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二屆人大七次會議

麗水市二屆人大七次會議

會議開幕

2011年3月28日上午,備受矚目的麗水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在麗水大劇院隆重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麗水市二屆人大七次會議
  • 地點麗水大劇院
  • 時間:2011年3月28日上午
  • 工作報告:《2011年麗水市政府工作報告》
會議開幕,工作報告,

會議開幕

會議由大會執行主席、主席團常務主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焦光華主持。大會執行主席、主席團常務主席盧子躍、焦光華、沈仁康、宋永平、劉國安、呂文明、張春法、占志妙、葉麗萍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市領導及有關方面負責同志王永康、虞紅鳴、林天寧、陳鐘、陳瑞商、藍資霞、程海南、朱晨、陳建波、毛子榮、葉朝丐、金建新、梁細弟、蔡小華、廖思紅、李江波、齊育華、吳炳全、葉贊平、韋鐵民、莊志清、劉秀蘭、王乾銀、李生榮、黃文斌、陳海鷹、肖建中、周湘浙、陳國鋒、汪建雲和主席團其他成員在主席台就座。
在主席台就座的還有,曾擔任過上屆或本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副廳級以上實職的人大代表和部分離退休老同志。
昨天大會應到代表331名,實到321名,符合法定人數。
上午9時,焦光華宣布:麗水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開幕!全體起立,奏國歌。
代市長王永康代表市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共分三部分:一是“十一五”時期及2010年工作回顧;二是“十二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三是2011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十一五”時期,是麗水經濟社會發展經受嚴峻考驗、取得顯著成就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和不斷加劇的資源要素制約,我們在中共麗水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省委“八八戰略”、“兩創”總戰略和市委“三市並舉”發展戰略,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過去的一年,我們重點抓好產業培育,著力推進項目建設,著力強化要素保障,著力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社會民生,全面完成市二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為“十一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農業基礎較為薄弱,工業總量偏小,現代服務業相對滯後,資金、土地、環境、人才等要素制約依然突出,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有待更好解決,食品衛生、安全生產、民間集資等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一些政府部門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奢侈浪費現象依然存在,腐敗現象還時有發生。對此,我們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迴避,不放任,不懈怠,下大力氣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辜負全市人民的重託和期望。
“十二五”時期,是麗水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科學跨越的攻堅期。要實現“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一是以綠色經濟為方向,著力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突出農業生態化、品牌化,突出工業集群化、循環化,突出服務業規模化、現代化;二是以適度超前為導向,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網路化水平,加快完善綜合交通網,構建綠色能源網,打造安全水利網,提升高速信息網;三是以加快要素集聚為核心,著力提高統籌城鄉發展能力,積極構築“112”城鎮體系新格局,加快建設浙西南中心城市,努力提升小城市和中心鎮發展水平,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支持民族地區發展;四是以環境質量繼續全省領先為目標,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努力推進生態屏障建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大力發展循環低碳經濟;五是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著力提升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水平,加快改革攻堅步伐,提升開放合作水平;六是以提升幸福指數為主旨,著力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大力實施教育提升工程、全民健康工程、文化繁榮工程、就業增收工程、保障擴面工程、平安創建工程。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政府各項工作,對於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將圍繞“發展產業、完善設施、統籌城鄉、關注民生、崇尚實際”的要求,積極謀求轉型升級,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不斷推進城鄉統籌,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努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強化社會保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著力打造實幹政府,認真辦好大事實事。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建設一個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新麗水而努力奮鬥!
