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斜街道

麻斜街道

麻斜街道辦事處(簡稱街道辦)位於坡頭區南部,東連坡頭鎮,西與湛江市霞山區一海灣之隔,南與南三島隔海相望,北接南調街道辦事處,面積25平方公里,海灘涂9317畝,海岸線長18公里。

街道辦駐麻斜街,轄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6個自然村。城區面積1平方公里,只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麻斜街道。街道辦內的“羅侯王廟”被列入坡頭區旅遊景點,交通便利,往南是麻斜碼頭,搭乘渡船約10分鐘便可到達湛江市霞山區。街道辦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蔬菜和水果等。耕地6563畝,其中旱坡地3260畝,水田3303畝,林地1118畝。建區以後,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和禽苗孵化業。工業發展緩慢,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麻斜船廠。

2004年,總人口11216人,其中農業人口9658人。社會總產值9890萬元,比1985年增長68.1倍(按可比價計算,下同);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增長10.01倍;工業總產值850萬元,增長100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830元,增15.17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斜街道
  • 位於:坡頭區南部
  • ,海岸線長:18公里
  • 海灘:塗9317畝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人口狀況,人口變化,人口構成,經濟建設,農業,企業,交通概況,陸路交通,渡輪交通,管理機構,

建置沿革

清代,麻斜屬於吳川縣南一都。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1月16日,清廷被迫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麻斜劃入租界範圍,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國把整個廣州灣劃分為二城(麻斜市、西營市)、三區(赤坎區、坡頭區、淡水區)進行治理。首府設在麻斜市。
清宣統三年(1911年),行政首府遷西營市(今霞山)。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成立湛江市,麻斜屬湛江市管轄。
1949年12月19日,麻斜解放。
1950年4月,湛江市人民政府設定潮滿、新鹿、通平、東海、硇洲、濱海等6個區,麻斜劃入濱海區。
1951年,麻斜被劃歸潮滿區管轄,分為麻斜、麻新兩條行政村。
1954年1月~1956年10月,撤村建鄉,建立麻斜和麻新2個鄉。
1956年11月~1958年10月,麻斜和麻新2個鄉合併為麻斜鄉,仍屬潮滿區管轄。
1958年10月,麻斜鄉劃入坡頭人民公社,分為麻斜、麻新2個生產大隊。
1961年,麻斜、麻新2個大隊劃入海頭人民公社管轄。
1983年9月,撤消海頭人民公社,麻斜、麻新劃歸霞山區管轄,分別改為麻斜鄉、麻新鄉、炮台居委會,同時將原麻斜大隊的非農人口劃出成立麻斜街道辦事處(股級)。
1984年6月,麻斜、麻新2個鄉,炮台居委會、麻斜街道辦事處劃歸坡頭區管轄。
1985年5月,麻斜街道辦事處升格為科級,下轄麻斜、麻新2個村委會和麻斜居委會。
1991年9月將張屋、黃屋管理區併入麻新管理區。
1999年8月,撤銷管理區,恢復村委會,至2004年不變。

行政區劃

麻斜街道辦事處村(居)委會自然村情況表(單位:個)
村(居)委會名稱自然村
(居民小組)
自然村(街、路)名稱
麻斜村委會
13
井頭村、山尾村、山仔村、茨角村、煙樓村、煙樓仔村、北海仔村、新村環村、安鋪村、大頭嶺村、渡仔村、西山村、赤後村
麻新村委會
9
張屋村、黃屋村、田頭仔村、垉城村、大麻瑤村、麻瑤仔村、調東尾村、山坡里村、嶺腳村
麻斜居委會
3
麻斜街、炮台村、新屋仔村
註:表內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

