呼之欲出,可見他在寫生中下了很大功夫。
《晨露》這幅畫在一池殘荷上端染出一片蒙蒙的霧氣,虛實相應,這也是他在重彩畫技法創新的體現。 洪正、洪超以人物畫為主,兼繪山水、花鳥畫,這使他們的人物畫襯景更加豐富、和諧。洪正的《易水寒》畫出了燕太子丹送荊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場景,圖中太子丹及賓客掩面而泣,荊柯昂首高歌,更襯托出英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洛神圖》淋漓盡致的表現了曹植洛神賦中“騰文魚以驚乘,鳴玉鸞以偕逝”和“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的情景,這也體現出了作者的文學修養。
洪超的《唐韻》系列,在背景上把敦煌飛天形象運用的恰到好處,線條如行雲流水,構圖生動而奔放,真乃工筆畫之佳作。《廣廈》是一幅現代體材的作品,圖中彈琵琶少女後面用淡彩襯托出層層高樓大廈,使我們聯想起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這不正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真實體現嗎? 在技法上他們不斷創新,把現代技法與傳統巧妙的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使這一傳統的畫種更加高雅、豐富,雅俗共賞。他們的作品構圖嚴謹,疏密有致,用色或清淡典雅,艷而不俗;線條構勒有力,收放自如,深得用筆之精髓。 古語有“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我祝願三兄弟永遠團結如一人,將工筆重彩技法不斷創新,長遠的堅持下去,祝願你們團結勤奮,勇於進取,在工筆重彩繪畫領域裡永放光芒。
黃均作品《 梅花》黃均作品《 梅花》

世系簡圖

其由福州遷台灣世系簡圖為:福州閩縣台江聖王廟金墩初祖1世黃震旦1644年(莆田金墩黃幼洛子也)---2世黃俊1670年---3世黃大成1695年---4世黃元吉1720年---5世黃成書1745年---6世黃嘉榮1775年---7世黃惠1805年---8世黃玉柱1835年---9世黃彥威/黃彥鴻1866年---10世(黃晉、黃畲、黃慶、黃亮、黃正襄1923年/黃浚、黃濟、黃溥黃瀚)---11世(黃均1914、黃鏞、黃禮/黃晟、黃燧、黃度)---12世黃麟1943年析居北京、福州台江聖王廟金墩和台灣淡水港(據莆田沙堤金墩黃氏宗譜)。
黃均作品《葡萄》黃均作品《葡萄》

人物評價

黃均從事繪畫藝術和教學迄今70餘年。他善於學習,勤於耕耘,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工筆重彩的傳統技法,描繪人們所熟悉的歷史人物和傳說故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又努力探索創新,以傳統技法表現當代題材,成就也很可觀。他兼善山水、花鳥和界畫 (畫古建築的繪畫,用界尺畫出,由此得名) 皆有獨特風格。在近三十年中,他多畫蘭竹。這些畫既來自對實物的細心觀察,又參以元明墨竹、蘭草用筆用墨的精髓,疏密適當,濃淡得體,含蓄有致,生機勃勃,給人以美的感受。他說,自學畫蘭竹以來,已畫了一萬張。周恩來總理說“新社會的文史研究館館員,是當代翰林”。黃家三代四人,都是新中國的“文史研究館館員”,黃彥威、黃正襄父子析居北京、福州台江聖王廟金墩和台灣淡水港。 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黃正襄的哥哥黃畲和侄子黃均還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呢。如果加上他的叔叔是清末翰林,黃家則是一家三代有五人是“翰林”。
黃均(現代畫家)
黃均在創作的同時,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他在中央美術學院任課甚多,還要帶領學生到工廠、農村體驗生活和寫生,他言傳身教,不辭辛苦,多年如一日,培養了大批繪畫人材。黃均一專多能,他常對學生說:“一個畫家應該是既會工筆,又會寫意,古人云:‘金針度繡、巨刃摩天’,只有掌握了工筆和寫意的全能,才能開拓出更廣闊的國畫領域。”黃均熱愛文學,書本和詩篇已成為他左右不離的良伴。他認為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而文學又能使人從生活中探索出繪畫的意境,文學和繪畫是不可分割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經常以此告誡青年學生。他也擅古典詩詞,題在畫上,使二者相得益彰。
黃均(現代畫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