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宗文存

黃偉宗文存

黃偉宗,從20世紀50年代迄今,在國內外報刊持續發表文章或出版著作,作品近千萬字,對各個時期的中國文壇和社會現實都產生重要影響。2010年06月,經黃偉宗本人從中精選出近300萬字,結集為《黃偉宗文存》,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黃偉宗文存》,是黃偉宗半世紀文學生涯和文化學術成果的集萃,是黃偉宗的代表作,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軌跡。《黃偉宗文存》選輯黃偉宗的主要著作22部。黃偉宗,中國珠江文化理論的首創者和倡導者,當代中國珠江文化工程的實踐者。中國當代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文藝理論批評家、文學研究家、社會評論家,推動當代中國珠江文化發展的傑出人物。總主編《中國珠江文化史》填補中國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專著《黃偉宗文存》,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現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的高度評價。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偉宗文存》(上、中、下冊)
  • 作者:黃偉宗
  •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6月
  • 社會意義:反映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發展軌跡
  • 作品特點:黃偉宗文學、文化學術成果的集萃
作者簡介,社會影響,作品解讀,

作者簡介

黃偉宗,中國珠江文化理論的首創者和倡導者,當代中國珠江文化工程的實踐者,總主編《中國珠江文化史》填補中國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專著有《黃偉宗文存》。中國當代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文藝理論批評家、文學研究家、社會評論家,推動當代中國珠江文化發展的傑出人物。致力於中國珠江文化理論的首創、倡導和傳承,文化策劃、文學創作、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批評和社會評論等工作。現為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曾為《羊城晚報》、《廣東文藝》、《韶關文藝》編輯。總主編《中國珠江文化史》、專著《黃偉宗文存》,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現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的高度評價。黃偉宗,男,漢族,筆名黃葵、荷紅,1935年11月出生於廣西賀州,祖籍廣東肇慶。
中國珠江文化理論的首創者和倡導者黃偉宗中國珠江文化理論的首創者和倡導者黃偉宗
“多龍爭珠、光芒四射”的中國珠江文化形象“多龍爭珠、光芒四射”的中國珠江文化形象

社會影響

黃偉宗,從20世紀50年代迄今,在國內外報刊持續發表文章或出版著作,作品近千萬字,對各個時期的中國文壇和社會現實都產生重要影響。2010年06月,經黃偉宗本人從中精選出近300萬字,結集為《黃偉宗文存》,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黃偉宗文存》,是黃偉宗半世紀文學生涯和文化學術成果的集萃,是黃偉宗的代表作,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軌跡,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
汪洋致信黃偉宗給予高度評價汪洋致信黃偉宗給予高度評價
《黃偉宗文存》選輯黃偉宗的主要著作22部,包括:《創作方法史》、《創作方法論》、《新時期文藝論辨》、《歐陽山創作論》、《歐陽山評傳》、《文化與文學》、《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論》、《文藝辨證學》、《英州夜話》、《當代中國文學》、《當代中國文學名篇選讀》、《浮生文旅》、《珠江文化論》、《海上絲路文化新里程》、《珠江文化系論》、《良溪:後珠璣巷》、《鬱南:南江文化論壇》、《海上絲路的輝煌》、《珠江文蹤》、《中國珠江文化史》,以及各類文體“首篇”選、“集後集”,並附有五十年學術活動年表。
林雄與黃偉宗探討文化建設林雄與黃偉宗探討文化建設
《黃偉宗文存》選輯的這些著作,大都是在發表或出版時有影響的作品,如:《創作方法史》和《創作方法論》,被稱為“中國首部創作方法論著”,外國學者譽其為中國“新學派代表作”;《新時期文藝論辨》是新時期有影響的文藝批評文章結集;《歐陽山創作論》和《歐陽山評傳》,是獲魯迅文學獎的專著;《文化與文學》與《當代中國文藝思潮》,是中國最早“從文學透視文化,以文化觀照文學”的論著;《當代中國文學》和《當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讀》是大學文科教材;《文藝辨證學》是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的體系性學術專著;《英州夜話》和《浮生文旅》,是對知名文化人的回憶錄和文化散文集;《海上絲路文化新里程》和《海上絲路的新輝煌》,是發現西漢徐聞古港、改寫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為舉世矚目的南海1號作出“海上敦煌”文化定位的歷史記錄;《珠江文化論》、《珠江文化系論》、《珠江文蹤》、《中國珠江文化史》及“集後集”等都是為珠江文化確立概念、理論和學術系統的系列著作,具有塡補學術空白意義,又是為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及各地文化建設,作出新發現、提出新定位、進行新開拓、起到重大促進作用的記錄和論著,其中有馳名中外的“廣信文化”、“珠璣巷文化”、“南江文化”、“古村文化”、“古道文化”、“珠三角文化”、“僑圩文化”、“監獄文化”、“校園文化“,既有學術、文化、文學、歷史、史料價値,又有現實、實用價值,為各大圖書館、文化館、大專院校、文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所收藏。
雷於藍對話黃偉宗探討文化建設雷於藍對話黃偉宗探討文化建設

