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忠烈祠

麓山忠烈祠

麓山忠烈祠是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湖南師範大學內)。忠烈祠原為紀念岳飛的岳王廟,民國28年(1939年)改建為忠烈祠,全稱是“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為紀念國民政府第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而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麓山忠烈祠
  • 地理位置: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內
  • 占地面積:303.5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麓山忠烈祠
  • 全稱: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修建原因,麓山忠烈祠記,

歷史沿革

忠烈祠,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之處,祠名“忠烈”。
忠烈祠原為紀念岳飛的岳王廟,民國28年(1939年)改建為忠烈祠,全稱是“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主要是紀念由湖南士兵組成的該軍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中的陣亡將士。由於歷史原因,該建築在戰爭年代和文革期間遭受了嚴重破壞。
麓山忠烈祠曾一度荒廢淪為湖南師範大學存放基建材料的倉庫,1997年12月,麓山忠烈祠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湖南師範大學籌措500萬元資金對該景區進行修復,至是年7月中旬,修復工程全部竣工,並開始向遊人開放。祠內設有抗戰專題展。忠烈祠建築現為長沙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忠烈祠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湖南師範大學內)。
祠座西向東,平面為長方形,進深兩間,主體建築面積700平方米。
主堂為重檐歇山頂式樣,黃琉璃瓦,鏤花脊飾。內外均以石柱支撐,並由兩道牆垣護衛,牆開遂道,花崗岩拱門。
整個建築體制考究,宏偉壯觀。更因其與赫石坡側的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相距不出百米,形成上下呼應之貌,成為濃縮中華兒女與日寇直接較量的三次“長沙會戰”悲壯史詩的紀念性建築物。
然而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忠烈祠遭受破壞,牌匾遺失,檐頂脫落,廢物雜陳,破敗不堪。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忠烈祠已無人知曉,只有殘留在祠西石柱的一副對聯,櫛風沐雨,給偶然而至的路人默默敘述著那氣壯山河的歷史厚重:馬革裹屍,千載岳雲留浩氣;羊碑墮淚,萬年湘水吊忠魂。
祠內現存"允武且仁"匾額為劉建緒撰,譚澤闓(譚延闓之弟)書,正面檐柱鐫聯。“允武”源於《逸周書·允文》:“於時允武,死思復生,生思復所。”即指征伐之事。“仁”指仁德。
匾的意思是說將士征伐與仁德並具。忠烈祠的南側壁上有劉建緒撰書的《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記》,以及湖南師範大學吳容甫教授撰文,顏家龍教授所書《重修麓山忠烈祠記》。忠烈祠內外立柱均有楹聯保存完好,但題名人字跡悉數被鑿毀而失考。
忠烈祠內忠烈祠內
記述第四路軍淞滬抗戰的戰績,還敘述了近代以來湘軍武功之盛,也提及黃興、蔡鍔的革命之功,意在激勵國人發揚其精神。
祠的四周立有12根石柱,均鐫刻楹聯,如正面中間兩石柱刻聯日: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陽,長寫出壯士當年血淚;
赫石珞珞,添幾椽廟貌,好留與後人終古馨香。
正門兩側石柱上刻聯云:
百戰裹屍還,宜藏茲猿鶴幽樓,麒麟高冢;
千秋靈爽在,此中有萇弘碧血,閣部衣冠。
祠後正中兩石柱刻聯日:
碧血染黃沙,取義成仁,應垂不朽;
精英輝赫石,貪生怕死,莫到此間。

