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Mahuang

麻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乾。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症。

別名:草麻黃,華麻黃,拉丁文名: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黃科麻黃屬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木質莖短或成匍匐狀。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為草本狀灌木,採用部位為草質莖,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生物鹼含量豐富,是提取麻黃鹼的主要資源。木質莖少,易加工提煉;由於常生於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處,故易於採收,因為麻黃的發汗力強,故外感風寒輕證、心悸、失眠、肺虛咳喘等均應忌用或慎用。老人、體虛及小兒宜用炙麻黃。中藥中的發散風寒藥。(因為味道和顏色得名《本草綱目》說:“其味麻,其色黃”)

麻黃Mahuang (辛溫解表,莖類,麻黃科)
拉丁名 HERBA EPHEDRAE 別名 草麻黃、中麻黃、木賊麻黃、麻黃草。 來源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質莖。 原植物形態 1.草麻黃 草本狀灌木,高20~40cm。木質莖短或呈匍匐狀。小枝直伸或微曲,綠色,細縱槽紋常不明顯,節明顯。鱗葉膜質鞘狀,下部約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銳三角形。雌雄異株,雄球花多成複穗狀,常具總梗;雌球花單生枝端,成熟時苞片增大,肉質,紅色,成漿果狀。種子2枚,三角狀卵圓形。花期5~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2.中麻黃 小灌木,高20~100cm。木質莖較粗壯,基部多分枝,常被白粉,呈灰綠色,有對生或輪生的分枝,有細淺縱槽紋。鱗葉膜質硝狀,下部約1/3合生,裂片通常3裂,裂片鈍三角形。雄球花數個密集於節上;雌球花2~3對生或輪生於節上,花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成漿果狀。種子通常3粒。花期5~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3.木賊麻黃 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質莖粗壯,小枝對生或輪生,細縱槽紋不明顯,被白粉,呈藍綠色或灰綠色。鱗葉膜質鞘狀,下部約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鈍三角形。雄球花單生或3~4集生節上,無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單生,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種子通常1。花期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 藥材性狀 1.草麻黃 莖細長圓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徑1~2mm,有時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有細縱稜線,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下部約1/2合生成鞘狀,上部2裂(稀3裂),裂片銳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灰白色,反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纖維性,外圍黃綠色,髓部圓形,暗紅棕色。氣微香,味澀、微苦。 2.中麻黃 分枝較多,直徑1.5~3mm,有粗糙感。節間通常長3~6cm。膜質鱗葉長2~3mm,下部約1/3合生成鞘狀,裂片3(稀2),先端銳尖,微反曲。斷面髓部常呈三角狀圓形。 3.木賊麻黃 分枝較多,直徑1~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1~2mm,下部約2/3合生成鞘狀,上部裂片2(稀3),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斷面髓部略呈橢圓形。 生境分布 1.草麻黃 生於砂質乾燥地,常成片叢生。分布於華北及吉林、遼寧、河南西北部、陝西、新疆等地。 2.中麻黃 生於乾旱荒漠多砂石的山地或草地。分布於華北、西北及遼寧、山東等地,以西北地區最為習見。 3.木賊麻黃 生於乾旱礫質的山地或草地。分布於華北及西北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采割綠色莖枝,或連根拔起,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 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覓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證已解,氣喘咳嗽。 用量用法 煎服,2~9g。 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類、生物鹼類、黃酮類、有機酸類等。 藥理作用 解熱發汗、利尿、鎮咳平喘、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升血壓、中樞興奮、利膽等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