作品解讀

艱辛探尋中國珠江文化史發展軌跡
珠江是一條有靈性的河流,中國珠江文化也是有靈性的文化。但在歷史上,珠江從來都是被文化主流所疏忽甚至遺忘的。要使珠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並列,就得站在一個高度去探討研究它,那就是它的海洋文化,藍色文明。名語云:“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在江海相通地理環境中的珠江流域,特別是嶺南歷史上政治環境相對寬鬆條件下孕育、發展起來的珠江文化,不僅是多元的,而且是開放的。它是一種多元民族文化構成的文化體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格局占有自己特殊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珠江文化是世界性的。
1993年夏,黃偉宗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到南雄考察,發現並提出珠璣巷與粵贛分界的大庾嶺梅關古道相連。同年,黃偉宗偕參事室文化組同仁到封開考察。從史料記載中,即發現兩廣劃分之源及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乃古廣信,即今日封開與梧州。2000年,黃偉宗率剛成立不久的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專家學者組成的考察團,先後到湛江、雷州、徐聞,廣西的北海、合浦,福建的泉州考察,並對多學科的史料和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經反覆論證,再次認定了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就在徐聞與合浦。2003年,黃偉宗率隊到陽江考察“南海1號”宋代沉船。並為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從沉船所載近8萬件的文物來看,為其“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的學術論證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論依據和實物證據。
黃偉宗率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團隊,對珠江流域文化遺蹟、文化遺產、文化現象、民俗文化、文化風情等的考察和發現軌跡,包括:從2004至2005年在雲浮和粵西四市考察和提出南江文化,2004年春在新興、曲江、懷集考察禪宗的六祖文化,2005年在懷集提出金燕文化,在德慶與廣西岑溪為龍母文化定位,在肇慶為包公文化、利瑪竇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立論,還先後為粵東的媽祖文化,廣寧的南竹文化,江門的僑鄉文化,韶關的古道文化,乳源的瑤族文化,湛江霞山南頭村的古港文化,廣西賀州及廣東恩平的科舉文化,番禺餘蔭山房的園林文化,廣州十三行的商幫文化、荔灣區的校園文化,廣東科協的科技文化,佛山的監獄文化,深圳中絲產業創意園的絲綢文化,廣州荔灣區與雲浮鬱南的“廣東大西關”文化,肇慶的端硯文化和“端州文化”,東莞的“客僑文化”,以及佛山、順德、南海的珠三角文化作出的考察和定位,都有效地促進了當地和我省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
在江河文化上,對中國珠江水系的西江、東江、北江、南江的文化研究;在民系文化上,對客家、廣府、潮汕民系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系統上,與黃河文化始祖黃帝、哲聖孔子,長江文化始祖炎帝,哲聖老子相對應,發現珠江文化始祖舜帝,哲聖惠能的文化系統。
作為中國珠江文化工程,它確立了中國珠江文化的體系,由此,珠江文化得以和長江文化、黃河文化並列,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乃至亞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確立中國珠江文化理論體系 —珠江文珠
在宛若金雞報曉的中國地圖上,有許多標誌江河的綠線,密密麻麻地縱橫交叉著,遍布整幅地圖,像是雄雞的血脈,網貫全身。在這些綠線中,又有好些標誌大江大河的特大綠線,從西到東或者從北至南穿連海邊,凸顯了毛澤東詩詞所寫“茫茫九派流中國”的生動形象。
在這些特大綠線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標誌黃河的綠線,這也許是由於從童年時代起,即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又是在《黃河大合唱》的歌聲中度過青年和中年的緣故,對它格外注目,聯想甚多:我似乎飛到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年代,隨著黃河文化的始祖軒轅黃帝在河南周口店漫遊,辨認剛從結繩變為刻在甲骨片的初形文字;我又似乎飛到了春秋戰國年代,跟隨黃河文化的哲聖孔子,從山東曲阜走至渤海之濱,旁聽他在給72弟子講授“四書”、“五經”之餘,著重講出人類最早的文化學原理:“近山則誠,近水則靈”。我又似乎跟著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軍,從西北黃土高原啟步,一直沿著黃河東進,浩浩蕩蕩,所向披靡。呵,這條進軍路線與地圖中的黃河何等一致,這不就是一條巨龍的形象么?也許,傳說黃河是條龍,黃河的兒女是龍的傳人,是由此而來的吧?