修建原因

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是湖南地方部隊,曾奉命參加圍剿紅軍的內戰,以及抵抗日軍侵略的淞滬會戰,屢次戰鬥部隊損失慘重。
第四路軍系在1929年春蔣桂戰爭中產生的湖南地方部隊,依附於蔣介石。“九一八”事變後,第四路軍將領聯名通電請纓抗日,1936年8月,劉建緒奉命率第四路軍第16師和第19師由湘西開赴前線。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下令撤銷第四路軍番號,將其所部改編為第十集團軍,劉建緒為總司令。
是年夏秋,第16師開赴浙江江山,10月中旬參加淞滬抗戰,阻擊日軍進攻,完成任務受到嘉獎。
是年8月,第19師師長李覺率所部擔任寧波鎮海間杭州灣守備任務並擴編為第70軍,9月下旬,全軍馳援上海,所部經激戰收復壩石橋陣地,隨後在陸家堰、麥橋宅、孫家屯苦戰20餘日,屢挫敵軍,尤以第1l3團在獅子橋與敵反覆爭奪陣地7晝夜,最為激烈,團長秦慶武(瀏陽人)身先士卒,與敵肉搏,壯烈犧牲,全團官兵1400多人倖存者無幾,日軍也傷亡3000多人。
這支部隊後轉戰崑山、富陽,到此,共傷亡團長以下官兵6000餘人,占全體官兵的3/4,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評為上海會戰中戰績最佳之師。
1938年秋至1939年,中共長江局和中共湖南省委為李覺所部創辦“70軍戰時步兵幹部訓練班”,培養了200多名幹練的指戰員,增強了這支部隊的戰鬥力。
第70軍之後又相繼參加南昌會戰、上高戰役、長沙會戰,均取得良好戰績。
第四路軍總指揮劉建緒為紀念犧牲的將士,於1939年修建麓山忠烈祠奉祀英烈。

麓山忠烈祠記

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記
第十集團軍總司令 第四路軍總指揮劉建緒撰並書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十月,建緒方督師浙東與囗囗拒戰,遂與諸將士議曰:余自統率四路軍以來,從事綏靖囗囗各役將士死亡者以數萬計,宜於長沙麓山之赫石坡建忠烈祠祀之。
於是鳩工治材、計日程事,閱四月祠成。堂構崇闊,籩豆有秩,江影山色,蔚然巨觀,庶乎足以揚休烈而昭禮禩矣。
當余奉命東移之初,閩、浙、贛、皖邊區人民蓋已久苦塗炭,群盜滿山,數千里烽火相望。乃分區圍攻,諸道並進,攀崖逾嶺,搗穴擒渠,雖半載之間芟夷略盡,綏靖事業得以如期完成。而我將士摧鋒臨陣、即戎受命者踵相接,其功未可沒也。
二十六年七月抗日軍興,自滬瀆循海岸以達台、溫皆我軍捍衛之圍。滬杭一線力戰數月,雖創頑敵,凋喪獨多。
其間如十五師廣福及南翔之役、十六師劉行顧家宅之役、十九師薀藻濱南岸王家牌樓之役、六十二師海鹽平湖之役、七百二十八師一百九十二師嘉善嘉興及吳興迤南菁山市之役、前暫編十三旅即今一零七師三二一旅嘉善之役,皆喋血苦戰而百死不撓,機礟彌空,骸骨盈埜,死亡各不下四五千人。
既而寇軍深入南潯震動我軍,分部西援,迭挫凶鋒,若汪之斌部鄱陽湖西岸之防守、何平部馬當之反攻、李覺及顧家齊部姑塘及牛頭山之迎擊士卒傷亡動及數千,而我陶柳部游擊於滬杭路,胡達部搏戰於富、桐間,死傷亦復不少,何其壯也。
吾湘自鹹、同軍興,鄉人士宣力戎行。湘軍旌旗遍海內,武功之盛,震爍古今。良由曾、胡諸賢以忠誠為天下倡,一時風氣鼓蘯,皆能以身殉國,冒百艱麋頂踵而弗辭。鼎革以還,此風未沫。黃克強、蔡松坡先後奮跡於領表甯、漢、川、滇之間,振臂一呼,湘人士致力革命,負載從征者滿天下,中央恤典湘籍者,幾占全國之半。尤以此次抗戰,我湘人之守土者艱苦支持,前仆後繼,或傷夷過半,或全軍俱殞,作戰之勇,死事之烈,誠足以撼天地而泣鬼神。此豈獨楚人雄桀悍銳之氣果有以異於他邦,亦有百餘年來先賢往烈提倡鼓舞,而愛國衛民之義深入於人心也。方今寇患日亟,戰事彌殷,緬懷吾湘諸先輩勛烈而才力媿未有達,獨欲以忠誠之義與我諸將士交勉。互屬盡瘁,畢勞冀於驅,除強寇收復失土之日,再以告慰我陣亡之靈也。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四月 日立 石
*標點者註:原碑被鑿毀之文字以“囗”代之。
麓山忠烈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