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法蘭·伯內特

麥克法蘭·伯內特

麥克法蘭·伯內特是一位澳大利亞內科醫生,伯內特和梅達沃共同獲得了196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克法蘭·伯內特
  • 外文名:Macfarlane Burnett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85年
簡介,理解,延伸,

簡介

麥克法蘭·伯內特(Burnet, Macfarlance)(1899~1985)是一位澳大利亞內科醫生。1949年,他提出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的理論,對外科移植手術極具重要性。這一理論後來被英國生物學家彼得·布萊恩·梅達沃(Peter Brian Medawar)和他的同事們所證實。伯內特和梅達沃共同獲得了196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理解

諾貝爾獎是根據諾貝爾遺囑所設基金提供的獎項(1969年起由5個獎項增加到6個),每年由4個機構 (瑞典3個,挪威1個)評選。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諾貝爾在其遺矚中規定,該獎應授予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內“在前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評選由瑞典的醫科大學卡羅琳學院(也叫做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負責。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相關章程,評選由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Nobel Assembly)負責,大會由50名選舉出來的卡羅琳醫學院名教授組成。
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家中共用七個孩子,他排行老二。191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基隆學院(Geelong College)畢業,並贏得了一份政府獎學金。1917年,他獲得一份獎學金,前往墨爾本大學奧蒙德學院進修速成醫學課程。儘管他本打算從事臨床神經病學方面的工作,但他的實驗室技術使他在墨爾本醫院沃爾特伊麗莎·霍爾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lbourne Hospital)的病理學實驗室謀到了一份工作。他與這所研究所打了四十多年交道。

延伸

墨爾本大學連年贏得最高份額的研究基金,奠定了它澳大利亞一流研究類大學的聲譽。它成為維多利亞州同時整個澳洲甚至國際優秀學生的首選。墨爾本大學每年價值850萬澳幣的獎學金,是澳洲大學中最多最有創新的獎學金。
墨爾本大學的畢業生在澳洲的政治,文化和商業領域湧現許多傑出人物,包括兩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兩位澳洲的前總理,一些亞洲的商界和政界人士也畢業於墨爾本大學, 墨 墨爾本大學爾本大學為澳大利亞在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墨爾本大學的學生在世界範圍內的比賽是強有力的競爭者,墨爾本大學的學生獲得牛津大學羅德斯獎學金的大部分,還是美國研究生的富布萊特獎學金的主要獲得者。
1926年,伯內特獲得了一份貝特醫學研究學術獎金,前往倫敦的李斯特研究所(Lister Institute)工作一年。他的研究重點是噬菌體(bacteriophages),即可以感染特定的細菌,使細菌破裂的一組病毒。他的研究受到了很好的反響,因此,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邀請他為委員會的《細菌學系統》(System of Bacteriology)一書撰寫噬菌體這一章。
1928年,伯納特從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獲得了博士學位。儘管收到申請細菌學系主席的邀請,他還是決定回到墨爾本和霍爾研究所。伯納特回到澳大利亞後不久,一些兒童在注射了白喉疫苗後死亡。在對導致這場災難的原因的調查中,伯納特進行了細菌學研究,這也使得人們開始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的重要研究。此外,伯納特繼續從事噬菌體研究,並寫下了後來被人們視為經典的論文。
1932年到1934年,伯納特應邀前往倫敦研究動物病毒,這是他在倫敦的第二次長期停留。在此期間,他發明了一種使用雞胚胎分離和分析動物病毒的技術,二十多年來,這種技術一直是標準的實驗室工作程式。伯納特試圖生產一種可以不受雞胚胎內的病毒感染的人造耐受力,這也使得他開始對免疫學產生了興趣。
儘管國家醫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向伯納特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職位,他還是再次回到了墨爾本,成為霍爾研究所的副主管。除了完成噬菌體的研究,他還做了幫助分離引起牛羊Q熱的病原伯氏Q熱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burneti)的研究 和髓灰質炎病毒的研究。發明了在雞胚胎中種植流感病毒的方法之後,伯納特開始把他的研究重點轉移到研究流感病毒本身。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爆發後,他又轉為研究對抗流行感冒的免疫方法。
1944年,伯納特首次前往美國,並在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做了一系列演講,哈佛醫學院還向他提供了主席一職。但是,他還是回到了霍爾研究所。在被提升為霍爾研究所的主管之後,伯納特決定把研究所的重點轉移到動物病毒上。在他的指導下,霍爾研究所成為了國際性的流感病毒研究中心。
伯納特的病毒研究表明抗體可以在體內通過人工合成,以產生一種專門類型的免疫力。伯納特因此對免疫反應的興趣也逐漸增長。這一理論使得伯納特提出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這一概念,並以此與人共獲196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1957年,伯納特決定將霍爾研究所的研究重點由病毒學轉移到免疫學。他認為自己的抗體生產的克隆選擇學說是他對科學最大的貢獻。根據這一學說,產生抗體的細胞含有一個不停變異的區域。每次變異都會產生一種新類型的抗體。能夠產生某一特定類型的抗體的細胞一般不多,而在身體內找不到抵抗目標的抗體很快就會死去。但是,抗體一旦找到了抵抗對象產生該抗體的細胞就會加大該抗體的產量以滿足要求。
1965年,伯納特退休,但他活躍於寫作和作為資深的科學政治家。他任職澳大利亞科學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的院長,撰寫了有關免疫學、人類生物學、衰老和癌症等方面的14本書,還準備了他1940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感染病的生物學特徵》(Biological Aspects of Infectious Disease)的第四版。1951年,他被封為爵士,又在1969年被封為二等高級大英帝國勳爵士(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85年,伯納特死於癌症,澳大利亞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