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麻風(中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風,中醫病名。麻風又稱大風、癘風,是因感受風邪癘毒而致肌膚麻木不仁的慢性傳染病。以主要侵犯皮膚黏膜與周圍神經、病程較長、症狀變化多、臨床表現呈多種類型為臨床特徵。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麻風
  • 發病部位:皮膚黏膜、周圍神經
  • 相關西醫疾病:麻風病
  • 主要病因:體虛感受山風瘴癘之風邪
  • 其他名稱 :大風、癘風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診斷要點,鑑別診斷,辯證論治,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麻風又稱大風、癘風,是因感受風邪癘毒而致肌膚麻木不仁的慢性傳染病。以主要侵犯皮膚黏膜與周圍神經、病程較長、症狀變化多、臨床表現呈多種類型為臨床特徵。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麻風相當於西醫的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

病因

本病多因體虛感受山風瘴癘之風邪所致。

病機

體虛感受山風瘴癘之風邪,或經常接觸患者及其污染之廁所、床、被、衣服、用具等,感染癘氣,襲人血脈,客於經絡,留而不去,與血氣相干,致營衛不和,淫邪散溢而發。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多發於青壯年,潛伏期平均2-5年,長者可達10年以上,臨床上按五級分類法:
(一) 結核樣型
此型患者抵抗力較強,病情較輕,主要累及周圍神經,不侵犯內臟和黏膜,傳染性較小,皮損原發於面、四肢、臀等暴露部位,皮損局限,數量少,不對稱,邊界清楚,伴感覺減退或消失,閉汗。皮損有斑、斑塊、丘疹,紅色或淺色,皮損附近常可摸到硬粗而不規則的皮神經。眉毛外可以脫落,全脫者少。由於神經受累,引起肌肉萎縮成各種畸形,如面癱、兔眼、垂腕等,但無全身症狀,預後較好。
常規查菌陰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多為強陽性。
(二)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
原發於面部、軀幹和四肢,分布廣,不對稱,皮損為班疹或斑塊,境界清楚,色紅或淡黃,部分中央有明顯的空白區,形成明顯的環狀,有鱗屑。皮損部感覺障礙明顯。眉毛易脫,多數淺神經有損害。預後一般較好。
一般查菌陽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為弱陽性,或可疑,或陰性。
(三)中間界線類皮損多顏色、多形態、變化多,分布廣泛,不對稱,邊緣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典型者面部呈展翅的蝙蝠狀。神經損害較輕,感覺障礙出現較遲較輕,有輕度麻木。
查菌陽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陰性。
(四)界線類偏瘤型皮損有斑疹、丘疹、斑塊、結節和瀰漫性浸潤等,形態似瘤型,多瀰漫不清,呈淡紅或棕褐色。分布廣泛,不完全對稱。眉毛、頭毛均可脫落,晚期亦可形成“麻風獅面”。查菌強陽性。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
(五)瘤型此型患者除皮膚及黏膜有廣泛損害外,晚期常侵犯多種組織和器官,傳染性強。按病期、輕重、範圍分為以下三期。
(1)早期以斑疹為主,伴有淺在性浸潤損害,邊緣不清,眉毛稀疏,周圍神經受累輕,無畸形,淺淋巴結腫大,有明顯內臟損害。
(2)中期以浸潤性和瀰漫性損害為主,伴少數結節,皮損廣泛,頭髮、眉毛、睫毛、眉毛可全部脫光,周圍神經普遍受累,伴感覺及運動障礙,畸形,足底潰瘍。淺表淋巴結、肝、脾、睪丸腫大。
(3)晚期以瀰漫性浸潤或結節為主,損害多遍及全身,或形成“獅面”,口唇肥厚,耳垂腫大,鼻樑陷塌,鼻中隔穿孔,眼部損害可致失明,全身毛髮脫落,神經損害嚴重,可致面癱,手足運動障礙,畸形,潰瘍,損趾攣縮、變細,下肢水腫。淋巴結和各內臟器官受累較重。預後差。
查菌強陽性,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
(六)未定型損害多為減色斑或淡紅斑,邊緣清楚或不清楚,局部感覺減退或消失,可演變為結核樣型。有的斑疹小,數目多,分布廣但對稱,可演變為界線類或瘤型。查菌常為陰性,少數為陽性。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多數陽性。

鑑別診斷

1.體癬 損害雖可呈環形,但感覺正常而有癢感,真菌檢查陽性。
2.白癜風 色素完全脫失,界限清楚,無感覺改變,亦無其他畸形。

辯證論治

本病由風邪癘毒傳染致病,一般不論輕型、重型,治療均宜祛風化濕,活血殺蟲,選用專方專藥,長期服用。具體用藥如下:
(一)萬靈丹、神應消風散、磨風丸第1天服萬靈丹l粒,溫酒送下;第2—4天服神應消風散,每天6g,早晨空腹溫酒送下;第5—6天服磨風丸,每天2次,溫酒送,連續循環套用,至痊癒為止。
(二)一號掃風丸成人初服6g,每天2次,3天后如無嘔吐、噁心等反應,可每次加1.5g,至第8天后,每天3次,但不用增加劑量。
(三)蝮蛇酒每次15ml,每天1—2次。
(四)蒼耳草膏每天3次,開水沖服。

其他療法

外治法:苦參湯洗滌潰瘍處,並用狼毒製成糊劑,塗於患處,或用七三丹、紅油膏外敷。腐脫新生後,改用生肌散、紅油膏外敷;日久不癒合,污穢而腐肉多者,宜化腐生肌,外用麻風潰瘍膏。

轉歸預後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積極重視麻風病的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大批麻風病患者得到治癒,新發病例顯著減少,流行區也有縮小,列為在二十世紀末達到基本消滅的病種。

預防調護

1.對重型患者,必須實行隔離治療。
2.在流行地區,普遍進行卡介苗接種,增加易感人群對麻風的抵抗力。
3.加強宣教工作,早發現,早防治。
4.患者應加強營養,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當參加勞動,忌房事。並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和陽光充足。

文獻摘要

1.《素問·長刺節淪》云:“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墜,名曰大風。”
2.《外科正宗》云:“其患初起,麻木不仁,次發紅斑,久則破爛,浮腫無膿,其症最惡。故曰,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爛流水,筋死指節脫落,骨死鼻樑崩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