應邀參加大會的有在麗擔任過副廳級以上實職的離退休老同志。市政府組成人員,在麗的省十一屆人大代表,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出席市政協二屆六次會議的委員及列席人員列席了會議。13位社會各界人士應邀旁聽了大會。
“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省委“八八戰略”、“兩創”總戰略和市委“三市並舉”發展戰略,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總體要求,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兩大戰略目標,積極實施“123”全面小康工程,加快推進大平台、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和大生態建設,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進城鄉統籌,著力保障社會民生,力爭到2015年,實現生態文明由全國先行區向示範區、小康建設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人均生產總值由4000美元向8000美元“三大跨越”,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工作報告

《2011年麗水市政府工作報告》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及2010年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麗水經濟社會發展經受嚴峻考驗、取得顯著成就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和不斷加劇的資源要素制約,我們在中共麗水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省委“八八戰略”、“兩創”總戰略和市委“三市並舉”發展戰略,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永康作政府工作報告王永康作政府工作報告
(一)綜合實力在科學發展中持續增強。堅持科學發展導向,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面落實中央擴內需保增長的一攬子計畫,見事早、判斷準、行事快,迅速推出一系列保穩促調的政策措施,較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全市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量翻番、質量提升、結構最佳化、後勁增強的良好態勢。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44.04億元,年均增長12.9﹪,高出“十一五”規劃目標0.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100美元;實現財政總收入76.8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4.9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7.2﹪和17.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6.13億元,年均增長15.7﹪;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128.23億元和821.46億元,是2005年末的2.68倍和2.85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38.81億元,年均增長2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37元,年均分別增長10.4﹪和12.8﹪;預計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全面完成“811”環保新三年行動計畫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生態環境質量連續7年居全國前列、全省首位,贏得了“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譽。綜合競爭實力躋身全國地級市百強。
(二)生態產業在強勁集聚中擴量提質。堅持要素集聚與集約並重,產業成型與轉型並舉,積極推進農業生態化、工業循環化、旅遊綠色化,三次產業比重從2005年的13.8∶45.8∶40.4調整為2010年的9.8∶50.0∶40.2。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措施,努力穩定糧食生產,提升農業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201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6.97億元,年均增長7.4﹪,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40家。加快推進麗水經濟開發區東擴和麗景民族工業園建設,著力抓好大產業和大企業建設,重視科技創新和品牌培育,加快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全市工業園區(功能區)規劃面積從25平方公里擴大到221平方公里,開發面積從21平方公里擴展到41.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廊兩帶、一心數點”發展格局;累計完成製造業投入306.2億元,年均增長18.5﹪;2010年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1328.08億元,年均增長25.7﹪;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7.3﹪;年產值超百億元產業達到2個,年產值超10億元企業從2005年的3家增至9家,4家企業列入省工業行業龍頭骨幹企業;新增中國名牌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27件;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比2005年提高9.2個百分點。突出旅遊業在三產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制定實施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發展以生態旅遊、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為重點的新興服務業。2010年旅遊接待總人數2078.2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16.5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3.5﹪和32.7﹪。新增2個省級旅遊經濟強縣,成功創建11個國家4A級景區和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及時規範和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三)城鄉面貌在統籌發展中煥然一新。加快推進“六個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7.85億元,是“十五”的1.9倍。“兩龍”、台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雲景、龍慶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金麗溫鐵路擴能改造工程順利實施,國省道改造工程有序推進。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等級公路4557公里,農村等級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接近100﹪。完成灘坑電站、開潭電站等一批水電項目,新建和擴建500千伏輸變電工程1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10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17個。建成玉溪引水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新建或加固甌江乾堤和中小流域重要堤防130公里,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94座,整治清水河道1445公里,解決和改善農村161萬人的飲用水問題。中心城市圍繞“一江雙城”總體布局,深入開展“三大改造”和“六城聯創”,大力推進城市“綠化、亮化、潔化”,建成市行政中心、麗水體育場、濱江景觀帶等一批重大項目。城市框架拉開、功能完善、管理創新、環境最佳化,建成區面積從25.35平方公里擴大到32.31平方公里。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深入實施“小縣大城”戰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民異地轉移、低收入農戶奔小康等工程,在全省率先推開農村危舊房改造,努力培育中心鎮和中心村。創建示範村162個、環境整治村1970個;異地轉移農民5.8萬戶21.6萬人;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0.2萬戶;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元的人口比例達到79.4﹪。全面完成灘坑移民動遷安置,促進移民和諧融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累計完成墾造耕地10.07萬畝,建設用地復墾2.32萬畝,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1.72萬畝。
