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鐘橋

麥鐘橋

麥鐘橋位於海淀區西部。東鄰北京外國語大學,西鄰京密引水渠,南鄰廠窪村,北鄰藍靛廠、武警總部。村西南原有麥莊橋,諧音成村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鐘橋
  • 位置:海淀區西部
  • 又稱:麥莊橋
  • 周邊建築:北京外國語大學
簡介,名稱由來,麥鐘橋遺址,

簡介

麥鐘橋又稱麥莊橋,始建於明朝。明嘉靖年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載“麥莊橋”。《世宗嘉靖實錄》上說:嘉靖十六年(1537)五月“麥莊等四橋,講武殿、安樂堂、混堂司宜暫停止”。嘉靖十七年(1538)五月,“詔修沙河、朝宗、麥莊三橋”。從上文看出,明嘉靖年對麥莊橋兩次提到停修和詔修。清《五城寺院冊》中云:“萬壽寺稍西為三笑庵,過此麥莊橋。”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麥莊橋立有御製文、碑亭,清高宗弘曆《麥莊橋記》稱:“麥莊橋為城外適中之地。”並寫下《御製麥莊橋詩》:“新漲平堤好進舟,霽空風物報高秋。聞鐘背指萬壽寺,搖櫓溯洄西海流。送爽一天去似縷,娛情兩岸稼如油。石橋郭外綠過屢,試問常年得似不?”民國年間仍稱“麥莊橋”。新中國成立後始稱“麥鐘橋”,曾用名“埋鐘橋”。傳說,永樂大鐘由德勝門漢經廠移到萬壽寺懸掛,沒有幾年就卸下臥地,後埋在橋旁,到乾隆年間才移至大鐘寺。
麥鐘橋
麥鐘橋
麥鐘橋村呈現三角形,村址有周圍平原地貌,村鄰渠水,地表及地下水極豐沛。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藍靛廠附近長河上,昆玉河(京密引水渠)與長河交匯處附近。與白石橋、高粱橋年代相仿,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1998年北京治理京城水系疏浚長河時,發現了麥鐘橋的遺址。治理後在遺址旁重新架設了一座仿古趙州橋式的雙曲拱橋。

名稱由來

麥鐘橋,原名“麥荘橋”,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為麥鐘橋。“麥荘”變為“麥鐘”中間是有個過度的,這個過度應該和“鐘”有關。八旗子弟有一種傳說,永樂大鐘在明朝萬曆年間移到長河邊的萬壽寺供奉,有記載說清初時大鐘已經陷入地下。清雍正時被移到大鐘寺,可見“埋鐘“確有其事。至於鐘埋何處,是在萬壽寺內,還是在長河裡,或者就在那座橋的旁邊,因為缺乏翔實的文獻資料記載,就不得而知,有待考證了。從清朝到民國年間,在民間把“麥鐘橋”說成“埋鐘橋”,而且此名得到一定的流傳,這是非常可能的。“麥荘橋”之所以被正式轉稱為“麥鐘橋”可能就是由此而來的。
麥鐘橋

麥鐘橋遺址

麥鐘橋起初是一座很小的橋,後來才擴大成了現在的麥鐘橋。老的麥鐘橋就在河底,只有兩三米長。長河左岸的半壁街一側古麥鐘橋的遺址,旁邊立有石碑一座,單是碑面比較光滑,只能看清幾個字,估計字跡被人擦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