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子(麂(哺乳綱動物))

麂子(哺乳綱動物)

麂(哺乳綱動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16~25千克,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驚”。 中國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麂
  • 別稱:麂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鹿科
  • 亞科:麂亞科
  • :麂屬
  • :麂
  • 分布區域: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
  • 中國種類黑麂、赤麂和小麂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中國種類,保護級別,違法偷獵,

外形特徵

鹿科的一屬,僅雄麂具短,角乾向後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1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被毛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 ,但較麝、的獠牙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本屬共6種。

生活習性

麂類是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種類,主要
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主要為夜行性,常單獨活動,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麂類是重要經濟毛皮動物,其皮張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國家外貿出口的傳統商品之一。

中國種類

中國有黑麂、赤麂和小麂3種。
1、赤麂,又名黃猄。為麂類中最大的1種,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顏面部棱長;體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鮮棕,後腹毛色從淡黃到純白,腋部有白色塊斑,鼠鼷部、臀部、尾下為純白色。棲息於密林 、草叢、山地丘陵 ,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白天活動。單獨生活。性機警。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
麂子麂子
2、黑麂。為中國特有種類,是中國國家級保護動物。體型略小於赤麂,體長約120厘米,肩高約50厘米;耳短圓;側蹄較其他麂發達;體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額部有1束鮮棕色簇狀剛毛,前額、耳與兩頰間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紋,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純白色,邊緣深栗色。棲於地勢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叢中。以嫩枝、葉子果實、蔬菜、豆類為食。主要在春季產仔,每胎1仔,幼仔約6~10個月性成熟。 數量較少,僅見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
3、小麂。麂類中最小的1種,也是中國特有種類。叫聲如犬吠,故又稱吠鹿或犬麂。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臉短,顏面棱也比赤麂短;體背毛色變異較大,呈黃褐、棕黑色,頸背中央有1黑色條紋,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於赤麂和黑麂;淚窩深而圓。棲於地勢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叢。以嫩葉 、幼芽、青草 、果實、種子為食。全年繁殖,產後還可受孕,懷孕期約 6~7 個月,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 、福建 、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灣。3 種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瀕危(EN)
麂子麂子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CITES)Ⅱ
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違法偷獵

據了解,賣麂子肉的是分宜縣洞村分谷山大隊元頭坑隊的農民沈祿壽等五人。這幾十隻麂子是在奉新縣與宜豐縣交界處用套繩捕殺的。據本人說每年最少要捕殺200多隻。接連幾天我有心到宜豐縣農貿市場上觀察,平均每天5一6隻上市,大多數是獵槍捕殺的。據調查宜豐縣主要狩獵工具有3454件,名列宜春地區第一。其中獵槍110支,占槍枝總數3%;鳥槍、鳥銳3550支,占槍枝總數的97%。假設10支槍一年打一隻麂子,那么3454支獵槍要捕殺34多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