人口狀況

人口變化

1985年,全街道共有1720戶,其中農業戶1686戶,非農戶34廖,總人口8394人,人口密度為336人/平方公里。出生156人,出生率18.58‰;死亡40人,死亡率4.77%;自然增長率13.81‰。
1990年,共有2129戶,其中農業戶1690戶,非農戶439戶。人口9470人,人口密度為379人/平方公里。出生158人,出生率116.39‰;死亡43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長率11.93‰。
2000年,總人口11651人,人口密度為466人/平方公里。出生113人,出生率10.92‰;死亡52人,死亡率5.03‰;自然增長率5.89‰。
2004年,共有3509戶,其中農業戶2605戶,非農業戶904戶。總人口11216人,人口密度為449人/平方公里。出生105人,出生率9.35‰;死亡65人,死亡率5.79‰;自然增長率3.56‰。與1985年相比,增1789戶,增加2822人,自然增長率降低10.25%。

人口構成

  • 民族構成
2000年,漢族11622人,占總人口99.75%,11個少數民族共有29人,占0.25%,分別是蒙古族3人,回族6人,藏族1人,苗族2人,壯族3人,侗族1人,瑤族1人,哈尼族3人,佤族3人,拉祜族3人,土家族2人,另有未識別民族1人。
  • 性別構成
1985年,麻斜街道辦事處總人口8394人,其中男4209人,女4185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下同)100.57;
1990年,總人口9470人,其中男4753人,女4717人,性別比100.76;
2004年,總人口11216人,其中男5738人,女5478人,性別比104.75。
  • 年齡構成
1985年,全街道辦0~14歲3536人,占總人口的42.13%;15~64歲4352人,占總人口的51.84%;65歲以上506人,占總人口的6.03%。
1990年,0~14歲3708人,占總人口的39.16%;15~64歲5114人,占總人口的54.00%;65歲以上648人,占總人口的6.84%。
2000年,0~14歲3910人,占總人口的33.56%;15~64歲6843人,占總人口的58.73%;65歲以上898人,占總人口的7.71%。
2004年,0~14歲4052人,占總人口的36.13%;15~64歲6165人,占總人口的54.97%;65歲以上999人,占總人口的8.90%。
  • 文化結構
1985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6798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985人,占29.20%;國小文化程度3008人,占44.24%;國中1328人,占19.54%;高中(含中專)463人,占6.81%;大專以上14人,占0.21%。
1990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7713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787人,占23.17%;國小文化程度3611人,占46.82%;國中1689人,占21.90%;高中(含中專)606人,占7.86%;大專以上20人,占0.26%。
2000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9282人,其中文盲半文盲935人,占10.07%;國小文化程度4109人,占44.27%;國中3059人,占32.96%;高中(含中專)1008人,占10.86%;大專以上171人,占1.84%。
2004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10338人,其中文盲半文盲805人,占7.79%;國小文化程度4626人,占44.75%;國中3541人,占34.25%;高中(含中專)1171人,占11.33%;大專以上195人,占1.88%。
  • 職業結構
1985年,全街道勞動力2871人,占總人數的34.20%。從事第一產業2325人,占總勞動力的80.98%;從事第二產業377人,占總勞動力的13.13%;從事第三產業169人,占總勞動力的5.89%。
1990年,總勞動力4458人,占總人數的47.07%。從事第一產業3366人,占總勞動力的75.51%;從事第二產業585人,占總勞動力的13.12%;從事第三產業507人,占總勞動力的11.37%。
2000年,總勞動力5057人,占總人數的43.40%。從事第一產業3942人,占總勞動力的77.95%;從事第二產業609人,占總勞動力的12.04%;從事第三產業506人,占總勞動力的10.01%。
2004年,總勞動力5130人,占總人數的45.74%。從事第一產業3918人,占總勞動力的76.37%;從事第二產業650人,12.67%;從事第三產業562人,10.96%。與1985年相比,從事第一產業人數下降4.61%,從事第三產業人數提高5.07%。

