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天祥

麻天祥

男,1948年生於河南。1966年畢業於焦作醫學專科學校, 1986年取得英語本科學歷,1987年考取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博士研究生,師從侯外廬學派張豈之先生,專治學術思想史,1990年獲博士學位。 1992年出版社出版博士論文《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此後相繼出版《湯用彤評傳》、《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佛學與人生》、《歐陽竟無》、《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另發表《挑戰與回應的百年學術》《中西文化論爭的文化哲學》、《理學與禪學》、《佛教與二十一世紀》、《近代經學的思想特徵》、《儒家文化的變異與轉向》等學術論文70餘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天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
  • 出生日期:1948
人物履歷,學術成果,主要專著,主要學術論文,

人物履歷

麻天祥
麻天祥,男,5歲入學,嗜讀書。20世紀80年代初,棄醫從文,同時獲英語專業本科學歷。1987年初,考取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治中國學術思想史。1990年1月初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執教西北大學、海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從事中國學術史、中美文化比較研究、中國佛學以及宗教醫學倫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93年破格晉升教授,並擔任湖南師大歷史研究所所長,1995年起任中國近代學術史博士生導師,1999年初,被授予湖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宗教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教育部馬工程《宗教史》項目首席專家、《中國哲學史》專家組主要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第二屆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會長(第一屆執行會長)、鬼谷子研究會副會長、美國儒道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國際中國哲學會會員、山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塔里木大學客座教授、五台山研究會、西域文化研究所、河南省聖賢文化研究會顧問、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原工學院教授等職。
1995年應美國文化學會之邀,赴美作學術交流。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受國家教委派遣,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先後在喬治·華盛頓大學、馬里蘭大學作學術訪問與交流。其間,又應邀赴加拿大溫哥華和阿爾貝特大學闡釋中國文化,包括儒學、佛學、中外文化交流等,部分講稿集結為《境外談佛》問世。2006年櫻花盛開時節訪問日本東京、京都、奈良等地。2007年5月底6月初訪問韓國東國大學,參加中、日、韓三國佛學和近代化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主題發言《中國近代化與民族佛教之發顯》。
1992年由台灣文津出版社出版博士論文《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此後相繼出版專著《湯用彤評傳》、《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佛學與人生》、《歐陽竟無》、《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中國近代學術史》、《如是我聞——麻天祥佛學與宗教哲學研究》、《中國宗教哲學史》、《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主編大型歷史資料《民國學案》等30種47冊,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紅樓夢學刊》、《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以及《佛教學報》(韓國)等境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
2007年,修訂本大陸簡體版《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09年《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無一等)。