我的視線自然轉移到地圖的中部,發現標誌萬里長江的粗大綠線,從青海巴顏格拉山發源,即向東南延伸,中段呈弧形狀,末段翹高,有似鳳頭,匯入東海,整條長江圖形,宛如鳳鳥形象。龍和鳳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圖騰,黃河似龍與長江似鳳,正是這兩種圖騰的自然寓現,既是兩種文化的標誌,也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標誌性區別所在。李白詩所寫:“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神聖、莊嚴,正是龍的風格;蘇軾詞所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氣派、風流,正如鳳之神韻,顯然迥然有異,各有千秋。俗稱龍鳳吉祥,其文化內涵是對黃河與長江兩系發祥文化結合的歌頌與祝福,如同以炎黃子孫統稱中華兒女。所以,我們也不應忽略與黃帝幾乎同時創造長江文化的始祖炎帝。也許是這種心情驅使,在眼前的地圖上,在如鳳展翅的地方,我似乎看到這位又被尊稱為神農氏的老翁,艱苦地行走在蒼茫的神農架原始森林帶上,一步一口地遍嘗百草,為人類尋找農耕和治病的五穀及草藥;接著,我又似乎看到與孔子齊名的老子,也漫步在長江之濱,抱著他的精心之作《道德經》,踽踽沉吟他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位長江文化哲聖同稍後的莊子共創的老莊哲學,使中華民族文化不僅有歷代尊崇的儒學,還有道學等多家文化,以多元多樣的態勢而顯出燦爛輝煌!
我的視線自然地移到地圖的下端,即祖國的南方,頓然發現作為中國第三大河的珠江水系,與黃河、長江迥然不同,它好像是蜘蛛網,覆蓋了整個南中國;它在祖國西南部發源的主幹流西江,從雲南、貴州、廣西直下廣東,分別從湖南、江西發源的主幹流北江,自北向南貫串粵中南;發源於江西的東江,與發源於福建的韓江並行,流遍粵東大地;最近才發現的南江及其相鄰水系,多自南向北貫流,從粵西南湧向它的心臟——珠江三角洲 (含廣州) 。如果說,這些分別來自西、北、東、南的珠江主幹流像是四條巨龍,那么,珠江三角洲則似多龍爭擁的龍珠;如果說,珠江三角洲像是光芒四射的寶珠,那么,珠江的東、南、西、北江,則是寶珠向四方噴射的巨大光芒。這些從水系態勢而產生的聯想,使我感到珠江文化的特質,也正如其態勢所寓現的那樣,是多元性、競爭性、迸射性的,同時又是平等性、包容性、開放性的,並且是有自身系統和發展歷史的。我發現:珠江文化的始祖是在黃帝、炎帝之後的舜帝,因為在開創華夏民族的“三皇五帝”中,唯舜帝“巡狩”南方,將南方納入中國版圖並開啟中國之稱謂,死後又“葬於蒼梧之野”(見司馬遷《史記》);並且,珠江文化也有自己的哲聖,即創造禪學的佛釋六祖惠能。這位被西方思想界稱為與孔子、老子並列的“東方三聖人”之一,不僅因為他是珠江水哺育成長的“中國佛教領袖”(毛澤東語),更主要他在《壇經》中創立的“下下人有上上智”的思想,道出了珠江文化之精髓和特質。珠江文化的發端時間,也由於原始人類馬壩人、柳江人、封開人化石的先後發現而不斷提前,與北京猿人開創黃河文化的歷史時期步步接近。
我從地圖上發現:珠江不僅是多條江河總匯於珠江三角洲,而且有許多出海口 (粵語通稱之為“門”) ,僅珠江三角洲即有8個門,其餘沿海河口更是多得難計其數。這是珠江與黃河、長江最大的地理區別之處。這個特點,使得珠三角洲之自然環境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江海一體的。“嶺南第一詩人”張九齡詩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謂將這特點寫透,將其海洋性、寬容性、共時性等特性及其風韻,寫得象外有象,意境無窮。
也許是品味張九齡詩受到啟發,我發現地圖上有兩種藍線在廣東沿海邊境特長、特密,一是海岸線,一是海外交通線。這說明廣東海港多,與外國的交往多,海上貿易多,而且交往的活動面廣、歷史長。參照歷史地圖,我果真發現早在漢武帝平定南方的時候,即派他的黃門驛長從當時嶺南首府廣信 (今封開和梧州) 出發,由雷州半島的徐聞出海,經北部灣的合浦至越南 (當時稱日南)到印度洋,首開了海上絲綢之路,與張騫通西域開始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時間相距不遠,匡正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始於南宋之誤;我還發現在南海沿岸,從東到西都遍布有自漢至清各朝代先後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證實了我國的海上貿易不僅時間早,而且從未間斷,歷代不衰,不過是各個港口各有不同的枯榮期而已。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也佐證了珠江文化的海洋性、寬容性、共時性特質的源遠流長。
珠江水系的地理態勢及其自身的和海洋的歷史,決定並佐證了珠江文化的形態和特質,也是多龍爭珠或珠光四射型的,這都是珠江文化精華的結晶集萃,是珠江文化之珠,即珠江文珠。珠江文珠的光芒,我既在眼前中國地圖顯示的珠江水網縱橫的地理態勢和貫通世界的交通網路看到了,又從珠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歷代發出的巨大影響看到了:西漢陳欽、陳元,東漢牟子,晉代葛洪,唐代張九齡、惠能,宋代余靖,明代陳獻章,清末民初,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容閎、孫中山等光芒四射的文珠,數不勝數,開創中國近現代文化“第一”者特多,這正是珠江文化的海洋性、現代性特強,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影響特大的體現。
由此我又看到:改革開放在廣東“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汕頭等沿海城市辦經濟特區的文化根由,正在於珠江文化具有海洋性、現代性;同時,我更看到:改革開放之“天時、地利、人和”,使珠江文化更增添新的生命力,使廣東和特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當上了全國排頭兵,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世界性的影響;特別是,最近從被稱為“珠江之珠”的珠江三角洲合作,擴展為粵港澳攜手的“大珠三角”合作,又擴大為“泛珠三角”(9+2省區)合作,更清晰地顯現了多龍爭珠或珠光四射的珠江文化神態,使珠江文珠的光芒更燦爛,更輝煌!