(四)改革開放在攻堅克難中深入推進。堅持創新驅動與開放帶動,切實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領域不斷擴大,投融資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初步建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突出,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25.61億元,走出一條“全國林改看麗水”的創新發展之路。創新地方金融體制,引進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在全國地級市中完成所有行政村農戶信用等級評價,31.83萬農戶獲得89.18億元的授信額度。農村綜合改革取得突破。擴權強縣和強鎮擴權改革縱深推進,市區和開發區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兩集中兩到位”行政審批職能歸併改革紮實開展。事業單位改革穩步實施。開放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外貿出口主體不斷壯大,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出口額年均增長25.1﹪。深入實施山海協作、華僑要素回流工程,加快融入長三角和接軌海西區,積極打造台商投資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98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297.5億元,分別是“十五”時期的2.69倍和3.11倍。四川石壩鄉災後援建工作全面完成,援助新疆新和縣工作開始啟動。
(五)人民生活在和諧穩定中得到改善。堅持民生優先,切實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出台一系列教育發展扶持政策,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加強以校長隊伍建設和名師培育為重點的學校內涵建設。重視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完成麗水中學遷建等一批教育項目,全市累計新建中國小校舍105萬平方米。9縣(市、區)全部通過省級教育強縣評估。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實施衛生事業發展“六大工程”,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基本建成,市中心醫院、市人民醫院先後晉升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深入推進綠谷文化建設,麗水大劇院、中國麗水攝影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遺名錄。蓬勃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建成一批體育設施,成功承辦省首屆體育大會和第四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我市運動員奪得廣州亞殘運會中國代表團首枚金牌。完善和落實就業扶持政策,累計新增城鎮就業7.05萬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農民轉移就業15.94萬人。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分別達90.2﹪和93.4﹪,對被征地農民實行“先保後征”。城鄉低保平均補差不少於100元,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分別達91.7﹪和94.9﹪,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和陽光工程深入實施。不斷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市區累計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23.31萬平方米,公共租賃房3.4萬平方米,農民公寓83.74萬平方米,廉租住房惠及範圍擴大到低保標準兩倍以內城鎮住房困難家庭。認真做好奧運、國慶六十周年、世博等重大活動的維穩工作,穩妥解決民間集資等社會熱點問題,有效處置各類傳染疫情。高度重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群體性事件、安全生產事故、重特大案件等發生數明顯下降。積極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人民防空和雙擁工作深入開展。信訪、宗教、僑務、外事、統計、物價、檔案、地方志、氣象、計生等工作取得新進步,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老齡、紅十字和慈善等工作穩步推進。
五年來,在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和決議,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紮實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全面規範行政行為。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開,電子政務系統全省領先。堅持從嚴治政,大力壓縮行政開支,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腐敗案件。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機制,預防和處置能力不斷提高。
過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團結一致,奮力拚搏,全面完成市二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為“十一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年來,我們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著力抓好產業培育。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5.15萬畝,啟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引進匯源果汁、中科海外等知名企業。制定和實施工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劃,龍泉汽車零部件產業、遂昌金屬製品產業列入全省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試點。積極推動開發區(園區)擴容和空間布局調整,完成麗水生態產業集聚區規劃編制。出台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意見,實施納愛斯年產18萬噸液體洗潔劑技改等16個重大項目。落實建築業扶持政策,建築業產值達到139.66億元。切實加強對服務業的引導和扶持,重點加快大景區和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成功創建景寧雲中大漈、遂昌千佛山、青田石門洞等3個國家4A級景區。二是著力推進項目建設。全面推行“重點工程效能台賬”制度,積極開展“重點工程提能增效服務月”、“重點工程督查服務月”和重點建設項目“百日攻堅”行動,市區繞城西路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完成重點建設投資107.5億元,占年度計畫的126.5﹪。三是著力強化要素保障。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實現土地開發20699畝,建設用地復墾2565畝。狠抓金融保障能力建設,引進中信、浙商兩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組建試點全面展開,鄉鎮金融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20.4﹪和22.2﹪。四是著力統籌城鄉發展。