經濟建設

農業

麻斜街道辦以農業為主。2004年,耕地面積6563畝,其中水旱田3303畝,旱坡地3260畝,林地1118畝,海灘涂9317畝,海域面積3500畝。全年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其中種植業937萬元,林業1萬元,畜牧業1260萬元,漁業2297萬元。
  • 種植業
麻斜街道辦耕地土壤以沙質碎石紅土為主,水田多是圍墾海灘。轄區地勢平坦,沒有河流、水庫、山塘,農業灌溉靠打機井抽取地下水。農作物以水稻、木薯、番薯等糧食作物為主,輔以種植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
轄區駐部隊多,又鄰近市區,對蔬菜需求量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不但供應駐地部隊和市區居民,還有北運。麻斜新村委會黃屋村民蔬菜基地面積300多畝。2004年產值300多萬元。
部分年份麻斜街道辦主要農作物統計表(單位:畝噸)
年度
水稻
番薯
花生
甘蔗
蔬菜
面積
產量
面積
產量
面積
產量
面積
產量
面積
產量
1985年
5316
713
4100
193
3050
100
1230
3210
528
130
1990年
4299
799
3200
718
1823
101
1650
6765
970
415
2000年
4575
1079
3800
909
1920
161
900
3645
1875
1064
2004年
4708
1163
4033
1039
2035
180
560
2695
2303
1565
  • 林業、水產業
麻斜街道林業主要是村民在房前屋後種些竹木。2002年,井頭村民張慶與科技部門合作培育按樹苗,並在當地承包荒地種植桉樹。至2004年末,全街種植經濟林桉樹300多畝。麻斜街道三面臨海,村民多以采小海、淺海捕撈為生。
1985年後,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麻新、麻斜兩個村委會民眾先後承包村集體垉田建設蝦塘養蝦,後來發展到建設高位池精養對蝦,大大提高蝦的成活率和產量。1994年,張屋村吳真友在海上建起全街道第一個魚排,利用網箱養紅魚、青鱸魚獲得成功,其他村民陸續在海上建魚排養魚。至2004年底,海水養殖面積2985畝,其中蝦塘面積1320畝,魚排60個,網箱位1260個,海水養殖產量3400噸,海洋捕撈產量600噸,產值229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的51.1%。
  • 畜牧業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許多農戶承包荒地、嶺頭、灘涂等發展畜牧業生產。井頭村養雞專業戶張土如成立養雞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進行產業化生產,產、供、銷一條龍,張土如建有自己的飼料廠。90年代張土如公司共與120戶養雞專業戶合作,年產量200萬隻,產值385萬元。1986年,村民黃觀旺從四川成都農技部門引進櫻麻番鴨三元雜交技術,孵化出的鴨苗很受民眾的歡迎,經湛江市畜牧部門的推廣,其鴨苗占湛江市雜交鴨的80%以上,還遠銷越南等東南亞國家。2003年8月,25家專業戶成立坡頭區麻斜黃屋村養鴨協會,進一步推動養鴨事業的發展。2004年,生產鴨苗2000萬隻,產值3000萬元。
部分年份麻斜街三鳥生豬存出欄量及蛋品產量統計表(單位:噸萬隻)
年度
三鳥存欄量
三鳥出欄量
三鳥蛋品
產量
生豬
存欄量
出欄量
合計
合計
1984年
0.5
0.1
0.6
1.2
0.5
0
1.7
2.2
6
3683
1600
1985年
1.4
0.1
1.7
3.2
1.7
0.1
1.9
3.7
54
4295
1665
1990年
0.8
0
1.1
1.9
1.2
0
3.2
4.4
276
2540
2031
2000年
6.3
0
2.6
8.9
18
0
7
25
691
2084
2685
2004年
8.2
0
6.1
14.3
16.5
0
10.6
27.1
719
2484
3306
  • 水利
麻斜街道辦事處是個乾旱比較嚴重的地方,農作物的灌溉靠打機井抽取地下水。至2004年,共打大口徑機井37眼,小口徑井70眼。