學術成果

一、專著: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54萬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繁體版;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簡體版。被評為《中國學術年鑑》2005年優秀著作、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新聞出版總署),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佛學與人生》,27.1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湯用彤評傳》,27.8萬字,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8萬字。
《歐陽竟無》,12萬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51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54.3萬字,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佛門舊蹤》,17萬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國近代學術史》,62.8萬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33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修訂版,34.7萬字。
《陝西通史》(思想卷·宋元部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歷史卷·近代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境外談佛》,21萬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年3月。
《中國宗教哲學史》,31.2萬字,人民出版社(北京) 2006年7月、8月。
《梁啓超說佛》,25.6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國禪宗思想史略》,29.4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三寶齋學術著作四種》“名家學術”,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禪宗文化大學講稿》(文理通識大課堂),19.6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如是我聞——麻天祥佛學與宗教哲學研究》,35萬字,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20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19.4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二、主編
《民國學案》,六卷,350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光山淨居寺與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馬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黃梅四祖寺與中國禪宗》,30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佛學百年》,81.4萬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20世紀佛學經典文庫》,2008年出版6種:《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胡適卷》、《歐陽竟無卷》、《楊仁山卷》。
《國學常識》,56萬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9月。
三、論文:
《紅樓夢兼包並容的文化思想》,《紅樓夢學刊》1988年2期。
《五台山佛教東傳及傳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1989年1期。
《梁啓超人生哲學初探》,《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3期。
《譚嗣同經世佛學的邏輯結構》,《中州學刊》1989年4期。
《楊仁山諸宗同歸三教一體的淨土思想》,《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2期。
《楊度學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論的特徵》,《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5期。
《梁啓超佛學思想概述》,《學術研究》1990年5期。
《龔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徵》,《晉陽學刊》1991年2期。
《熊十力的本心本體論》,《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3期。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興的原因》,《哲學與文化》(台灣)1991年10期。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3期。
《讀書札記五則》,《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2期
《龔自珍學佛的思想基礎與社會基礎》,《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4期。
《近代佛教哲學研究》,《河北學刊》1992年1期
《丘處機二入關中及全真道的發展》,《人文雜誌》1992年4期。
《湯用彤比較宗教學研究》,《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2期。
《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台灣)1992年6期。
《儒家文化的變異與轉向》,《孔子研究》1992年4期。
《湯用彤文化觀念的形成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導引》,《哲學雜誌》1993年1期。
《吳宓的新人文主義》,《鄭州大學學報》1993年2 期。
《中體西用與傳統文化的近代轉化》,《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3期。
《梁啓超的佛教史研究》,《學術研究》1993年2 期。
《近代經學的思想特徵》,《傳統文化與近代化》1993年4期。
《任是無情也動人——紅樓夢人生哲學》,《海南大學學報》1993年4 期。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史研究中之具體問題之比較》,《佛學研究》1994年3期。
《中西文化論爭的文化哲學》,《湖南師大學報》1994年6期。
《近代經學的形式和內容》,《孔子研究》1994年4 期。
《湯用彤學術思想概說》,《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1期。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學術研究》1995年1期。
《湯用彤先生的漢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二輯,1995年。
《挑戰與回應的百年學術》,《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3期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佛學研究》1995年2期。
《清代學者對鬼谷子研究的貢獻》,《文獻》1996年3期。
《理學與禪學》,《湖南師大學報》1996年3期。
《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4期。
《傳統學術的遞嬗與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陽師專學報》1997年3期;《高等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6月。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研究方法之比較》,《求索》1997年6期。
《禪考及禪的現代詮釋》,《禪考》文史第四十五,1998年9月。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乞食效貧兒——中國現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國改革報》1998年7月1日。
《雲門改屬的道統之爭》,《禪學研究》第三集,1998年11月
《變徽協奏曲——近代學術統論》,《浙江學刊》2000年第3期;《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近代史》2000年第6期。
《歐陽法相唯識宗詮》, 《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太虛科學唯識宗說》,《中國佛學》第三卷第一期,2000年。
《光山淨居寺考》,《光明日報》2000年10月13日;《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2期
《宗教道德與醫學倫理》,載《世紀之交的宗教與宗教學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7頁。
《中西文化的互補與趨同》,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0年8月14日;《新華文摘》2000年11月。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載《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7頁。
《創變中的民國學術》,《浙江學刊》2001年第2期。
《禪空與上帝——關於基督教與禪宗的對話》,《文化中國》(加拿大)27、28期,2001年3月。
《闡釋與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1年4月2日。
《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孔門大乘陽明禪》,《禪學研究》第四集,2002。
《宗教與宗教學新論》,《雲夢學刊》2003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03年第3期。
《印順禪宗思想解讀》,《曹溪禪研究》第三輯,第34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禪與基督教本體論的對話——道、言與空、心》,《人文雜誌》2004年第1期;《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中英文〈聖經〉翻譯中本體論和人性論的文化差異》,《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中國近代佛教的再思考》,《雲夢學刊》2004年第5期,第26-29頁。
《尢智表的佛學科學分析》,《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佛教的科學分析及佛學、科學的比較研究》,《普門學報》總27期,2005年5月。
《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朝水中自在行——宋詩中禪的理趣》,《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哲學與醫學的交融性思維》,《科學時報》2005年7月4日B4版。
《天人合一、心統萬物的儒教哲學》,《雲夢學刊》2005年第6期。
《拓進中的回望:美學本體論的發展歷程與終極形式》,《吉首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11期;《中國學術年鑑》2005年優秀論文。
《宋代新儒教哲學述論》,《湖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Scientific analysis of Buddhism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m and science”, P.594-629,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1,No.4, October 2006.
《印順佛學思想解讀》,《閩南佛學》第4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
《概論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禪》,《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宗教哲學方法論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06年10期。
《宋代士大夫禪學》,《禪學研究》第6輯,2006年10月。
《星雲對臨濟禪的詮釋》,《普門學報》總40期,2007年7月;《禪與人間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台灣),2007年4月。
《宗教制度化及宗教哲學的二律悖反》,《哲學門》第1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雍正與清初禪學之興衰》,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2008年第2期。
《中國宗教哲學思維模式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2007年第10期。
《中國近代化與民族佛教之發顯》,《佛教學報》(韓)第47輯,2007年2月,中、韓文。
《船山先生的佛學現量觀》,《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佛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原載《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2期。
《中國近代文化的哲學解讀》,《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科學與理性的佛學百年》,《佛學百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舍利的歷史與象徵》,《佛學研究》總17期,2008年。
《宗教的象徵與無限》,《中國宗教》2009年第9期。
《慧皎與早期佛教哲學的綜合》,《禪學研究》第八輯,2010年。
《雪峰義存對心性哲學的解讀》,選自《雪峰義存與中國禪宗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月。
《法顯對佛教中國化的貢獻》,選自《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慧遠法性無性的體極論及果報哲學》,《普門學報》(台)57期,2010年5月。
《禪的現代詮釋》(演講),《在少林寺聽講座》上,465-488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僧肇與玄學化的中國佛學》,《首屆長安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卷,325-338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學術商品化批判》,《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月11日。