堅持建管並重,大力開展停車場和咪錶停車系統建設,嚴厲查處違法建設和違法用地行為。深入實施農村“135工程”,投入村莊整治資金超過2.6億元,完成通村公路路基1285.8公里,路面1954.6公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市實現來料加工費8.1億元,“農家樂”直接營業收入1.7億元。五是著力改善社會民生。全面推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均領到每月60元的基礎養老金。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加快推進公共租賃房、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大力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工作和基層衛生院綜合改革。麗水網路圖書館入選省十大民生工程。
各位代表,“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下團結拼搏的結果,是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心支持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通力協作,離不開駐麗部隊、武警官兵、駐麗各單位和老同志的鼎力支持,離不開廣大投資建設者的積極參與。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為麗水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向所有關心支持麗水發展的海內外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顧“十一五”發展,我們深切體會到,要促進麗水的發展和進步,必須全面推動科學發展,從經濟欠發達的基本市情出發,突出產業發展的主導作用,實現經濟在擴量中提質、在成型中轉型;必須高度重視投資拉動,完善項目前期和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將項目建設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必須始終堅持集聚發展,著力打造產業和人口兩大集聚平台,促進產業向園區集聚,人口向城鎮集中,為城鄉統籌與社會和諧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必須努力走進矛盾,千方百計破解發展難題,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努力營造麗水發展新優勢。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農業基礎較為薄弱,工業總量偏小,現代服務業相對滯後,資金、土地、環境、人才等要素制約依然突出,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有待更好解決,食品衛生、安全生產、民間集資等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一些政府部門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奢侈浪費現象依然存在,腐敗現象還時有發生。對此,我們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迴避,不放任,不懈怠,下大力氣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辜負全市人民的重託和期望。
二、“十二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麗水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科學跨越的攻堅期。根據市委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綱要(草案)明確,“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省委“八八戰略”、“兩創”總戰略和市委“三市並舉”發展戰略,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總體要求,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兩大戰略目標,積極實施“123”全面小康工程,加快推進大平台、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和大生態建設,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進城鄉統籌,著力保障社會民生,力爭到2015年,實現生態文明由全國先行區向示範區、小康建設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人均生產總值由4000美元向8000美元“三大跨越”,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到2015年,完成“123”全面小康工程,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以上,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以上。基礎設施網路基本成型,現代產業體系初步構築,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市區生產總值達到280億元,人均突破1萬美元,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0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800億元。
——城鄉統籌實現新突破。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小城市為依託、中心鎮為紐帶、中心村為支點的統籌發展新格局,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4﹪。繼續深化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鄉教育、衛生、文化、交通等一體化措施,建成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網路和公共服務共享體系。
——人民生活品質全面提升。深入實施“六大民生幸福工程”,促進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力爭城鄉居民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0元以上,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實現高水平覆蓋,城鄉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文明素養和法治素養全面提高。
——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領先。生態市建設深入推進,經濟發展、人口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更趨協調。力爭各縣(市、區)全部實現國家級生態縣創建目標。根據各地環境承載實際,大幅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全面完成節能減排各項目標任務,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科教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爭取五年專利授權量達到6000件。大力培育和引進各類人才。十五年教育普及率達9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以上,與全省教育現代化差距明顯縮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初步形成有利於生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社會信用體系和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基本建立,民營企業創業創新能力和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增強。