企業

1990年,街道辦投資270萬元辦起廣州灣海洋食品廠,該廠占地面積24畝,廠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生產醬油、蝦頭醬等調味品,年產量150萬噸,產值500萬元。1992年,投資200萬元建設坡頭區恆鷹多彩塗料廠,該廠占地10畝,建有廠房2幢,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主要生產建築用的多彩塗料。此外還建起麻斜造紙廠,辦起騰龍房地產公司、湛江市藝東木業有限公司等。1996年,由於受到國家實行金融適度從緊的政策影響,再加上經營不善,以上集體企業先後停產、倒閉,此時民營企業迅速崛起。
麻斜輪渡公司:麻斜村委會集體企業。1986年,從市公共汽車公司接收麻斜與霞山之間海峽的渡運業務,進行客運經營。2004年10月,開通車渡運輸業務,有8車位渡船3艘,從業人員50多人,固定資產300多萬元,實現年產值250萬元,利潤30萬元。
天津豐禾公司湛江分公司:2003年,租用位於麻坡公路旁田頭仔村路段的廠房作生產車間,投資250萬元,主要是收購魚鱗作深加工出口,經濟效益較好。2004年,有員工35人,加工產品150噸,產值280萬元。
麻斜船廠:集體民營企業,其前身是湛江水運集團“七一”船廠。2003年,麻斜村民張喜忠租賃經營後,更名為“湛江麻斜船廠”。有船塢2個,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具有國家認可的修造船舶資質,可修造5000噸以下的船舶。麻斜船廠是麻斜街道辦唯一的1間規模以上企業。2001~2003年,連續3年被坡頭區工商局評為守信用重契約單位。2004年,修造船舶實現產值600萬元,上繳稅金26萬元。
土木建麻斜分公司:街道辦成立後,根據麻斜部隊建設的需要,組建建築工程處,掛靠坡頭第二建築公司,名稱為坡頭第二建築公司麻斜工程管理處,為麻斜街道辦集體企業,主要業務是負責管理轄區內建築工地的施工,因管理不善,2002年停業。2003年,從事建築業的村民組建湛江市土木建築工程公司麻斜分公司,掛靠湛江市土木建築工程公司,主要業務是承包駐麻斜部隊的建設工程。2004年,公司產值896萬元。

交通概況

陸路交通

麻斜是麻坡公路的起點站。麻坡公路原是法國殖民統治時期修建的沙土路面,改革開放時改造成瀝青路面,是重要的國防公路。麻斜碼頭有簡易短途汽車客運站,開通麻斜至塘綴、龍頭、坡頭、南油等交通路線。2004年營運產值1553萬元。

渡輪交通

麻斜與霞山之間隔著約2公里的海灣。1985年起,3艘機動輪渡平均每天航行49班,即每隔約半小時兩岸對開1班渡船。1986年,市公共汽車公司把這3艘輪渡船移交給麻斜村委會經營。2004年開通車渡,是年收入250萬元,利潤30萬元。

管理機構

1985年,麻斜街道辦事處成立,為坡頭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內設辦公室、民政辦公室、農業辦公室、教育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經管站、農科站、水電站、廣播站、文化站;1986年,增設生豬管理辦公室;1987年,增設國土管理所;1994年增設農村合作基金會。2000年6月,農金會運作終止。2002年,機構改革時,內設機構合併為街道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農林水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等5大辦公室,至2004年不變。
麻斜街道辦1985~2004年主要領導人簡表
職務
姓名
籍貫
任職時間

鄭康榮
湛江
1985.7~1986.2
袁日桂
湛江麻章
1986.2~1988.8
趙康生
湛江坡頭
1988.8~1992.11
周成廉
廣東廉江
1992.11~1995.6
黃志東
湛江坡頭
1995.6~1998.2
鄒軒
廣東遂溪
1998.2~2003.6
黃康貴
湛江坡頭
2003.6~

鄭土平
湛江坡頭
1987.5~1988.8
陳雪貞
廣東化州
1991.11~1992.12
黃志東
湛江坡頭
1992.11~1995.6
鄒軒
廣東遂溪
1995.7~1998.2
張康泉
湛江坡頭
1999.4~2003.6
呂其讓
湛江東海島
200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