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智

黃克智

黃克智,男,1927年生,固體力學家,江西南昌人,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克智1947年畢業於江西中正大學,1952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歷任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工程力學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力學評議組召集人,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委員及數理學部副主任,國際斷裂學會執委,遠東與大洋洲斷裂學會執委,國際理論與套用力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材料力學行為學會無任所常委。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克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出生日期:1927年
  • 職業:清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裂紋尖端奇異場理論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黃克智,1927年7月21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黃家詩禮傳家,曾祖父原是福建省福州市一位有名的“儒醫”,家族以“黃書香堂”為名。祖父黃燮曾是清光緒年間的秀才,後又學習新學,經當時的兩江總督安排去南昌高等師範學堂執教英語與數理化,全家遂自閩遷贛。黃克智的父親黃以誠為人十分忠厚老實,在南昌郵局辛勤工作了40多年。母親龔慎修,知書識禮,操持家務,靠黃父微薄的薪金撫養教育了九個子女。
黃克智在南昌上完國小後,日本侵略的戰火已燃至江西,他隨全家顛沛流離,先在江西省吉安陽明中學,後又在贛縣幼幼中學讀完初一,不久又遷至贛縣中學王母渡分校念初二。戰亂與動盪的生活、貧寒的家境,給少年黃克智的學習帶來許多困難:他就讀的第一個中學,在1938年初被日本飛機炸平;他還常常為繳不起學費而困窘,寒暑假也只能靠步行回家,有時要走100多里路。在逆境中,他發奮讀書,跳過國中三年級,直接考取當時暫遷於江西省遂川的贛省高級中學。1943年,16歲的黃克智以全國聯考江西省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中正大學。他抱著“技術救國”的願望選學土木工程。當時,中正大學土木工程系曾先後輾轉於贛縣泰和縣杏嶺、寧都等處,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後才遷回南昌。在土木工程界權威蔡方蔭先生的培養教育下,他受到了較好的工程與力學基礎教育。1947年7月,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於中正大學。以後,經蔡先生介紹至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助教一年。1948年,他以土木類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師從於著名力學家張維,同時兼做工程力學的助教。
1952年研究生畢業後,黃克智被分配在清華大學基礎課部力學教研組任講師。這時,他對薄殼理論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外力學界的注意。1955年,他被國家派遣至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塑性力學教研室進修,受到蘇聯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力學家Ю·H·拉包特諾夫(Роботнов)的悉心指導。經過三年夜以繼日的刻苦鑽研,他在薄殼與薄壁桿件的彈性與塑性分析方面得到了一系列優異的研究結果,受到該教研組很高的評價。1958年10月,正當他已初步擬就博士論文準備答辯之際,國內在大躍進形勢下,函召他立即回國,參加組建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的工作。黃克智接到通知後,毅然放棄了獲得博士學位的機會,按時回國,並以忘我的熱情投入了數學與科研工作。他先後擔任系教學秘書固體力學教研組副主任。在短短的六七年中,開出了彈性力學、塑性力學、薄壁結構力學、蠕變理論、傳熱學與熱結構學、薄殼理論等8門新課,並培養了一大批工程力學專業畢業生與6名研究生,為中國第一個工程力學系的創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青年報》曾在1961年11月28日以《積跬步成千里——青年教師黃克智刻苦自修不斷成長的事跡》為題,發表專訪文章,報導了這一段時間內他堅持不懈、勤奮踏實、勇於進取的精神及其作出的成績。1963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
1973年,從農場勞動一回學校,黃克智就致力於把薄殼理論套用於制訂中國壓力容器規範的工作,在換熱器管板設計方法上取得了重大技術性突破,使中國這一部分的規範領先於法、美等先進工業國家5年以上。這項研究成果被頒布為國家標準,在中國12個行業的成千個企事業單位中推廣使用,這是力學套用於工程的一個範例。他由此從1984年起連續兩屆被全國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聘請為顧問,並在國際壓力容器界為中國爭得了讚譽。
1977年後,黃克智將其研究重點轉入了新興的斷裂力學領域,並致力於將力學與材料科學相結合,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成為該領域中的國際知名學者,被選為國際斷裂學會ICF)副主席、國際理論及套用力學聯合會(IUTAM)理事、國際材料力學行為學會(ICM)無任所董事、遠東斷裂組織主席。197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短短10多年中,他共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撰寫了5本學術專著與教材,負責主持了7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獲得了12項國家、部委與省市級獎勵;在清華大學為研究生與青年教師開出了10多門課程,培養了6名碩士生和19名博士生;作為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力學評議組組長、國家教委工程力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兼力學學科組組長,他還主持組織國內力學專家對中國工程力學教育及學術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現在,他雖已年逾花甲,仍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他以敏捷的思維、過人的精力保持著學術上的青春。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黃克智曾主持了7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在斷裂力學方面,對工程中重要的冪硬化材料提出新的裂紋尖端奇異場理論,基本解決了國際上的難題,並提供了新的結構缺陷評定方法。在殼體理論方面,提出薄殼統一分類理論,發展了分解合成法與邊界層二次近似理論,顯著提高了殼體邊界層的精度。在套用力學理論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方面,首創的換熱器管板設計方法被頒布為國家標準,比國際同類規範有重大技術性突破,領先於法、美等工業國家的同類設計方法,已在國內工業部門廣泛套用。
  • 主要論著
黃克智,薛明德李世玉:換熱器固定式管板的一種應力分析方法.機械工程學報,1980,16(2):1—23(中文);英國倫敦:第四屆國際壓力容器會議文集,英國工程師學會出版,1980,3:50—63(英文).
高玉臣,黃克智:應變硬化材料中裂紋定常擴展的彈塑性場.斷裂力學進展,法國坎城:第五屆國際斷裂會議文集,1981,2:669—682.
黃克智,薛明德:中國管板設計規定與TEMA標準的對比及試驗驗證.力學學報,1984,16(1).
黃克智,謝慧才:具有鮑氏效應的冪硬化材料Ⅲ型定常擴展裂紋奇異場.固體力學學報,1984,5(4):499516.
黃克智,陸明萬,薛明德:彈性薄殼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黃克智: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黃克智,楊衛:基於韌性斷裂結構完整性評定.國際套用力學會議文集.北京:派格蒙出版社,1989(英文).
黃克智,羅學富:可壓縮理想彈塑性材料中的擴展裂紋尖端場的攝動解.國際斷裂雜誌,1990,42:323—340(英文).
黃克智,余壽文,楊衛:裂紋尖端奇異場研究在中國.套用力學評論,1990,43(3):19—33(英文).
黃克智,孫慶平,余壽文:細觀陶瓷非比例載入條件下正向相變細觀本構模型.力學學報(英文版),1990,6(4):324—332.