主要專著

1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上下),台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
2 《佛學與人生》,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3 《湯用彤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4 《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5 《歐陽竟無》,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6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

主要學術論文

1 《紅樓夢兼包並容的文化思想》,《紅樓夢學刊》88年2期
2 《五台山佛教東傳及傳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89年1期
3 《梁啓超人生哲學初探》,《鄭州大學學報》89年3期
4 《譚嗣同經世佛學的邏輯結構》,《中州學刊》89年4期
5 《楊仁山諸宗同歸三教一體的淨土思想》,《河南教育學院學報》89年2期
6 《楊度學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論的特徵》,《天津社會科學》90年5期
7 《梁啓超佛學思想概述》,《學術研究》90年5期
8 《龔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徵》,《晉陽學刊》91年2期
9 《熊十力的本心本體論》,《西北大學學報》91年3期
10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興的原因》,《哲學與文化》(台灣)91年10期
11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會科學》91年3期
12 《讀書札記五則》,《西北大學學報》91年2期
13 《龔自珍學佛的思想基礎與社會基礎》,《鄭州大學學報》91年4期
14 《近代佛教哲學研究》,《河北學刊》92年1期
15 《丘處機二入關中及全真道的發展》,《人文雜誌》92年4期
16 《湯用彤比較宗教學研究》,《西北大學學報》92年2期
17 《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台灣)92年6期
18 《儒家文化的變異與轉向》,《孔子研究》92年4期
19 《湯用彤文化觀念的形成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導引》,《哲學雜誌》93年1期
20 《吳宓的新人文主義》,《鄭州大學學報》93年2 期
21 《中體西用與傳統文化的近代轉化》,《天津社會科學》93年3期
22 《梁啓超的佛教史研究》,《學術研究》93年2 期
23 《近代經學的思想特徵》,《傳統文化與近代化》93年4期
24 《任是無情也動人——紅樓夢人生哲學》,《海南大學學報》93年4 期
25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史研究中之具體問題之比較》,《佛學研究》94年3期
26 《中西文化論爭的文化哲學》,《湖南師大學報》94年6期
27 《近代經學的形式和內容》,《孔子研究》94年4 期
28 《湯用彤學術思想概說》,《甘肅社會科學》95年1期
29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學術研究》95年1期
30 《湯用彤先生的漢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二輯
31 《挑戰與回應的百年學術》,《天津社會科學》95年3期
32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佛學研究》95年2期
33 《清代學者對鬼谷子研究的貢獻》,《文獻》96年3期
34 《理學與禪學》,《湖南師大學報96年3期
35 《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96年4期
36 《傳統學術的遞嬗與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陽師專學報》97年3期
37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研究方法之比較》,《求索》97年6期
38 《禪考及禪的現代詮釋》,載《六祖慧能思想研究》
39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乞食效貧兒——中國現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國改革報》98年7月1日
40 《雲門改屬的道統之爭》,載《石頭希遷與曹洞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