黃偉宗,2005年春節
確立中國珠江文化理論體系的歷史意義
汪洋同志致信黃偉宗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珠江文化史》填補中國珠江流域文化史空白。
一、以水為源流,以長江黃河為參照,研究中國珠江流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010年07月08日,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在廣州舉行,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對該項工作非常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現任國務院副總理)在收到300萬字的《中國珠江文化史》後,親自給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寫信,高度評價專家們對廣東省文化建設事業所作的積極貢獻。而伴隨慶祝大會的舉行,珠江文化研究會舉行了“中國珠江文化史”、“珠江文化工程”、“珠江文化品牌”、“珠江文化星座”等系列專題座談會。不僅回顧了珠江文化研究和探索的歷程,同時也吸取了國內諸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使珠江文化的品牌更加發展壯大。廣東學者關於珠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已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在20世紀與21世紀相交的歷史時刻,廣東以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10年來,這批學者不畏山高路遠,探訪秦漢古道,追溯珠江源流,在窮村僻寨與海島古港,都留下這批學者艱辛的足跡。近日,集結了該研究會十年研究成果的巨著《珠江文化史》開始出版發行,有專家認為,該項學術成果填補了我國江河文化的空白,意義十分重大。這部專著的出版,也是對廣東建立文化強省的一個很有意義的獻禮。
研究與弘揚中國珠江文化,是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其中一項重大課題。以黃偉宗為首的一批研究中國珠江文化的學者認為,珠江是中國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蓋整個華南和南海諸多港灣與海島,在中華民族歷史和現代文化上有重大貢獻和重要地位。珠江文化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首先是多元性和兼容性,這似乎與珠江是多條江河自西、北、東之流而交匯的水態有關,還有海洋性、開放性、前瞻性等等。將江與海聯繫起來考察,把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貫通起來,使得珠江文化的研究有了更廣闊的時空觀。
二、研究中國珠江文化,對現實發展有重大意義。
在中國珠江文化系列座談會深入展開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現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親自致信給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高度肯定了珠江文化的研究對於廣東文化建設事業所做的貢獻。汪洋指出:“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文化建設、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當前,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是廣東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排頭兵的題中之義,是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客觀需要,也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提升廣東文化形象的重要舉措。這項事業需要全省人民特別是文化、教育領域廣大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希望你對我省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提出更多的意見建議。”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的研究工作,在廣東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500萬字的《珠江文化叢書》和300萬字的《中國珠江文化史》,填補了中國珠江流域文化史的空白,詳盡而且生動地記錄了珠江幾千年來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揭示了廣東改革開放、領潮爭先的歷史基因、悠久性和必然性。
《黃偉宗文存》之《浮生文旅》系列散文精華
《黃偉宗文存》之《浮生文旅》系列散文精華,是黃偉宗文學生涯40餘年的散文結集,彙編了五類作品:“足跡文照”是作者近年到西歐五國、美國、中國各地旅行所寫的文化散文;“生涯情思”是作者對走過的人生道路和文學道路的回憶和文化反思;“風華稚筆”是作者在青年時代寫的散文特寫;“藝海記札”是作者與著名文藝家的交往回憶和信件;“筆耕苦旅”是作者為他先後出版的著作所寫的序跋或體會文字,全書視野開闊、亘貫古今、史料鮮聞、知識面廣、文圖並茂、饒有意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