為實現上述目標,《綱要(草案)》提出了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這裡從六個方面作重點報告。
(一)以發展綠色經濟為方向,著力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堅持把產業升級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按照主體功能區劃要求,將產業發展導向與空間區域布局有機結合,加快生產要素集聚,科學構築“一核三帶四區”產業布局。一是突出農業生態化、品牌化。完善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完成3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確保糧食安全。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力爭建成15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0個主導產業示範區、5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積極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推動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建設。二是突出工業集群化、循環化。按照“發展與保護並重、擴量與提質並進、成型與轉型並舉”的要求,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努力建設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製造業基地。大力拓展工業發展空間,重點發展“兩大、兩新、兩優、兩特”八大主導產業,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力爭到2015年,產業功能區累計開發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培育形成1個產值千億級產業、5家產值百億級企業、30家以上產值十億級企業。三是突出服務業規模化、現代化。堅持把生態休閒養生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培育,深入發掘各地養生資源,加快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打響“秀山麗水、養生福地”品牌。爭取新創建1個國家5A級景區、7個國家4A級景區或省級旅遊度假區,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浙西南區域性物流樞紐。加強金融業創業創新,大力發展本地金融主體,積極支持企業通過上市直接融資。著力發展創意經濟、總部經濟等服務業新型業態,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推進質量強市建設,實施科技創新“五百行動計畫”,提高科技對產業發展支撐能力。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積極營造“唯才是舉”的良好環境。
(二)以適度超前為導向,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網路化水平。把推進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作為接軌長三角與海西區的關鍵,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水平。一是完善綜合交通網。加快鐵路建設,完成金麗溫鐵路擴能改造工程,開工建設衢寧、衢麗、龍浦、金台鐵路和麗水鐵路樞紐站項目,規劃形成“五線一樞紐”的高速鐵路網。提升公路交通,建成雲景、龍慶、龍浦高速公路,加快龍麗溫高速公路景寧至溫州段和慶壽高等級公路前期,深化武松龍、遂江等高速公路項目研究,規劃形成“兩縱兩橫三支”的高速公路網路。加快推進330國道和50省道等幹線公路提級改造,形成“七縱七橫”普通幹線公路網。啟動青田港和麗水港建設,打造麗水出海通道。加快麗水機場項目前期。二是構建綠色能源網。以建設華東綠色能源基地為目標,重點實施青田三溪口電站、景寧大均梯級電站建設,加快縉雲方溪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啟動一批風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建設。健全能源輸送網路,擴建500千伏萬象輸變電工程,爭取新建麗西、縉雲兩個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建、擴建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天然氣主幹管網,推進城市及重要產業園區管網建設。加快啟動成品油輸送管道建設,逐步發展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配套服務設施。三是打造安全水利網。緊緊把握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快甌江乾堤建設和中小河流治理,全市城市、中心鎮和80﹪以上中心村達到防洪標準。大力推進甌江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新建縉雲好溪水利樞紐、青田水利樞紐、松陽黃南水庫、遂昌清水源水庫、獨流入海甌江治理項目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大力實施小流域治理、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和農田水利項目。基本完成病險山塘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四是提升高速信息網。全面推進“數字麗水”建設,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完善電子商務平台,深化電子政務和數字城管建設。
(三)以加快要素集聚為核心,著力提高統籌城鄉發展能力。以新型城市化為導向,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加速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著力提升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構築區域統籌發展新格局。一是積極構築“112”城鎮體系新格局。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加快各縣中心城區向中小城市轉變,強化中心鎮培育,在全市構築1箇中心城市、10個小城市、20個重點鎮的城鎮體系新格局,力爭全市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8個百分點以上。二是加快建設浙西南中心城市。圍繞“一江雙城”總體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城市管理,完成“六城聯創”目標,推動中心城市加快向現代化城市邁進。北城要加快東進西拓,重點構築“二軸五片區”開發格局,打造區域服務業高地和最佳生態宜居區;南城重點依託省級產業集聚區,加快推進經濟開發區東擴、民族工業園建設及環南明湖區域綜合開發,形成以製造業為主的城市新區和產業高地。三是努力提升小城市和中心鎮發展水平。重視挖掘區域民族、歷史、文化特色優勢,堅持“小縣大城”與“小縣名城”並舉,積極打造城市品牌。推動青田、縉雲“撤縣建市”。全面落實中心鎮各項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外來勞動者及廣大農村居民落戶城鎮,加速人口、產業、資源向中心鎮集聚。四是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畫”,大力推動“三沿”整治,深入開展農村危舊房改造等系列工程,加快農民異地轉移步伐,完成山區農民異地轉移10萬人以上,基本完成環境惡劣、高山遠山自然村搬遷任務。全力培育建設200個左右中心村,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的生態走廊、村容整潔的美麗鄉鎮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家園。五是大力支持民族地區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規劃指導,加快全市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和民生改善步伐。促進景寧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增進民族團結上走在全國民族自治縣前列。高度重視和扶持省、市邊際鄉村發展。