榮譽表彰

黃克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3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98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3年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特等獎,同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獲人民教師獎章。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4年獲清華大學首屆突出貢獻獎。

社會任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力學評議組召集人;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委員及數理學部副主任;
黃克智院士黃克智院士
現任國內四所大學名譽教授,九所大學兼職教授;
力學學報》、《固體力學學報》國際編委;
《歐洲力學》、《國際損傷力學》、國際《強度,斷裂與複雜性》編委;
遠東與大洋洲斷裂學會執委;
國際理論與套用力學聯合會理事;
國際材料力學行為學會無任所常委。

個人生活

黃克智於1955年與土木結構工程師陳佩英結婚,他們共有兩子一女。

人物評價

黃克智在60餘年的力學生涯中,數次轉變研究方向。他認為作為一個合格的科學研究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研究的目的是為國家發展的需要,所以個人的研究方向必須與國家的需要相結合;其次研究的水平必須緊跟國際的先進水平,不能固守一個項目幾十年不變。
也因此,他從年輕時起每十年轉變一個方向——上世紀50年代研究殼體理論;60年代研究塑性和蠕變;70年代研究斷裂力學與壓力容器;80年代研究相變力學;90年代研究應變梯度塑形理論。
進入新世紀後,他自己也進入80歲高齡,更感時間的緊迫,就主動改為每5年換一個研究方向。他曾經說過:“科學研究不是固定的,自己每5到10年一般都會改變一個研究領域,這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也需要與時俱進。”80歲的他開始研究微納米尺度力學以及國際最熱門的柔性電子元件力學。應該說,他對每一個新方向的開始,並不是對老方向的結束。在每一個研究項目中,他都能得到很好的收穫,並帶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生,和發表一批高水平的文章。
2012年,年過85歲高齡的黃克智在院士大會上聽了劉延東關於我國科技形勢報告談到國外的水力壓裂採油的發展情況後,很是興奮,認為機會來了。國家向他提出了要求。儘管他已如此高齡,儘管他從未搞過地質、岩石,但他卻敢於挑戰這項任務,馬上組織隊伍,花幾個月的時間採集有關資料,帶領學生去拜訪石油方面的專家。每天早晨4點起來,攻讀、研究大量的陌生文獻。他說:“我必須自己先走一步,才能讓年輕的同志學起來更容易些,信心也會更足些。”在自己學習幾個月後,他就向年輕人傳授他學習得到的新知識,每周開課2個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