(四)以環境質量繼續全省領先為目標,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市之路,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領先。一是努力推進生態屏障建設。切實加強生態公益林、濕地資源體系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甌江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重視水土流失防治與礦山生態治理,加強江河源頭地區和飲用水源保護。二是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全面建成中心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完成市區垃圾焚燒發電、污泥處置中心、中岸圩污水處理廠遷建及部分縣(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等項目。深入開展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切實抓好規劃環評和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總量控制。三是大力發展循環低碳經濟。加快推進循環經濟“1030工程”和工業循環經濟“4121”示範工程,深入實施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積極發展綠色產品。大力開展各領域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工作,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要通過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努力使麗水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人居環境更優美,永葆“中國生態第一市”美譽。
(五)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著力提升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水平。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創新,全面深化對內對外開放,切實提升區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一是加快改革攻堅步伐。紮實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深化擴權強縣、強鎮改革,完善市、區兩級職能劃分及運行體制,加快麗水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探索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爭取建立更加科學的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深化城鄉體制改革,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加快撤鄉擴鎮、撤鎮建街、撤村建居步伐。繼續推進以“收入一個籠子、預算一個盤子、支出一個口子”為核心的公共財政管理改革。加強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二是提升開放合作水平。著眼於建設長三角和海西區的連線樞紐,進一步加強在綜合交通、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合作交流,打通入閩出海通道,推進台商投資區、台灣農業創業園建設,實現交通、產業、物流和旅遊全面接軌。深化招商引資工作,按照“招大、引強、選優”的思路,大力引進央企、省屬國企、上市企業和大型民企。加強外貿主體建設,推動出口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外資利用方式,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繼續實施山海協作、華僑要素回流工程,重視發展“麗水人經濟”,積極打造華僑總部經濟。
(六)以提升幸福指數為主旨,著力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實施“六大民生幸福工程”。一是實施教育提升工程。按照“提質、均衡、減負”的要求,積極創新教育管理體制機制,著力開展教師發展管理創新實驗區建設,繼續實施綠谷名師培養工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十五年基礎教育。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校網調整,全面完成標準化學校建設、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國小實驗室標準化工程。積極鼓勵民辦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視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推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力爭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二是實施全民健康工程。完善三大醫療保障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力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探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障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發展權益。三是實施文化繁榮工程。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推進文化精品工程,加強甌江文化品牌建設,完善以“兩館一站一室”為重點的文化基礎設施。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四是實施就業增收工程。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積極擴大就業規模,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提高勞動報酬在首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加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五是實施保障擴面工程。繼續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標準。進一步加大貧困救濟力度,建立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加強慈善文化傳播和褒揚機制建設,促進各類慈善事業發展。創新城鎮住房保障模式,完善城鎮住房保障管理機制,重點加快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全市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萬套,其中市區1.15萬套。六是實施平安創建工程。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大力推進“法治麗水”建設,改進和創新執法方式,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推進“平安麗水”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查處各類危害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資源環境、社會治安等方面的違法案件。完善各類預警系統和應急預案,提高處置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能力。進一步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建立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化解社會矛盾。
三、2011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政府各項工作,對於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綜合分析發展環境和自身條件,建議今年全市、市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均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全部工業總產值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外貿出口增長15﹪,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1﹪和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名義增長10﹪和1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節能減排指標均按省下達目標要求執行。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圍繞“發展產業、完善設施、統籌城鄉、關注民生、崇尚實際”的要求,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積極謀求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服務業集聚區和旅遊休閒景區建設,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綠色製造,重點抓好“一心三片”的生態產業集聚區建設,推進10個省級工業園區和中心鎮工業功能區開發,尤其要加快麗水經濟開發區東擴和麗景民族工業園建設步伐。培育壯大工業八大主導產業,爭取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完成工業用地開發1.5萬畝,出讓工業用地0.9萬畝;產值超億元企業數比上年新增10﹪以上,超10億元企業新增3家。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紮實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深入實施“強龍工程”和農業專業合作社“提質工程”,著力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加快麗水農產品展銷網路和展銷視窗建設,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市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萬畝;建成5.69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重點推進15個現代農業綜合區、10個主導產業示範區和2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建設;新增有機、綠色和無公害食品30個,省級名牌農產品3個,省級農業示範性合作社4個。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加快大景區建設,重點加大蓮都古堰畫鄉景區、龍泉上垟青瓷文化旅遊區、青田景寧千峽湖景區、雲和梯田景區、慶元百山祖景區、遂昌湖山旅遊度假區、松陽箬寮原始林景區、景寧畲族風情旅遊度假區等項目建設力度,成功創建3個國家4A級景區或省級旅遊度假區。加快市區現代商貿中心、電信集中呼叫中心、微軟技術分中心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麗水軟體產業園,努力培育軟體服務外包和人才培訓產業鏈。
(二)全力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結構,促進投資增長。交通網方面,開工建設龍浦高速公路、330國道蓮都至縉雲段改建工程、龍慶高速公路慶元互通連線線項目,加快推進金麗溫鐵路擴能改造工程、雲景及龍慶高速公路、50省道蓮都段改建工程,建成慶元至百山祖等通景公路,全力推動衢寧、衢麗、龍浦、台金鐵路,以及慶壽高等級公路、龍麗溫高速公路景寧至溫州段、麗水機場等項目前期。能源網方面,紮實做好麗西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景寧大均水電站項目前期,開工建設青田海口、慶元松源等一批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以及省天然氣乾網麗縉青段項目,積極開展輸油管網前期研究。水利網方面,開工建設縉雲好溪水利樞紐工程,加快甌江幹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項目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和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方面,加快骨幹傳輸網及數位電視網路建設,深化數字城管,提高農村和工業園區信息化服務水平。
(三)不斷推進城鄉統籌。以“六城聯創”為載體,繼續推進內河、道路、舊城“三大改造”。市區開工建設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打通城市主幹道與城市快速路網的連線瓶頸,新增城市道路8公里,啟動舊小區改造項目。加快停車場、公共綠地、污水管網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市區老城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30個,城市公共綠地面積40萬平方米。啟動市區城東等區塊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麗水歐陸風情園,加快九龍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著手古城島項目、中岸圩污水處理廠搬遷前期。積極推動臘口區塊開發。深入實施城市環境綜合大整治,重點開展戶外廣告、歷史遺留違法建設、流動攤販等專項清理。大力實施城市暢通工程,加強交通科學管理,適時開通學生免費公交線路,努力緩解市區交通擁堵問題。力爭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按照“小縣大城”與“小縣名城”並舉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各縣城向小城市轉變,大力支持縉雲壺鎮鎮開展省小城市培育試點,著力提升中心鎮功能和管理水平,促進中心鎮人口集聚、空間拓展和產業培育。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積極推進中心村建設。深入推動“三沿”整治工作,繼續實施農民異地轉移、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工程。新建和培育0.5萬畝“三沿”生態景觀林,創建100個市級綠化示範村;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3.5萬戶;實現農民異地轉移2萬人,農民轉移就業3萬人,幫助解決農民就業崗位0.9萬個。
(四)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編制和落實具體改革方案。深化公共財政管理改革,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和鄉鎮財政改革,推行公務卡制度,實現政府性債務精細化管理。繼續推動銀行業在麗水設立分支機構,完成9家村鎮銀行試點工作,引導和支持各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推廣“林權IC卡”,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流轉。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探索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社區服務和外來務工人員管理體制,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機制。按照“需要什麼引什麼”的思路,全力辦好麗水對接“天下浙商故鄉行”合作交流洽談會、上海—麗水投資環境推介會、麗水經濟發展懇談會等招商活動,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高的項目,新引進投資超億元大項目40個。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和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進一步最佳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拓展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領域,力爭企業境外投資300萬美元以上。
(五)高度重視生態建設。按照“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的部署,鞏固和拓展生態創建成效,著力加強重點流域、行業和區域的污染防治。完成9縣(市、區)省級生態縣創建,新創建22個國家級生態鄉鎮。以改善流域水質為重點,突出抓好緊水灘庫區、甌江麗水段、好溪流域和縉雲新建溪的水污染防治。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畫”,切實加強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加大工業園區環境規範化管理力度,嚴格執行工業企業污染排放標準,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高度重視人民民眾飲水安全問題,實施飲用水源保護行動計畫,基本建成10個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及藻類應急監測系統。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縣城以上污水處理廠技術改造,完善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管網,啟動市污泥處置中心、綜合性危險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杭麗熱電項目,加快推進省級中心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完成市區排山垃圾填埋封場工程。
(六)努力發展社會事業。以促進公平為取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力推進十五年教育。堅持統籌兼顧,鼓勵和扶持民辦教育,促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協調發展。制定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著力解決“入園難”問題。全面實施高中質量提升和特色建設工程,促進普通高中優質發展;完成水閣中學續建項目。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水平不低於300元,政策範圍內住院費報銷比例達到60﹪。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確保用藥安全,切實降低藥價。加強基層醫療網點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功能,力爭全市行政村衛生室覆蓋率達50﹪以上。加快麗水中心醫院綜合病房大樓、龍泉市人民醫院和松陽縣人民醫院遷建等項目建設,完成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和市中醫院擴建。繼續做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重視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積極發展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加快市博物館等一批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建成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辦好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全國青年皮划艇錦標賽和全國自由式輪滑錦標賽。
(七)切實強化社會保障。加快就業政策落實,著力做好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轉業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村低保家庭等就業援助工作,新增城鎮就業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積極鼓勵全民創業,確保市區成功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社會保險五費合征,強化擴面目標考核,提高參保率。加快實施市域範圍內醫保“一卡通”,確保實現與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平台對接。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實推進被征地農民“先保後征”工作。把住房保障作為改善民生的著力點,重點建設大學生公寓、人才公寓、農民工公寓等公共租賃房,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廉租住房供應對象擴大至低保標準2.5倍以下城鎮住房困難家庭。全市新開工公共租賃住房10.89萬平方米、2102套;新開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6.6萬平方米、1160套。把穩定市場物價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實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保障主要農產品供應和質量安全。
(八)大力促進社會和諧。深入開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治理行動,完善食品藥品等重大民生產品的安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全面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切實預防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積極推進平安創建活動,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健全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高度重視基層基礎工作,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完善信息網路管理,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努力提升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務與管理水平。重視並妥善處置房地產等領域民間集資歷史遺留問題。繼續促進灘坑移民和諧融入。嚴密防範和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國防教育,支持駐麗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
(九)著力打造實幹政府。加強科學民主決策,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式,加強重大決策跟蹤評估和責任追究,不斷提高政府科學決策水平。嚴格依法行政,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主動接受新聞輿論和人民民眾監督。加大政務公開力度,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倡導領導幹部走進矛盾、直面矛盾,提高領導幹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加強政府績效管理,強化政府重要工作、重大事項、重點項目落實情況的跟蹤督查和考評,形成層層抓落實、事事要交賬的工作機制。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倡導苦幹實幹作風,努力打造跨越發展的最佳軟環境。大力推進廉政建設,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創新,強化對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完善風險防控機制,深化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嚴肅查處各類腐敗案件。加快公務消費制度改革,深入開展“小金庫”和公務用車等專項治理,從嚴控制行政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實現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經費、公務接待經費支出繼續零增長,把有限的政府資金和公共資源更多地運用在改善民生上,讓每個公務員真正成為人民公僕。
(十)認真辦好大事實事。圍繞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百姓安居樂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努力辦好全市十件大事和市區十件實事。今年全市十件大事為交通網路、能源網路、水利網路、信息網路、產業培育、生態旅遊、工業平台、金融保障、集聚改造、民生保障等十方面工程。市區十件實事為住房保障、小區改造、醫療保障、文化教育、城市暢通、環境整治、市場建設、公園建設、公共福利、公共安全等十方面項目。
各位代表,回顧“十一五”,我們信心倍增;展望“十二五”,我們豪情滿懷。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建設一個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新麗水而努力奮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